重磅定调!刘鹤:制造业是大国经济“压舱石”

缴翼飞 2021-11-20 17:53

2021年世界制造业大会11月19日在安徽合肥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书面致辞中指出,制造业是大国经济的“压舱石”,对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质量至关重要。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更高水平、更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必须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合理比重。

刘鹤强调,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企业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探索“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的新模式,优化国家实验室体系,用好各类国家创新基地,引导和帮助企业专注主业、敢于创新,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受访专家指出,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是生产率增长最快的行业,是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为服务业和农业发展提供重要技术装备和发展动力。

近年来,制造业比重正在经历过早过快下降,因此要保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合理比重,加快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数字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制造业是大国经济的“压舱石”

刘鹤指出,制造业是大国经济的“压舱石”,对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质量至关重要。我国正在经历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刻转变,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更高水平、更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必须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持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合理比重。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生产率增长最快的行业,是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为服务业和农业发展提供重要技术装备,以及推动技术发展提供重要动力。近年来制造业比较正在经历过早过快下降,因此要保持制造业和生产业的合理比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产业融合研究室主任江飞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读称。

江飞涛表示,当前传统制造业的成本上升,效率提高相对缓慢,而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较快,但体量总体较小,因此制造业增速整体趋缓,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在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同时,首次强调了“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中国工程院制造业室主任屈贤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制造业体量连续11年居全球首位,占全球制造业比重的近三成,是中国经济长期崛起的基石。在近年来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背景下,全球供应链受到影响,对中国制造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制造业也在稳定就业,提振国民需求,提供技术装备等方面为服务业发展作出了巨大支撑。中国越来越认识到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中的根本性作用以及在全球供应链上的主导作用,并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深入强调将制造业作为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重要方向。

刘鹤还强调,各地方、各部门要切实为制造业企业解决当前的现实难题。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的金融信贷支持,保证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融资难、融资贵是目前制造业面临的一个世界性难题。金融可以作为“药引”来助推制造业创新,撬动优质生产要素向制造业集聚,同时让各类风险偏好的资金有效对接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制造企业,从而实现全产业链的稳步健康发展。

周茂华指出,中小企业是国内经济创新的主力军,但由于对内部财务管理不够规范,生命周期比较短,很多创新型企业达不到传统抵押标准,所以导致融资渠道比较窄。因此需要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加大支持中小微制造业的创新需求。

周茂华认为,除了发挥金融的“药引”作用,还应当发挥国家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加大对重点行业和关键技术领域的扶持。此外,还需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以及加快培育多层次的成熟资本市场,从而更好地孵化和激发新兴制造业的发展潜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刘鹤在会上强调,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企业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探索“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的新模式,优化国家实验室体系,用好各类国家创新基地,引导和帮助企业专注主业、敢于创新,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屈贤明表示,当前制造业的创新发展需要朝着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方向出发,依托优质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协同创新,加大对基础零部件、基础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高端仪器设备、集成电路等领域核心技术的攻关和应用。

除了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创新突破,周茂华指出,制造业需要在绿色制造和数字化改造上加大投入,顺应“双碳”的发展目标,减少自身碳排放,加速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江飞涛认为,当前需要加强供应链和科创之间的有机互动,把创新立足于产业的发展,才能让经济发展更加可持续。

江飞涛指出,以企业为主体技术创新体系更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如果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不够,可以委托研发机构共同进行研究,加快创新产品的应用落地,产生效益之后,又可以对科研产生正向激励,形成产学研一体的良性循环。

刘鹤还在会上指出,开放与合作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要求。各国要携起手来,共同维护供应链、创新链畅通。中国政府将继续坚定推动高水平开放,对国内外企业一视同仁,欢迎各国企业家分享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机遇。

在屈贤明看来,制造业转型升级也是中国经济“双循环”新模式构建的根本。双循环的首要任务是畅通内部大循环,进一步夯实国内供应链的韧性。一系列产业行业层面卡脖子问题的解决,根本上都需要制造业的全面自主可控与能力提升。

屈贤明表示,中国的产业链总体上保持安全可控,并不意味着每个区域以及细分产业都要打造完全依靠国内的完备体系。

“刻意追求产业链大而全,并不符合全球化的趋势,生产效率也会受到拖累。因此需要利用其他国家一些成本更低、技术更先进的优势产业链。通过扩大开放,一方面节省自身的研发及生产成本,避免浪费宝贵的生产资料,另一方面也能来让国内企业的技术研发避免‘闭门造车’,有更多的先进借鉴和参考。”屈贤明说。

对此,他指出,中国制造业还需要加大投入,加快推动通信设备、轨道交通、数码配件等优势产业的技术创新,通过占据更大的国际市场,让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制造高点拥有话语权。只有在两方面共同创新,才能真正夯实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基础和供应链安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