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告诉你,基金发行大幅降温,是非常积极的信号!

2021-11-25 19:54

近段时间,权益市场表现较为震荡,新基发行大幅降温,不见年初“日光基”频现的盛况。Wind数据显示,11月份(至11月22日)新发权益类基金不论是数量还是份额,都呈明显下降态势。

图片

此时,手握资金的我们估计心存忧虑,是该退缩收战,还是大胆进场?小编一个朋友最近恰有一点余钱想理财,向我寻求建议,小编在向周围的专业研究人士讨教一番后,做了一些数据对比,当我把近几年基金发行情况和彼时起持有一年的股票基金指数涨跌幅对比来看时,一下子明确了观点。


基金发行遇冷时,正是市场配置价值逐渐显现的信号。

基金发行大幅降温

虽然11月还有4个交易日,但本月权益基金发行遇冷已是大家公认的事实。Wind数据显示,至11月23日,本月新成立的权益类基金(含股票型+混合型基金)仅有25只,合计份额309.49亿份,这个规模相较10月份(有“十一”长假)的920亿份尚有较大差距。

图片

数据来自wind,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继续往前看,今年3月份至8月份,市场每月新发权益基金份额均超千亿,年初最高峰时,全市场一个月新发行基金规模高达5100亿份,是本月新发基金的十倍不止。


拉长维度来看,如上文图片,如果本月后4个交易日没有大爆款出现,今年11月可能是近两年权益基金发行的低点。

发行冷热与收益或负相关

基金发行遇冷,对我们来说,是个坏消息吗?恰恰相反!小编用数据来告诉你,基金发行到冰点,正是买入持有基金的好时机。


历史数据告诉我们,每月新基发行规模和彼时持有一年普通偏股基金涨跌幅呈反向相关。


小编梳理了2015年全市场权益类基金(股票型+混合型基金)的发行情况,同时对比了发行月起区间为一年的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885000)涨跌幅情况,为保证有同比数据,基金发行规模数据提取至2020年11月份。

图片

(备注:数据来自wind,橙色曲线所代表的是普通股票型基金的指数涨跌幅,并不代表单只偏股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如上图,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权益类基金月发行规模越低,持有一年期偏股型基金可能获得的回报反而会形成小高峰,显示出反比情况。


比如,2018年12月、2019年1月份,正是一轮熊市的尾巴,市场情绪跌至冰点,月均新基发行份额在150亿份左右徘徊;但投资者可能很难想到,此时起,未来一年股票型基金指数的收益均将超过30%。换句话说,板块指数在一年的涨幅能超过30%,优质产品的涨幅可想而知。


与之相对应,我们把时间倒回2015年4、5、6月份,权益类基金发行份额远超当时阶段的平均份额,但此后一年的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表现均下跌。


通过上述对比,小编想说的是,在基金发行遇冷期选择入场布局,并长期持有,最终大概率能收获不错的结果。

投资是逆人性的!

基金业内素有“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的说法。为什么权益基金新发规模和此后持有一年的股票型基金指数走势呈现反相关呢?


这可能是投资者在投资中的原罪所导致的——喜好“追涨杀跌”。

图片
图片

数据来自wind,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从上图可以看出,自2015年以来,市场权益基金发行规模走势图,和同期沪深300指数的走势,竟十分相似。


换句话说,在行情上涨阶段时,市场情绪亢奋,基金申购金额往往大幅增加,呈现一定的追涨性质;但是当行情步入下跌阶段,基金的申购金额往往下跌,基金发行遇冷。


“低买高卖”是非常朴素的商业逻辑,但是被卷入市场周期中的投资者却常常反其道而行之。


专业投资人都在告诉我们,投资是逆人性的!对于投资者来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逆向投资:在市场冷落时买入,在市场追捧时卖出。


这种做法,也呼应了巴菲特那句“别人恐惧时,我贪婪”。这被印证为屡试不爽的投资宝典,但却也是投资者最难攻克的心魔。


不过,历史数据仅仅只是参考未来的一个佐证,基金发行冷热与未来的市场到底是否有必然关系,还需要更加严谨地论证。对于投资者来说,择时很重要,但最关键的是,你买入了一只好产品。


如果你买入的是一只好产品,就不需要过分在意时点,长期看,任何时候都是配置好产品的良辰。


在发行高峰时期买入的投资者也无需过度担忧,一方面,基金市场周期拉长后,能够熨平短期波动;另一方面,公募基金能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长线角度选股、配置,最终穿越牛熊。

风险提示:本报告不代表中信建投证券观点,仅属于基金投资策略讨论,不作为投资建议,本报告的调研内容为后续整理,不保证整理内容与调研原文完全一致,另外基金经理观点可能发生变更,我们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变更,我们已力求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列示的基金名称也仅做示例,非基金宣传推介,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任何人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中信建投证券以及作者无关。基金产品详情请阅读基金法律文件,并以之为准,基金投资有风险,决策须谨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