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字重磅解读!六大“女神”最新研判:不悲观!广发、富国、嘉实、博时、国泰、大摩

方丽 张燕北 曹雯璟 2022-03-07 10:00

在资产管理行业,“颜值和智慧”并存的女性基金经理无疑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又将迎来三八节,中国基金报专访了六位“智慧与美貌”并重的基金经理,她们是:


广发基金资产配置部总经理杨喆、

富国天润回报基金经理于渤、

嘉实基金平衡风格投资总监常蓁、

博时研究慧选混合基金经理冀楠、

国泰基金量化投资部总监和基金经理梁杏、

大摩资源优选基金经理徐达。


图片

广发基金资产配置部总经理 杨喆


图片

富国天润回报基金经理 于渤


图片

嘉实基金平衡风格投资总监 常蓁


图片

博时研究慧选混合基金经理 冀楠


图片

国泰基金量化投资部总监和基金经理 梁杏


图片

大摩资源优选基金经理 徐达


这六位手握重金在资本市场上厮杀的女性基金经理,既谈及女性经理的投资特色,也对2022年市场指点迷津。她们认为,女性基金经理在研究和投资上更加谨慎,注重风险,对投资标的质地把控更为严格,投资风格上更谨慎均衡。


谈及市场,他们表示,2022年市场不必过于悲观,“稳增长”可能成为今年的投资主线,需要注意地缘政策、疫情变化、通胀水平等风险点。


女性投资上更有耐心和细心


中国基金报记者:在基金行业之中,作为女性基金经理,你认为在基金管理方面上有哪些优势?


杨喆:巴菲特也曾说:“要像女性一样投资,女性天生是很好的投资者”。通常情况下,能够且善于从事投资工作的人,理性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应该都是不弱的,但投资并不仅仅需要理性和计算,也需要对市场的感知和瞬间判断,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而女性的一些性格特征,比如耐心和细心,会给她们带来不同于男性的视角。


一方面,大多数女性的风险偏好更稳健,更加倾向于净值慢一点但稳一点的提高;另一方面,很多女性更擅长精打细算,在投资时会考虑到许多细节因素对综合收益的影响,所以在基金安全性方面也许会有独特的性别优势。


冀楠:女性基金经理在研究和投资上更加谨慎,注重风险,对投资标的的质地把控更为严格。


梁杏:在工作中我没有性别之分,做事情不会考虑我是女性所以能不能做,只会考虑对公司、对渠道、对客户有没有好处。如果一定要说女性的优势的话,可能更善于沟通,更稳健一些吧。


于渤:其实我一直觉得,女性基金经理和男性基金经理区别不大。就是投资这件事情跟性格有很重要的关系,但跟性别的关系不大。我们去观察一些女性基金经理,性格也是多种多样的。以权益基金经理为例,有不少女性基金经理极致成长做得非常好,组合非常有进攻性;也有擅长消费领域的,偏稳健类型风格做得非常出色。所以说,做好投资这件事,可能跟基金经理性格关系比较大,也跟产品是否与其投资理念相匹配有较大关系,跟性别的关系不大。


常蓁:整体上,性别差异在投资上的影响可能不会特别明显。如果有一些细节上的差异,我想可能女性对某些行业的理解可会更加深入或者体验更直接,比如说消费行业。因为大部分家庭中,女性会负责家庭中支出分配,包括家庭日常必需品支出等,而且女性能消费的东西也远远多于男性,所以她对于消费行业的投资也会有一些优势,对消费趋势的变化、对消费商业模式的理解、对消费产品的特点的理解都会更直接,也更敏感。这可能是女性在投资上相对男性的独有特色吧。


徐达:在我看来,做投资其实个人的性格差异和研究背景差异带来的差别更大。不过女性特质的确也会带来一些相应的优势,一是对风险更加重视,二是分析更加深入细致,也更有耐心。


女性投资更偏稳健均衡


中国基金报记者:在您看来,女性基金经理在投资上有哪些特色?


杨喆:有统计数据显示,女性在投资上会更具有耐心,持股时间更长、换手率更低,一份A股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女性投资者平均持股天数为27天,比男性投资者多6天;而且女性投资者平均买卖股票的数量为15只,比男性少了9只。此外,有人也分析指出,男性在思考时更多是直线思维,而女性是网状思维,会从多维度挖掘信息、反复权衡利弊,努力提高收益风险的性价比。


冀楠:对波动的承受能力较弱,因此匹配的在研究和投资过程中,也更加的耐心和审慎。


于渤:总的来说,在投资中,可能女性基金经理会更加细致。我的投资特色偏绝对收益风格,投资策略偏稳健,比较注重风险管理,会把回撤控制放在首要位置。


徐达:女性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相对更加均衡稳健,倾向于在深耕细作中寻找投资机会,在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做出投资决策,波动相对较低,力求为投资者带来更为稳健的长期回报。


市场震荡之下不改策略


中国基金报记者:2022年开年市场明显出现大幅震荡,这对您的投资策略有影响么?是否做了调整?


冀楠:一是开年市场出现比较大幅的震荡,背后有诸多外生因素的直接影响,但核心在于局部资产的估值水平提升到一个不足以提供合意回报水平的程度;


二是投资策略需要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个人不倾向于跟随市场做投资策略的调整,宏观和市场的表现和波动存在诸多外生影响而天然存在不可测性,我们很难将投资决策嫁接于不可测的宏观和市场,去繁从简的来看问题更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投资策略上,更加倾向于维系中期视角,在符合产业趋势的优质领域中自下而上的选择能够长大的公司,通过中长期持有赚取企业成长带来的收益;三是调整的角度更多的不是基于投资策略,而是根据动态的估值水平来衡量持仓是否能够提供合意预期回报从而做动态调整。


杨喆:2022年市场振幅较大,在市场下跌的时候权益资产的仓位决定了组合的跌幅,而FOF产品本身就具有资产配置的功能,可以通过在多种资产中进行资产配置来平滑组合波动。


比如,股债资产之间存在一定的“跷跷板”效应,同时配置这两类资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冲风险,所以FOF组合的回撤和波动都是相对比较小的。我们构建了中长期的战略资产配置策略和短期的战术资产配置策略,对市场的很多指标定期跟踪。在去年末的时候我们就对市场保持谨慎态度,所以在组合资产配置上都有做提前准备,以防范风险。


于渤:我从事投资时间比较长,经历过2015年股灾、2016年熔断、2018年熊市,以及新冠疫情以来几次大的回撤等等,虽然历经牛熊波动,但我的整个策略体其实一直没有变化。每次面对风险的时候,会根据策略框架积极应对,通过调整持仓或者仓位,降低整个组合的风险暴露程度,争取更好地保护净值、严控风险和回撤。


我的策略特色是“基于风险管理的仓位调控”,组合管理的第一要素是仓位管理,第二要素才是组合结构。


所以,在我策略中,基金经理主要做两方面的工作,分别是管理组合的β和管理持仓的α。β和市场的相关度很高,市场不错的时候,策略就积极一些,β会放得大一点;市场不好的时候,就把β降低。


我的产品有两个核心目标,第一,风险可控,即在管理过程中会控制组合的回撤。风险可控就要求我们在管理过程中会控制组合的回撤。我们的回撤目标是一个绝对回撤的目标,也就是说不管你大盘跌多少,是70%还是10%,产品的回撤目标是不变的。遇到极端市场时,如果不做风险管理,不动仓位、不减仓的话,回撤是很难控制的。所以,为应对风险,会调整仓位。


第二,有能力持续创新高。因为我坚信低回撤是长期复利的核心来源之一。当每一次市场有系统性风险的时候,如果回撤较小,意味着未来要爬的“坑”难度就比较小,产品自然就有持续创新高的能力。



常蓁:确实开年以来有各种外界的因素影响,政策面包括短期的政策变化、稳增长政策的出台等,还有疫情的反复,还有比如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导致整个市场波动比较大。


但这些对投资策略的影响其实很多都只是短期的,很难把握也很难预判,尤其对我个人而言,投资的策略相对来说还是立足于长期的、自下而上的方式去选股。整体的策略,大的框架和方向其实是没有太大的影响的,我们还是在原有的框架下去选择公司做投资。


当然我们会根据一些细微的东西做一些小的调整,但大的方向我们仍然是选长期优质的公司,如果有一些公司在宏观的环境发生变化,导致自身的基本面、竞争力或长期趋势出现变化,我们会适当的做一些调整,但长期的框架和整个方法策略是没有变化的。


最后我还想强调的是我们只有坚守能力圈、不懂的不投,通过深入研究提升安全边际,才不会犯致命的错误。我要求自己一是避免买入情绪高涨、预期过高、估值偏贵的个股;二是适度分散投资,坚持行业分析优化配置。


徐达:投资最基础的逻辑是看基本面和增长趋势,行业景气度和公司业绩增长是核心收益来源。因此,细分行业选择上,我们还是会优先配置具备内生增长性的行业。在个股的选择上,会更加关注估值与业绩增速的匹配度,对于基本面较强,但估值低于历史中枢、行业平均水平、同业公司水平的公司,往往能够孕育估值和业绩双升机会。


对2022年全年行情“不悲观”


中国基金报记者:开年来,受到各种外界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市场震荡加剧,您对今年市场全年的行情怎么看?


梁杏:今年年初市场有比较大的调整,但我们对后续的行情还是相对乐观的,开年的市场下跌不一定会决定全年的市场走势。今年沪深300指数我们认为大概率可能优于去年全年的表现。主要的原因在于两个层面,一个是宏观层面,一个是中观层面。


宏观层面,政策的支持力度优于2021年的。2021年的时候经济复苏是主线,而今年刚好相反,因为去年的基数高,今年经济增长的难度就会比较大,为了保持经济增速,国家会释放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资源。货币政策方面,去年12月份降准,释放了1.2万亿流动性。到了今年的1月份,LPR一年期和五年期同时下调。近期四大行下调了对广州房贷利率。从稳经济的角度来说,货币政策后续还会不断出台。


中观层面来看,沪深300指数的中观行业主要包括银行和非银金融、食品饮料、医药等。今年的成份股调整以后,电器设备进入了前五大行业。银行和非银在之前的一两年没怎么上涨的,今年在货币政策加上财政政策的支持之下,表现相对好的概率增加了。食品饮料今年可能还是负收益,但是经历了一年的调整,它整体表现应该优于去年。医药经过去年和今年年初的政策的打压,医疗ETF、生物医药ETF标的指数都已经到估值的历史低点,但是景气度方面,估值下降的比业绩下降的要快很多,因此我们认为今年医药板块可能出现阶段性的反弹。电气设备来看,去年也有点上涨,最近受到地缘政治影响,有所调整的,但是我们认为在双碳的大背景之下,板块整体表现不会很差。


综上,整体来说,我们认为今年沪深300的走势可能优于去年。


于渤:我觉得站在当下时点,对市场不应该持特别悲观的态度。首先,市场中部分板块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回撤,也有部分行业自今年年初以来回撤比较大。从性价比的角度,或者纯粹从基本面出发,展望未来3-5年,从长中期投资视角看,很多优质的股票已经不贵,它的风险收益性价比已经很明显地体现出来,具备较好的投资价值,这是从价值的角度来看。


从中短期视角来看,促使本轮下跌的核心风险因子可能还没有释放完成,或者说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短期是否见底其实很难有特别高置信度的判断。把视角拉长,我觉得很多股票是具备投资价值的,我肯定也会积极地去寻找市场中的结构性机会。


立足当下展望全年,我同样并不悲观。从自下而上的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抛开海外风险因素传导,纯粹只看国内的经济政策组合,现在的政策框架在资产配置体系里面,并不是很差的组合或者是环境。海外的影响虽然不能割裂,但它可能会逐步地释放,也就是说未来是有变化的。所以,对全年来看,其实不必太过悲观,尤其从中长期的视角来看,仍旧有许多投资机会值得挖掘。


常蓁:去年非常明显的特征线索是,热门的赛道受到了市场追捧,一年下来,市场的表现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出现了比较强的分化,热门的板块相对抬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也有一些公司,包括所谓的核心资产公司实际上是受到了压制,然后还有一些低估值的个股过去几年也受到了压制,估值仍处于比较低的位置,这几类资产可能在2022年会是回归或者再平衡的一年。


因此就中短期角度而言,我们还是偏谨慎一些。目前经济增长经过过去比较强力的复苏后会面临一定压力的,不过从长期角度来说我们是非常看好中国的权益市场的,中国相对于全球具有非常稀缺的成长性,将成为全球资产配置的方向,这个长期趋势是不变的。


徐达:今年经济面临增速下台阶、波动收窄的趋势,A股或将整体呈现震荡上行趋势,重在把握结构性机会。尽管存在乌俄冲突、美联储加息预期等外围不确定因素,但长期来看,受益于国内稳增长政策加码,市场对政策兑现效果的信心会逐步提升。


杨喆:今年开年以来,去年表现比较强势的一些赛道,像新能源、军工、半导体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撤。其实从去年开始,大家就已经很明显地感受到市场呈现出波动大、板块轮动快的特点;我们预计这个特点在今年很可能延续。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对于基民来说,选基、择时、配置的难度是加大的。


今年全年来看,虽然经济增速整体放缓,但在政策的有力支撑下,经济基本面是在逐步改善的,但短期内波动和分化依然难以避免,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资产配置和适当分散去平衡收益与风险,力争达到进可攻、退可守的目标,努力适应不同的市场风格,争取更稳健的投资收益。


“稳增长”或成为今年主线

看好消费升级、双碳政策、国产替代


中国基金报记者:您认为今年市场主线会是什么?哪些行业更值得看好?


杨喆我个人理解,“稳增长”作为一条政策主线,值得关注;政策整体的方向和力度都很明确,这给经济基本面提供了一定的支撑。从股市估值面来看,今年以来市场连续调整,一些高估值板块回调幅度比较大,使得这些板块的估值较前期高点有所下降,部分性价比较高的板块是存在配置机会的。


冀楠:短期的市场主线从来切换频繁,比起预测,大部分参与者都是解读者的角色;相反,长期的主线会更加清晰,包括消费升级、双碳政策、国产替代都仍然是值得看好的方向。


梁杏:分享五条主线:养殖板块,稳增长,疫情反转,通胀和美元贬值,科技成长。


第一、养殖板块:短期看饲料成本与收储预期或对猪价形成支撑,但由于需求端整体偏弱猪价向上波动有限,养殖深度亏损延续,同时产能结构变化存在高效二元母猪替代低效三元母猪趋势,因此认为产能去化仍将持续,猪价在2022H1或继续磨底,继续重点关注左侧布局。


当前行业预期最悲观的时候已经过去,猪价下行将带动能繁母猪存栏持续去化,猪周期拐点加速到来。从当前时间节点来看,部分优质生猪养殖股均市值已回落至历史较低水平,配置窗口逐步打开。


第二、稳增长: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应对各方面挑战,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稳”的总基调。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从有关表述可以看到,“稳增长”将成为2022年的政策主线。


在消费与出口不太能担当起稳增长重任的背景下,投资成为目前稳增长的重点。作为逆周期政策抓手,基建投资相比地产,政策扶植力度可能更大、实施节奏更快,成为稳增长的首选。全球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下,基建投资复苏趋势确定性较强,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在手订单充裕,且具备较强风险抗性。


第三、疫情反转:这条主线里面包括几个品种,比如旅游、交运、影视。以影视行业为例,疫情期间,影视娱乐损失惨重的。但从基本面来看,近期也有一些景气度的回升,不管是电影院线、电视剧还是互联网视频其实都有这种景气回升的情况,上半年净利润改善还是非常好的。近期影视板块调整,主要的原因是春节档的电影票房预期没有达到,基本面上没有达到这个预期,另外就是受到元宇宙炒作回吐的影响。在后疫情时代,影视可以相对关注一下,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去看一下他后续的业绩增速,2021年上半年的业绩增速是非常好的。


第四、通胀和美元贬值主线:通胀和美元贬值是利好贵金属的。概括来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全球范围内依然不断提高,增加了对稀有金属的需求;全球经济复苏,对工业金属是有需求的;通胀和美元贬值,是利好贵金属和整个大宗商品走势的,地缘政治事件短期又进行了催化,如果忽略短期事件的催化,从更长的逻辑来看,我们觉得今年黄金或者说贵金属还是有可能会有一定的表现。


第五、科技成长板块:这是一条未来的主线。虽然近期在调整,但是我们觉得还是值得长期关注。


于渤:从中长期的视角,以自下而上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未来能够持续成长的行业需要具备几个条件。第一个,符合时代特征,第二,有比较高的天花板,第三,有好的商业模式,第四,有比较大的成长空间。沿着这些线索去挖掘,如新能源领域、汽车板块衍生的汽车智能化、高端制造、医药行业细分领域等,在经济高质量转型的背景下,这些行业有望能够成长起来。


如果把视角拉近一点,展望2022年,可能稳增长相关行业的估值性价比/风险收益特性比较好一些,这可能也会是比较好的投资主线。


常蓁:今年可能不再会出现热门赛道不顾一切的上涨,只看趋势不看估值的方式基本上不太可能发生了,更多的会是回归和再平衡。

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今年的市场主线可能会以稳增长为主,去年的主线在调结构上,今年趋势在稳增长上。在这个主线下,有很多相关的行业,过去一直处于行业底部或者行业困境中的这种我们认为还是会有比较不错的表现。


总结起来,我看好三块资产,一个是热门赛道、短期景气非常强的行业,还有核心资产的优质白马公司在过去的一年调整的比较多,但是质地仍然比较好。最后是确实在过去一直受到一些压制、不管是基本面还是估值都处于底部的这类行业,比如房地产行业等,在稳增长下可能会有好的机会。另外,对于很优质的白马公司,很多已经经过了一年的调整,逐渐消化了过去透支的估值因素,未来会有不错的收益率。


徐达:基于板块间估值差趋于收窄的逻辑,加之政府对房地产政策逐渐松绑,在大周期板块我们相对看好大金融和地产板块。此外,与现代服务业投资方向相关的高端制造业、大消费板块也值得关注。


概括来说,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包括面向消费者类(To C)的新消费以及面向企业类(To B)的相关产业链上的高端制造业的上市公司。


在消费者端(To C),在今年宏观经济承压的大背景下,市场将更关注公司盈利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因此今年上半年将重点挖掘必选消费品类的投资机会。


在企业端(To B),在今年成本压力减缓、疫情缓和的趋势下,高端制造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的利润弹性值得期待;同时,受益于国内疫情控制得当,很多以出口为导向的高端制造业公司在国际供应链里的相对份额将不断提升,加之国产替代加速趋势未改,现代服务业相关的高端制造产业链值得重点关注。


2022年或应均衡配置


中国基金报记者:今年以来市场持续震荡,有人认为,本轮市场波动呈现资金跷跷板效应,市场风格在稳增长和成长之间持续切换。你怎么看这一观点?市场风格会偏向哪一边?


杨喆:稳增长和成长风格的驱动因素略有不同,目前政策面对稳增长的支撑还是非常明确的,一系列稳增长政策也在逐步落地,但货币政策传导至实体经济仍需时间。成长风格上经历了前期调整,风险已有所释放,近期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弹,逐步进入“逢低吸纳”的阶段。


所以近期稳增长和成长之间的持续切换,其实是由于市场对各类风格投资性价比的判断存在分歧,在这种情况下,板块间分化和轮动的格局大概率会延续。在这样的环境中押注单一风格可能会面临较大的波动风险,我们认为今年通过均衡配置分散风险或许是更具性价比的一种选择。


冀楠:一是从长期来看,我们对国内资本市场以及资金的持续流入保持乐观,但短期来看,不可否认市场的阶段性表现不佳会影响资金的流入节奏,因此市场呈现了一定的存量资金迁移带来的跷跷板效应。


二是稳增长和成长更多的是不同投资久期的资产,匹配不同投资者的风险收益偏好和投资风格,对于市场我们很难做先验性的预判。


于渤:在市场没有明显增量资金的前提下,是有可能出现跷跷板效应的。在这种背景下,市场风格是不稳定的,因为它受短期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比如无风险利率往下走或者往上走,都可能对风格有一定的影响。但投资者不能持续做轮动,因为在不同风格间来回切换,这样的投资难度很高;应该把视角拉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找到最具投资价值的标的。


常蓁:今年的市场投资我觉得大的思路和方向主要是三类,一个是稳增长的主线下,一些过去在底部的公司和行业和公司的反转。第二类是壁垒足够强、竞争优势足够明显的、能够真正穿越周期的优质公司,经过过去一年估值的消化和调整后,我们认为今年如果拉到全年来看还是会有一定的机会。第三类是要在高景气、高成长的行业中去翻石头,找机会。


在一些热门的赛道中我们能够找到一些细分行业,可能确实有非常不错的快速增长,但我们还要确定估值能够匹配,不能太绝对的高估,风险比较大,相对来说就是精挑细选,现在比较难挑,可能要比较耐心的、尽量更谨慎的选股。


梁杏:从目前经济走势和政策预期来看,上半年市场风格可能偏价值,下半年可能偏成长。


徐达:跷跷板效应确实比较明显,主要是没有增量资金,今年成交量相比去年还是有差距。我们认为今年风格是相对均衡,更注重估值和业绩的匹配度,因此只要估值合适都可能有机会。


地缘政治、疫情、通胀等成为关注风险因素


中国基金报记者:在您看来,今年市场有哪些风险因素值得关注?


杨喆:我认为今年市场有四个风险点值得关注:第一,我们可以看到近期地缘冲突风险在不断升温,市场避险情绪也显著加强,在情绪主导下可能会出现短期超跌,而各大经济体后续的博弈也会使本就处于瓶颈的全球供应链进一步承压;


第二,去年下半年全球经济面临了较大的下行压力,同时美国通胀率陡峭上行,形成“类滞胀”格局,造成了消费者信心的大幅下降,大家阶段性地担忧货币政策收缩也会对资本市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冲击;


第三,虽然2021年以来疫情的影响在逐渐减小,但近期奥密克戎肆虐,未来新冠疫情的发展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最后,债券方面信用风险依然需要重视,去年地产三道红线的影响使得民营房企风险频发,房企自身流动性呈现乘数收缩,今年市场对高杠杆民营房企的避险情绪短时间难以修复,其仍面临流动性压力。


总的来说,我认为今年市场仍处在波动加剧、结构分化的行情之中,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赚钱的难度是加大的,如果集中配置单一风格可能会面临很大的波动风险,所以还是建议大家适当分散、均衡配置,避免波动过大导致心情焦虑或非理性的投资行为。


冀楠:上游大宗商品价格的超预期上涨带来的通胀风险。


梁杏:关注国内稳增长力度,美联储加息节奏,国际关系等。


于渤:因为我的风格是绝对收益风格,平时关注风险比较多,而且看得也比较重,也就是说我更关注风险。可能关注的这些风险最后并没有发生,但并不代表我们不去关注它。我所关注的风险,一旦发现,我会看得更重一点。


我觉得今年有几个风险需要关注:


首先,海外市场风险传导,主要关注美联储货币收缩,这其实是对全球的流动性进行收缩,可能会给一些成长类的板块、高估值板块带来一定的影响。我们并不是单一的认定美联储收缩货币政策就是风险,只有当它收缩的进度、频率和力度超于预期的时候,它才是一个风险。如果符合预期,甚至低于预期,其实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风险。


第二,地缘政治的风险,当下我们并没有特别高置信度能判断得清楚地缘政治的风险,如俄乌的战争走向、中美贸易摩擦是否升级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关注的。


第三,中国经济是否会失速,虽然这不一定会发生,但也需要保持关注。此外,信用风险也需要保持关注,目前来看,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不是太高,因为国家一直在关注,也有不少政策托底,发生的概率不高,但也需要保持关注。


总而言之,我所关注的风险,不代表它一定会发生,但这都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地方。


常蓁:我们关注风险因素还是要关注一些没有发生的,地缘政治和疫情的反复都是我们已经一再考虑的因素了,就不能称之为后面值得关注的风险因素,这些短期对市场会有影响。未来我们关注的因素更应注意是否还会有突发性的外部因素等。


徐达:今年大市向下空间不大,我国货币政策是“以我为主”,不用过度担忧海外扰动,风险主要来自过去结构性行情下累计收益大,估值过高的板块和个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