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受益于去年底利好政策出台、疫情政策优化以及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转向积极等因素,港股市场包括恒生指数与恒生科技在内的主要指数上涨一度超过10%,延续了从去年10月份开始的回暖行情。
然而好景不长,在美联储持续加息等多重因素扰动下,港股年内高开低走,恒生指数在随后的月份里表现一般,更有单月下跌逾的9%和8%的表现。
行情的走软也拖累了相关基金,纳入统计的百余只布局港股的QDII基金中,有55只产品年内收益率为负。然而,虽然有超过半数的基金业绩为正,但细究持仓结构会发现,业绩居前的基金“含港率”并不高。如广发全球精选人民币收益率超46%,作为一只布局全球的公司,截至一季度末持有港股的比例仅为4.65%,该基金主要持仓多为微软、英伟达、特斯拉等美国科技股,排名第二的华夏全球科技先锋年内涨幅达45%,投向港股比例更是只有0.13%。
“含港率”较高的基金,且净值勉强收正的,也几乎都集中在恒生科技板块,受益于阿里巴巴、腾讯等权重股的温和反弹,汇添富、易方达、华夏基金旗下的恒生科技ETF,收益率均在5%左右波动。
跌幅居前的基金则由医药主题“包揽”,主动权益类产品和ETF均未能幸免。如居首的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的主要持仓为信达生物、药明生物以及百济神州等,名称中含有“医药”的ETF也集体下挫,跌幅均在18%左右浮动。
但行情的震荡并没有磨灭基民的热情,资金借道ETF抄底的动作果断且强势。具有代表性的基金是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该基金年内已经跌超16%,净值也下滑至0.498元,但年初至今份额却增长了107亿份,几乎实现了翻倍,还有富国港股通互联网ETF也从54亿份猛增至157亿份,百亿级规模的ETF“巨无霸”中,港股基金已经占了8席。
从历史上来看,港股市场受交易制度(卖空交易、不存在涨跌幅限制以及灵活的再融资制度)、投资者结构(港股市场机构投资者主导,海外投资者占比较高)、偏低的流动性水平等因素影响,估值相对较低,再加上中美关系近几年较差,AH估值溢价长期存在且A股相比港股溢价保持在较高水平。
不仅如此,经过多个月度的调整,当前港股估值已收缩至历史低位:市净率方面,当前恒生指数和恒生国企指数PB已收缩至1倍以下,低于历史均值。市盈率方面,恒生指数12个月动态市盈率目前为8.5倍左右,低于历史均值2倍标准差。
因此,不少机构人士认为港股的触底信号已经逐渐浮现。
博时基金赵宪成表示,当前港股市场卖空成交占比抬升、恒生指数进入超卖区间、估值降至低位、风险溢价明显抬升,内外部诸多不确定性下,短期内虽然不排除指数仍有震荡,但市场存在一定下行保护,持续长期更低的可能性不大。
上周恒生指数实现“五连阳”。7月12日,平台企业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多家互联网公司列席,受此利好催化,次日恒生科技指数涨逾3%。华宝基金丰晨成表示,进入7月,随着平台经济政策利好相继落地,港股互联网板块有望从量变进入质变阶段,新一轮行情转折点或已显现,原因如下: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年内共有百余家港股上市公司进行股票回购,总金额达549亿港元,回购金额同比增逾45%,从行业来看以互联网和金融行业为主,如腾讯回购超200亿港元,友邦保险回购约167亿港元,还有汇丰控股、长城汽车以及长实集团等回购额居前。
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从公司数量来看,港股公司回购数约等于过去五年的均值,而从金额来看则两倍于过去五年的均值。国信证券研报认为,港股市场回购公司数量高点往往精准对应市场低点。当前部分龙头公司估值较低,如果市场继续下行,回购力度或将持续加大。
博时基金赵宪成认为,中国经济随着时间稳步复苏,投资者对中国“稳增长”信心的提升,个人认为港股今年总体表现是“进二退一”,振荡上行。
除了传统行业,港股中众多新经济的标的也正持续受到关注。赵宪成坦言,“港股市场新经济占比和活跃度持续提升,具有相对较好的投资价值。一方面,南向交易资金更为偏好新经济领域的。另一方面,受益于中国经济内生结构的变化以及更加包容的上市规则,越来越多的新经济公司选择在港上市,我们是看好这个领域的投资价值。”
港股的中期维度来看,恒生前海港股通精选混合基金经理邢程认为,中国经济温和复苏和美联储政策转向均较为确定,且当前估值水平和利好政策有望提供支撑。较低估值水平不仅将为市场抵御外部波动提供缓冲,也有望使港股市场对增长修复和政策信号更为敏感,从而提供更大的弹性。目前政策的推高不足,托底有余可能对应市场短期的上有顶,下有底。因此建议关注结构性机会,一方面聚焦于成长赛道业绩能见度较高、体量较大的龙头科技企业,另一方面关注具有高分红潜力的优质国企标的。
2023-07-17 21: 00
2023-07-17 20: 08
2023-07-17 19: 48
2023-07-17 18: 22
2023-07-17 18: 19
2023-07-17 17: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