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基金经理把脉上市公司三季报: 政策发力、盈利向好方向有望成为投资主线

2024-10-21 07:31

中国基金报公募报道小组

当前,A股进入三季报时间。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8日,有20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4年三季度业绩预告;部分公司已正式披露了三季报。公布业绩预报的公司中,超八成业绩“报喜”(含预增、略增、扭亏、续盈),近70家公司净利润预计翻倍。

在A股市场回暖的关键时刻,上市公司基本面变化、政策发力和显效情况、后市的投资主线成为机构资金关注的重点。

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7位公募权益投资人士,他们是博时基金权益投资一部总经理兼权益投资一部投资总监曾豪,兴业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邹慧,民生加银基金量化投资部总监何江,宏利基金研究部副总经理、宏利睿智稳健混合基金经理孟杰,嘉实创新先锋基金经理彭民,国泰蓝筹精选基金经理张容赫,富荣基金的基金经理李天翔,共同挖掘上市公司三季报蕴藏的投资机会。

公募投资布局

重要“窗口期”临近

中国基金报:9月24日以来,一揽子金融增量政策持续出台,市场信心得到明显提振。三季报业绩渐次披露,利好政策将对公募基金四季度及后续的投资布局带来哪些影响?

邹慧:近期,货币和财政政策逐渐落地,主要针对市场需求和投资信心,重在修复估值,而政策对于经济基本面的影响预计要到明年才能明显体现。对于后续投资布局的影响,一是在于风险偏好的提升,我们会相应提升仓位;二是积极寻找在政策基调转向前提下利好的方向,科技和内需都有不少机会。

李天翔:政策密集出台,给市场带来较为核心和直接的影响是投资者信心修复以及估值修复。后续操作上,首先,四季度会重点关注在估值修复角度具备弹性的行业;其次,本轮政策发力的着落点将是未来投资的核心,我们会通过对政策的紧密跟踪,梳理中长期受政策影响明显、业绩趋势较为确定的板块进行布局。

张容赫:A股市场已较为充分地将中国经济未来一段时间潜在下行情况计价到权益市场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旦有增量政策注入,市场就会像一个被压到最底部的弹簧,拥有巨大的向上的力量。港股的情况也类似,而且港股相对A股行情启动得更早,走势相对也更强一些,这跟美联储降息有较大关系。

何江:逆周期政策的发力和产生效果需要一些时间,预计上市公司基本面整体情况或从明年开始逐步好转。

在“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大力促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的政策环境下,考虑到基本面即将发生的变化,今年年底到明年初或许是公募基金重要的布局窗口期。

曾豪:当前看,市场政策底已经确立,制约市场的核心矛盾在于后续政策实施的力度,尤其是财政政策扩张的节奏。从基本面来看,经济将在政策推动下逐步完成筑底回升,但实质性改善仍需要时间,预计三季报的业绩可能依然较弱,但“弱现实”对于市场的扰动应该不大。四季度投资布局仍应保持乐观思维。

孟杰:市场前期迎来不同方面的增量资金,风险偏好明显改善,市场情绪逐渐变得亢奋。不过,指数短期上涨过快,政策预期波动带来市场调整。后续依旧需要跟踪国内经济基本面修复的程度、私人部门预期变化、海外大选落地后政策冲击、海外地缘冲突波动等因素,以评估市场行情的持续性。

彭民:市场在波动后出现调整分化,恰逢上市公司陆续发布三季报,这让公募基金四季度布局可以更加从容,能够分辨有经营韧性、真正受惠政策逐步落地并出现业务改善甚至业绩超预期的优质资产。

关注能反映企业

季度经营状况的指标

中国基金报:对于三季报,主要关注哪些数据或指标?在哪些情况下,会做出买入或卖出的投资操作?

彭民:对于处在成长初期的行业,更关注规模的扩张,而不必过分在意短期的费用投入和利润表现;在行业竞争加剧时,更关注盈利能力水平;在格局已定的成熟期,更关注公司业绩表现。整体来说,考察季报中的收入、盈利、费用、周转、净资产收益率(ROE)等指标,可以分析衡量公司的经营情况,提升前瞻判断的准确性,以此评估买卖逻辑是否发生变化。

邹慧:不同行业关注的重点不同。例如下游消费等行业,主要关注利润率变化和收入增速,以及经营现金流及细分变化;对于中游制造行业,重点关注预收款变化、资金回报率、资本开支情况、在建情况、存货变化等;再如TMT,主要关注订单和成本变化情况等;上游行业主要关注产能弹性和整体行业供需等。

何江:从量化投资的角度,营业收入增速、净利润增速、ROE的变化、净利润(收入)超预期水平等指标从长期看能够对获取超额收益有指示意义。此外,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综合情绪面的指标,如量价等,能够更有效地将这些具有信息增益的指标聚合起来,做出更有效的预测,争取获得稳定而有竞争力的超额收益。

曾豪:首先会关注全A净利润的修复情况,即市场是否见到“盈利底”。确认盈利见底后,市场的上涨或将更为顺畅。然后要关注资本开支情况,尤其是中游企业。当前制约新能源等中游企业盈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产能过剩,跟踪资本开支情况有利于判断供给的趋势和拐点,当资本开支明显收敛时,供给端的拐点可能临近。三是ROE的位置和趋势。中长期来看,ROE是收益率的锚,对于判断公司是否具有市场空间有重要意义。

孟杰:代表成长性的收入和利润增速是最直接的关注点,显示行业的景气趋势;经营性净现金流则能代表公司经营的健康程度;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等信息代表投入的强度等,通常需要对三张报表中的多项数据进行综合评判,确定公司的竞争力。除了分析报表以外,与同业进行对比至关重要,如果能有相对其他同业更加优秀的财务表现,则可能形成买入的建议。

三季报超预期的公司

或具备超额收益

中国基金报:A股上市公司三季报业绩将在10月中下旬集中披露,近期市场大幅上涨后呈现波折,三季报好于预期的公司及行业是否有望成为市场阶段主线?

李天翔:9月底市场出现大幅上涨,其原因是政策的密集出台修复了市场整体情绪,这是“先行的预期”,而对于三季报的关注和讨论已经是“滞后的现实”。因此,对于三季报好于预期的公司我们要重点关注。但下一阶段的主线还是要落在政策发力后的新变化上。

彭民:三季报表现好的板块肯定会成为短期热点,但市场表现及持续性还需要看业绩能否兑现,因为公司价值是未来长期现金流的折现,资本市场反映的是对公司未来成长的信心。

曾豪:从历史来看,10月份的行情与三季报业绩的相关性较强,但季报行情未必有持续性,中期走势取决于对未来盈利的展望。因此,对于行情主线的判断不能仅仅基于三季报,而是要把目光放到四季度以及明年,盈利持续向好的方向有望成为投资主线。

邹慧:根据历史经验来看,三季报披露之后,财报有反转迹象的行业和公司投资弹性更高;而积极配置三季报好于预期的公司及行业的收益回报或更为稳健。

孟杰:从历史上看,能够兑现中期上涨的行业和公司往往都伴随了业绩的持续兑现,所以三季度超预期的公司或具备超额收益。

科技和出口方向业绩

有望超预期

中国基金报:哪些公司业绩有望超预期,细分领域有哪些亮点?结合三季报,哪些投资主线值得重点关注?

彭民:电子行业三季报整体表现不错,内部细分板块略有分化。其中,安防数字化受预算限制呈现一定的压力;面板在“6·18”购物节备货后下游消费不足出现量价的下跌,部分消费电子企业也因新业务拖累而表现不佳。但大部分行业,如AI算力、半导体、元器件、果链等均表现不错。

李天翔:从三季度的表现来看,我们认为非银行业的保险板块、有色金属行业的工业金属板块和部分中低端消费类板块的业绩有望超预期。

曾豪:从中观数据来看,三季报有望超预期的方向包括科技成长中的电子、周期中的贵金属、制造中的汽车等。受到AI硬件创新潮的驱动,三季度电子行业中的集成电路产量、手机出货量、半导体销售额等中观数据均显著增长。贵金属主要受益于黄金和白银价格在美联储降息和地缘政治驱动下的大幅上涨。新能源车则受益于以旧换新和较好的出口增长。

张容赫:投资方向上,我们更关注代表“内需”的行业,比如非银金融、房地产和消费类的食品饮料、航空酒店,以及医药行业等。

邹慧:从已经披露的三季报信息来看,值得关注的方向包括:出口链(家电、汽车及零部件、部分化工品等)、AI硬件、保险等。

孟杰:从内需角度来看,政策处于发力阶段,三季度具备业绩超预期潜力的方向集中在科技和出口两大领域;云侧人工智能、端侧人工智能、半导体行业中的部分公司具备业绩超预期的潜力。

需综合考虑中期市场大势

和风格走势

中国基金报:对于投资者而言,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参与“三季报行情”?同时需要警惕哪些风险?

孟杰:大多数传统行业基本面还处于拐点阶段,短期表现围绕政策预期展开,所以基本面数据的验证信号还不多。科技板块基本面具有相对优势但波动率较高,因此,短期维持均衡策略较为适宜。

邹慧:投资者参与“三季报行情”,一是要把业绩与估值结合起来看,高增长的同时最好有相对合理的估值;二是要结合市场预期情况。风险则在于高增长的持续性和原因,不能一味追求利润表观数字的高增长,而要结合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进行综合判断。

曾豪:参与“三季报行情”,要综合考虑中期市场大势和风格走势,选取中期趋势和三季报均向好的方向。中期来看,在政策持续加码的预期下,周期板块供给具备优势的行业有望迎来需求端的修复。在风险偏好回升向好趋势下,成长板块具备较高的弹性。同时需要警惕业绩超预期下滑和中期基本面走弱的公司。

彭民:投资是一场“长跑”。A股市场波动性较大,短期博弈严重。首先,投资者不要抱着赚快钱的心态做短期季报投资,而要做好中长期投资的准备;其次,正确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不要轻易上杠杆;第三,要多问问自己“凭什么能赚到这个钱”,三季报是客观事实,股价涨跌背后是市场和人的预期,需要找到适合自己、并且长期验证有效的投资方法。

三季度电子、电力表现较好

医药或待改善

中国基金报:今年上半年,公募重仓的电子、医药生物、电力设备行业,三季度表现如何?

孟杰:电子行业中的人工智能和半导体部分公司三季度业绩预计表现较好。医药行业整体面临一定的宏观层面的压力,部分细分行业公司具备业绩超预期的潜力。电力设备板块受益于国内外电网建设的加速,业绩持续稳健增长。

曾豪:电子和电力设备中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需求的方向业绩有望超预期。其中,电子板块受到AI硬件创新潮的拉动,“以旧换新”和出口优势利好新能源车;医药生物,当前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但基本面的改善仍需要更多信号。

邹慧:电子板块三季报表现预计较好,尤其是半导体、PCB(印制电路板)等AI硬件板块;医药生物方面,血制品、中药企业预计增速稳健,医疗设备、服务业股票分化较大,制药仍处于创新转型之中;电力设备方面,电网设备、储能等出口细分板块表现更好。

李天翔:电子、医药生物、电力设备三个行业整体上处在基本面底部区间,在等待向上拐点的出现。在经历了两三年的周期调整之后,应该能够在三季报中看到部分个股经营开始显著改善。

人工智能、半导体有望高增长

新能源仍具增长潜力

中国基金报:新能源、人工智能、半导体等硬科技赛道在三季度表现如何?当前估值水平和投资价值如何?

邹慧:A股参与人工智能硬件产业链的细分方向业绩表现较好,预计景气度可以支撑当前的估值水平。半导体方向三季度表现较好,整体估值处于历史相对低位,但设备和材料等细分领域的部分公司估值分位已处于历史中枢以上。新能源经过长时间下跌之后,估值处于历史较低分位,但整体基本面见底依然需要一些时间。

彭民:人工智能板块,算力为主的个股三季报业绩持续高增长,但增长动能环比有所回落。当前的AI资本性支出预期下估值修复进入瓶颈期,仍需跟踪业绩兑现程度和可持续性。新能源板块中的电池、逆变器与上游元器件、两轮车、部分电力设备等细分领域三季度表现较好,估值合理偏低,龙头公司仍有收益空间。半导体基金投资集中在设备环节,龙头公司三季报超预期,上游的设计环节经过长时间调整,龙头公司估值已进入过去3年~5年的中偏下分位。

李天翔:新能源板块处在周期底部、等待向上拐点的位置,估值暂不可参考,或已具备左侧布局的价值。人工智能板块处在爆发的前夕,除了少数业绩已经开始兑现之外,大部分公司还需要跟随产业趋势。半导体板块整体上已经进入周期性复苏阶段,三季报里会有所分化,个股的选择更为重要。

孟杰:新能源板块整体业绩有待观察,如果有超预期的供给收缩政策出台,板块将获得很大的动力。人工智能和半导体赛道具备业绩的相对优势,短期上涨速度较快,估值处于历史中位数水平。

曾豪:看好估值较低、业绩有望超预期的新能源和半导体板块。新能源方面,新能源汽车业绩有支撑,但光伏行业产能过剩状况仍需要进一步改善。人工智能方面,预计AI产业趋势下,通信设备光模块重点公司三季度盈利有望延续高增长。半导体同时受到AI产业趋势和自主可控的利好影响,表现值得期待。

看好科技、新能源、医药等

行业投资机会

中国基金报: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基金公司今年已调研7.6万次。结合三季报业绩和对行业的观察,哪些行业具备增长潜力?哪些行业值得重点关注?

彭民:我们比较看好半导体、新能源、数字化、互联网平台、创新药等五大投资方向。结合三季报来看,半导体、新能源、互联网平台等板块表现都不错;半导体板块我们更关注长期调整后的设计环节;新能源板块,比较重视电池及上游元器件等细分领域,同时关注政策托底预期下数字化领域经营改善带来的投资机会。

李天翔:重点看好科技和医药两个方向。科技领域,看好国产算力的蓬勃发展和华为鸿蒙生态的广泛应用。同时,看好宏观预期稳定之后,医药生物行业走出集采影响、重新回归增长通道后的表现。此外,关注创新药的全球化以及业绩逐步兑现具备高增长潜力的细分方向。

邹慧:我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向:一是计算机,预计随着财政发力和自主可控进程的加快,行业基本面有望逐步改善;二是军工方向,基本面有望逐步见底;三是新能源,细分行业基本面有望见底回升;此外,医药细分方向估值逐渐趋于合理,也会重点关注。

孟杰:首先,全球人工智能投入的浪潮在继续,相关供应链公司或将持续受益。新一轮智能化周期将带动手机、电脑、可穿戴等产品全面升级,拉动整个产业链成长。其次,需求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制造业多个细分行业产能投放降速,化工、建材、轻工等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凸显。一旦需求有所恢复,将迎来可观的增长。最后,出口是中期的趋势性方向,11月美国大选落地后,压制相关行业的风险因素进一步清晰,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机械等细分行业将迎来较好的机会。

张容赫:经过了9月和10月上旬的剧烈波动后,我们倾向于判断市场将进入蓄力整固期,以迎接下一个阶段的行情。我们相对更看好政策直接影响的方向,特别是前期风险偏好压制较大的板块,如内需、军工,以及基本面较好,在“填坑”行情中相对落后的板块,如电新等。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