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位基金经理把脉2025年港股市场投资机遇: 港股估值修复和盈利增长有望延续 看好科技、消费、高股息等领域

2025-01-13 07:32

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曹雯璟

2024年,港股市场呈现从低谷复苏的强劲势头,科技、红利等赛道表现亮眼。2025年,港股市场将如何演绎?哪些行业投资机会值得关注?后续不确定因素或风险点还有哪些?中国基金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七位公募基金经理,他们是大成恒生科技ETF基金经理冉凌浩、博时基金境外投资部基金经理赵宪成、嘉实港股互联网核心资产基金经理王鑫晨、景顺长城ETF与创新投资部基金经理金潢、南方基金国际业务部基金经理王士聪、汇丰晋信港股通精选基金基金经理许廷全和恒生前海港股通价值混合基金经理邢程。

受访基金经理认为,当前港股市场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位,2025年有望延续估值提升和盈利增长行情,看好科技、消费、高股息等领域。

2024年港股强势反弹

中国基金报:2024年,恒生指数结束了连跌4年的颓势,全年实现近20%的涨幅。如何看待2024年港股市场的整体表现?

金潢:2024年,港股市场在震荡中实现强势反弹,南向资金流入创下年度纪录,科技、互联网、消费、红利等赛道均有良好表现。在宏观流动性改善、企业盈利预期提高、内地政策支持、企业信心恢复等多重利好下,港股资产从价格和情绪上都得到大幅提振。

赵宪成:2024年,港股市场在年初见底,春节后至年末震荡回升,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以互联网巨头为代表的部分权重股率先实现基本面的企稳回升,二是港股的估值优势放大了红利类资产的吸引力,同时,港股业绩要好于A股。

王鑫晨:2024年,港股市场先抑后扬、震荡回升,主要受企业盈利上调、海外货币政策转向、宏观政策及资本市场新政、港股效率改革等多重因素推动。总体来看,政策环境有利于中国资产迎来系统性重估。同时,美联储降息短期内有利于海外流动性改善。作为离岸金融市场,港股也吸引部分海外资金回流,流动性有所提升。此外,2024年恰逢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十周年,一系列政策不断提升香港市场的吸引力。

许廷全:港股市场在2024年经历了两次较大震荡,主要回升动力来自盈利上修、海外货币政策转向以及国内政策预期上升等。

邢程:2024年港股市场大部分涨幅主要源自两段冲高行情,共同点在于都具有较明显的“强预期,弱现实”特征,意味着市场往往倾向于提前博弈一个较高的预期,而当现实落地时开始进入兑现。

冉凌浩:2024年,港股在连续4年下跌后年度收益首次转正,年度涨幅主要集中于4月底和9月底的两段间歇式的反弹。2024年恒生指数的涨幅主要来源于估值的提升,港股科技股的涨幅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盈利的增加。根据彭博的一致预期数据,2024年恒生指数成份股盈利同比增长仅2.9%,而恒生科技指数成份股盈利同比增长高达45.8%。

港股估值仍处于低位

中国基金报:2024年,港股并非单边趋势性上涨,而是出现了两波较大的行情,而后再度步入震荡行情。目前港股整体估值情况如何?

金潢:经历了2024年的两波行情后,港股资产的整体估值仍然处于历史较低的位置。目前,恒生指数市盈率和市净率分别为8.78倍、0.92倍,对应过去十年估值百分位为13.6%、18%;弹性较高的科技板块估值同样处于低位,恒生科技指数市盈率仅处于过去十年的7.3%分位(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年1月9日)。整体来看,港股的估值依旧拥有较高的安全边际。

赵宪成:港股的投资收益集中在短期内爆发,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复苏进展较缓,所以国际资金倾向于滞后对港股的配置;另一方面,市场形成看好共识之后,短线资金会快速拉升形成超涨,透支基本面对股价的支撑能力,导致震荡。港股估值总体处在较低水平,且相比A股与美股依然更具吸引力。

邢程:从纵向看,即使经过2024年的反弹,恒生指数的市盈率(TTM)也只有8.8倍左右,位于近10年的14%分位,仍大幅低于近十年的平均值水平;从横向看,港股估值远低于国际市场的水平,处于全球估值洼地。

目前港股市场的估值水平从长期来看是较有吸引力的,中期看好港股市场或在波折中上行,国内经济增长政策变化以及美联储政策路径值得关注。影响香港市场定价的分子端盈利水平和分母端流动性因子均有望得到边际改善,较低估值水平不仅将为市场抵御外部波动提供缓冲,也有望使港股市场对增长修复和政策信号更为敏感,从而提供更大的弹性。

王鑫晨:港股估值仍处于低位。放眼全球,中国资产被极度低估,投资潜力大。相对看好在海外上市的中国资产的价值回归,偏向于盈利模式较好、拥有优秀管理层、具备长期空间和竞争优势、估值和预期合理的优质品种。

许廷全:截至2025年1月4日,MSCI中国指数(港股及美国中概股合计)以2025年盈利为基础的市盈率约为9.7倍,市净率为1.2倍,对比历史平均值,分别低于0.9及1倍标准差;虽然2024年整体出现两位数反弹,但与历史平均值及海外市场相比,仍处于低估状态。今年港股资产在全球视角中仍是具有性价比的投资选择。

2025年对港股保持相对乐观

中国基金报:展望2025年,港股市场将如何演绎?

金潢:年初,港股处于业绩真空期,受外部因素扰动,同时国内政策逐步见效需要一段时间,预计短期以震荡为主。随着今年海内外宏观政策逐步落地,企业的盈利能力改善以及较为安全的估值水平有望继续为港股行情提供助力。

回顾2024年,资金对于港股科技类资产的关注度随着两波主要行情持续提高,这个势头延续到了2025年。在流动性、盈利、情绪、估值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相信港股市场有望延续2024年的势头。

赵宪成:相对于A股,港股拥有更高的估值吸引力,仍有上涨的可能性。大盘的风险来自美国的再通胀,如果美国二三季度通胀重新回到3%以上,则美债利率可能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港股就会再度遭遇估值压力。

王鑫晨:港股市场的投资机会来自盈利和长期预期回升(带动估值回升)的双击。随着海外利率进入下降通道,目前最重要的变量是企业基本面能否扭转较为悲观的预期。随着政策持续落地,港股目前短暂的估值修复刚刚开始,后续有望迎来企业盈利回升和长期预期回暖所带动的估值回升“双击”机遇,互联网标的仍然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从长期政策方向来看,香港离岸金融中心的市场定位将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内地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有望为香港的IPO市场注入更多活力。

邢程:展望2025年,港股市场走势可能与2024年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强预期,弱现实”的脉冲模式可能延续,直至宏观经济的好转可以从政策、数据、企业盈利等多方面交叉验证。

2024年9月底以来的指数级别的全面反弹,主要由股权风险溢价的收敛贡献,而其持续性可能无法只建立在较高的预期之上,后续市场或仍要回归企业盈利的修复,企业盈利全面改善的抓手还是财政政策的有效发力和信用周期的逆转向上。另一方面,考虑到港股估值仍相对偏低,使得港股市场对潜在的企业盈利修复和政策信号更为敏感。

海外方面,短期内市场对美联储的降息预期仍将进行摇摆博弈,但预期基准情形下美联储或维持降息趋势,直至回到中性利率。由于港股对外部流动性更为敏感,美元降息周期或将阶段性对港股市场估值的分母端形成一定支撑。另外,在中美利差和人民币汇率的约束下,美联储维持降息周期或将为国内货币政策提供更宽松的条件和窗口期,有助于降低相对偏高的融资成本;经济托底政策加码的预期升温,提振港股市场风险偏好,也有助于改善分子端的企业盈利预期。

冉凌浩: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有望企稳,外需对GDP的拉动或有所放缓,内需有望加快修复,房地产也有望止跌回稳。在这种宏观背景下,港股整体的上升幅度或下降幅度可能都有限,更有可能出现整体小幅震荡上行的走势。港股科技股经过多年的基本面调整,在产能已经出清的同时,新增需求也开始恢复,有望率先走出低迷期,重拾快速增长。

除了基本面外,港股还要看资金面。港股的资金面要看美元利率水平,市场预计2025年美联储大概率会继续降息,但降息次数及幅度较此前的市场预期有所减少。美联储继续降息还有望推动估值水平小幅上升。

许廷全:预计2025年上半年港股市场或因海外不确定性导致更多波动,但也可能促使更大力度的支持性政策出台。尽管2025年海外降息幅度可能不及预期,但方向的确立有助于新兴市场估值修复。回到国内,在流动性和政策支持叠加发力的带动下,预计企业盈利及政策受惠相关板块将有正向表现。结合海外利率环境、内地政策支持与宏观企稳预期,我们对港股全年表现仍持正面期待,港股市场或延续估值修复和盈利增长。

王士聪:我对2025年港股相对乐观。港股市场主要受中国经济基本面、市场资金面和流动性两个因素影响,两者都在一定程度见底。经济基本面方面,国家已明确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整体托底和逆周期调节的意图非常明显。资金面方面,经历了2021年至2023年的估值消化和资金流出,港股整体估值水平处于非常合理的位置。2024年,港股龙头公司纷纷增加了分红和回购,尤其是TMT龙头公司的巨额回购,有效支撑了股价,这个底部比以往更加坚实。

关注TMT、新消费、高股息概念等

中国基金报:哪些行业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赵宪成:首先是互联网行业,其业绩预期在三季报后有一定的波动,但是向好的大趋势仍然成立。同时,互联网企业积极回购,彰显管理层对公司经营情况的信心。

其次是新能源汽车、电子、家电等行业,它们的盈利预期较好且受惠于国家的补贴政策。

第三是金融、高股息。国内宽松货币政策落地,金融与高股息继续成为投资人青睐的方向。随着内资对这部分企业定价权提升,预计2025年持续存在机会。

金潢:短期继续看好受益于利率下行的红利资产,中期侧重景气投资和需求侧变化,关注科技和消费。首先,随着人工智能(AI)算力提升和相关应用加速落地,AI赋能的细分领域值得重点关注。其次,基于需求侧变化,继续关注国内经济复苏及提振内需消费的政策利好落地的受益机会,包括情绪消费、AI消费、养老育幼消费以及高性价比消费等。

邢程:行业结构上,主要关注三条主线的投资机会:一是政策刺激下的需求边际提振的机会,包括家电、新能源车、商用车、消费电子等行业;二是科技创新趋势下的产业升级机遇,包括TMT和生物医药等板块;三是具备稳定股东回报的高股息资产,包括电信、能源、公用事业和金融等行业。

冉凌浩:2025年中国科技行业有望率先复苏,港股科技公司也有望实现较高的盈利增速。

许廷全:今年港股的投资机会可能来自具有一定成长性、受惠政策支持以及基本面修复带动的方向,例如,基本面稳健增长、回购与分红合计不弱于传统高息资产的互联网大厂;AI创新时代中从硬件到软件应用逐步崛起的长期增长机会;政策转向后带动盈利与基本面回升的行业,如大消费、汽车、地产链;基本面或迎来拐点的CXO(医药外包)与创新药龙头。

王士聪:相比市场目前热捧的红利策略,我相对看好TMT、新消费等成长行业。

王鑫晨:伴随流动性持续改善,叠加内地政策预期带来信心提振,港股科技优质公司投资机会相对凸显,关注港股互联网的投资机会。此外,自2024年迎来弱复苏后,在AI以及新能源车等需求加持下,半导体板块2025年有望延续复苏,产业上行周期值得期待,龙头企业有望取得更大突破。

关注海内外不确定因素

中国基金报:后续影响港股走势的不确定因素或风险点有哪些?

金潢:海外流动性方面,需要关注国际利率走势的不确定性对港股流动性的影响。此外,港股市场为较典型的盈利驱动市场,因此,需要关注相关板块的盈利预期变化情况。

赵宪成:一是要防范特朗普上台后的政策对港股的影响;二是关注美国的再通胀问题,要防范美联储降息不及预期,推升美债利率。

王鑫晨:港股表现既要看国内的基本面,又要看海外市场的流动性。同时,港股市场素有“风急浪大”、波动性大的特征,政策落地传导到经济和企业业绩也需要时间。

冉凌浩:影响港股走势的不确定因素主要有:一是中国宏观经济情况,二是全球地缘政治事件。

许廷全:2025年港股市场或面临四大不确定性:一是美国新政府政策,如有超预期的关税、行业限制等政策,可能对市场情绪带来一定影响;二是地缘政治风险,俄乌冲突及中东地缘摩擦对投资者情绪和原材料价格可能带来影响;三是货币政策变化,若美国新政府举措带来再通胀压力上扬,降息幅度或低于预期,进而影响新兴市场的海外资金流向;四是基本面修复情况,若港股基本面修复力度不及预期,可能影响外资回流信心。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