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道基金经理张建胜:用绝对估值锚定价值,用耐心等待市场纠偏

陆慧婧 2025-04-07 07:31

在A股的浪潮中,有人追逐风口,有人坚守价值,而博道基金经理张建胜更像是一位在成长赛道坚持“翻石头的人”。

他坦言自己并非择时高手,过去十年的私募与公募投资生涯中,择时对业绩的贡献不大,真正让他穿越周期的秘诀,是自下而上“翻石头”选股的能力。从2018年择时的短暂甜蜜到2019年的教训,他逐渐将投资框架锚定在个股挖掘上,前十大持仓中总藏着一些“非主流”标的——它们或是冷门行业的逆袭者,或是被市场低估的潜力股,而这些“石头下的金子”在过去几年贡献了组合绝大部分收益。  

张建胜的投资理念非常务实。他拒绝被上市公司短期业绩增速迷惑,更偏好用五年维度的“隐含回报率”衡量企业价值;他警惕市场狂热,即便在AI与新能源板块表现最狂热时,也严守单一行业25%的仓位上限;他敢于逆向,在港股至暗时刻重仓出击,也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底部布局,在过去三年成长股“逆风期”的市场行情中,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超额收益。

image.png

自下而上“翻石头”

用五年的时间维度丈量价值

在张建胜的投资框架中,“自下而上”是贯穿始终的核心逻辑。

他直言,择时的贡献如同昙花一现,长期业绩的根基仍在于个股选择。“我的组合里总有一些不那么主流的公司,它们可能藏在冷门行业,或是暂时被市场忽视,但自下而上的研究能让我看到市场忽略的价值。”据他介绍,这种“翻石头”选到的投资标的,既包括其亲自调研挖掘的标的,也依赖团队研究员的深度推荐。  

行业筛选上,他聚焦成长赛道,以产业趋势为锚,将科技与消费视为两大主战场。科技投资紧盯技术演进方向,消费则关注市场偏好变迁与新需求创造。中观层面的行业比较也并非终点,他强调“闭环验证”——即便判断行业处于周期底部,仍需通过微观调研确认公司的真实竞争力。“比如我曾看好复合调料行业的渗透率提升,但调研后发现竞争过于激烈,企业盈利难以兑现,最终选择放弃。”  

时刻关注估值是张建胜控制基金净值回撤的关键步骤。在日常的投资中,他也不常使用传统的PE估值法,更看重上市公司未来的“五年隐含回报率”,

在基金的投资组合管理上,他追求“均衡”与“适度逆向”的平衡。底仓部分以高ROE资产为主,这类资产占比约50%,有望给投资组合提供稳定收益;剩余仓位则配置景气度驱动的成长标的,如AI产业链。逆向投资被他视为超额收益的重要来源,但他反复强调“必须在能力圈内逆向”。“市场越有效,错误定价的机会越稀缺,逆向的本质是找到自己比市场更懂的那部分价值。”  

从预期差到绝对估值

在反思中不断进行理念迭代

投资理念的进化,往往伴随着代价。张建胜坦言,自己的框架迭代“几乎全是踩坑后的反思”。

早年投资中,他热衷捕捉“预期差”,关注边际变化带来的短期机会;如今,他更看重现金流与绝对估值。他比喻,投资的“第一性原理”始终是“用五毛钱买一块钱的东西”。“DCF(现金流折现法)是估值标尺,即便无法精确计算,也要尽可能接近理性判断。”  

这一投资理念转变的背后,来源于过往投资中一次的错失之痛。2021年,他因过度关注短期利空而错过港股电信运营商的投资机会。“当时运营商的企业价值五年即可回本,但市场被海外资金抛售的恐慌笼罩。若用绝对估值框架,本应无视噪音果断出手。”这次教训让他彻底摒弃相对估值的思维惯性,并在2023年港股极度低迷时果断加仓,最终收获估值修复的红利。  

投资理念中另一重迭代是对商业模式差异化的执着。过往投资中,他组合中不乏依赖低成本竞争的制造业公司,这类标的估值低廉但却脆弱易变。“例如一家制造业持仓两年未盈利,让我意识到同质化生意的天然缺陷。”如今,他更青睐产品与服务具备差异化的企业,“这类公司的护城河会随时间积累复利,而非被同质化竞争轻易摧毁。”  

管理层是否存在瑕疵也成为他决策中的“高压线”。“早年,我会因上市公司估值或业绩增速方面存在优势而妥协,如今只要发现管理层瑕疵,直接一票否决。”他举例,若企业热衷分拆上市却不聚焦主业,即便所讲的故事再动人也坚决远离。  

关注AI革命与港股价值

在“可为市场”中寻找弹性

对于当下的市场,张建胜定义为“可为市场”——指数空间或许有限,但结构性机会丰富。基于此,他重点布局两大方向:AI驱动的科技革命与港股的价值发现。  

AI被他视为“至少持续十年的产业浪潮”。“基础设施、云计算、端侧芯片……每个阶段都有新主角。当前我看好3D堆叠与云计算产业链,它们如同智能时代的‘铁锹卖家’,无论下游谁赚钱,卖铲人的需求始终刚性。”他举例,端侧AI芯片已从安防延伸至物联网、机器人等领域,低功耗与多模态交互的需求将催生更多细分机会。  

港股则是他眼中的“半离岸的价值洼地”。2024年初逆势加仓,2024年底港股已加至合同上限的45%,源于对港股定价权迁移的判断。“南向资金持股比例超30%的公司批量出现,边际定价力量已从外资转向内资。”他认为,尽管目前港股估值折价的坑或已填平,但总体仍处于合理偏低估的水平,这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时机。

消费领域,他更倾向于具有红利属性的公司。在他看来,那些股息率较高且有一定增长的公司更具吸引力,例如互联网龙头企业等。他认为,地产企稳,消费信心回升,有助于宏观经济企稳。同时,上市公司ROE 触底反弹以及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有望为资本市场提供支撑。他乐观表示,只要市场不是单边下跌,结构性机会就足以让“自下而上”选股的投资者有所作为。

在张建胜看来,市场越喧嚣,越需坚守自下而上“翻石头”。“超额收益从来不在短期风口上,而在来自市场的错误定价里。”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