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新老基民!你买的"爆款"基金,是这样炼成的!
2021-01-31 21:31       方丽 张燕北

昔日零星出现的爆款基金近两年上演“连环炸”,骤然成为资本市场热词。爆款基金单日销售规模也从百亿级别向300亿、500亿、1000亿甚至向2500亿迈进,屡次刷新新基金认购历史记录。

与历史上的爆款产品相比,这些次新爆款基金也呈现出一些崭新特征,对公募基金业态产生影响的同时也被烙上公募基金发展新时期的印记。

爆款基金的产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既是水到渠成,又是协力而为,共同打造出一个接一个爆款产品。而这背后,也有一些“隐秘”的推动力量。

站在目前这一时间点上,2021年初这一波爆款新基金的火热程度似乎已然超越了2007年和2015年;一边是基金公司继续发行新基金,在排名和规模压力之下“都不可更无法松懈”,另一边,不少基金经理喊出“投资难度增大”的心声。每一波市场起伏难以预期,但或许,此刻投资者的步伐可以谨慎一些。

奔涌而至的爆款基金浪潮

自2019年开始,一波奔涌的爆款基金浪潮滚滚而来。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末,近两年以来成立的基金中有78只(各份额合并统计)首发规模超百亿。

回顾作为新基金发行市场超级大年的2020年,1月初发行的交银施罗德内核驱动一日大卖536亿,由此拉开2020年以来的爆款成群来袭序幕。最终全年新成立百亿基金高达40只,刷新公募市场上年度百亿新发基金的数量纪录。

若从认购规模来看,汇添富中盘价值精选一天内获得687亿元资金抢筹,广发科技先锋募资约911亿元,睿远价值均衡三年单日销售规模超1200亿元,王宗合管理的鹏华匠心精选则单日吸筹逾1500亿元,不断刷新的权益基金募集数据引爆天量发行市场。因此,2020年也被称作“爆款年”。

进入2021年以来,基金发行市场热度引擎似乎有了“加速度”,百亿“日光基”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今年新基金发行中。新年首个交易日,广发兴诚、中欧悦享生活、景顺长城核心招景及富国均衡优选等4只基金一日售罄;开年一星期,当周成立或宣布结束募集的权益基金规模超千亿。而在第二周,爆款基金以更快的速度涌现,1月11日5只爆款基金当日合计销售超1100亿元。紧接着,华夏新兴成长、景顺长城产业趋势、嘉实港股优势等百亿级爆款基金接连出炉。

1月18日,由易方达基金副总裁、研究部总经理冯波执掌的易方达竞争优势发行首日认购规模达2399亿元,大幅度刷新去年7月份由鹏华匠心精选创造的1357亿元纪录,成为我国公募基金史上首募规模最大的产品。整体来看,刚刚过去的1月份,新发基金规模超过4900亿元,其中新成立百亿基金达12只,一日售罄的百亿基金则有7只。

另据记者统计,截至1月末,2020年以来单只新基金单日认购总规模超500亿元的超级爆款产品多达9只,分别由鹏华基金王宗合,汇添富基金胡昕炜、中欧基金葛兰、睿远基金赵枫、易方达基金萧楠、易方达冯波,交银施罗德基金杨浩、广发基金刘格菘、南方章晖等管理。

可以看到,“爆款风”正以迅猛之势席卷整个新基金发行市场,打造爆款随之成为各家公募的重要任务之一。不少排名靠前的基金公司,近乎成为爆款基金集结地。

品类、客户、渠道 全方位呈现新特征

在基金行业历史上,爆款基金并不少见。而与以往相比,2020年以来高频面世的爆款基金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也反映出公募基金市场新的发展趋势。

盈米基金研究院院长杨媛春表示,“其一,相较于历史上的爆款基金,近两年诞生的爆款产品进一步向头部基金公司、绩优基金经理集中。其二,品类相对多元化,开始出现固收+品类等产品;另外,初期募集规模屡创新高、机构定制类产品增多。”

德邦基金品牌与战略负责人也认为,与历史上的爆款基金相比,近两年诞生的爆款基金出现一些新特色,一是认购户数多;二是预热时间久,形式丰富多样,比如直播、小视频等;三是销售时间短,往往只销售一天或提前结束募集;四是会设置首次募集规模上限,并采取配售操作。

北京一位公募产品人士也表达类似看法。他认为大中型公司整体投研体系更加完善,旗下基金业绩持续性更强,并积累了一定的口碑优势,更容易获得投资者认可。而业绩优秀的明星基金掌管的新基金更容易被渠道、投资者接纳,也更好被“打造”推广。同时,在资管新规出台,市场利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近两年的爆款基金不仅包括权益基金,“固收+”策略基金也出现多只爆款。

就近期而言,创金合信基金副总经理黄越岷认为,爆款基金多投向多为与新能源、新材料、医药、消费等相关的赛道,说明大众近期较认可中国经济转型大方向等新经济领域,这也充分体现了公募基金在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他还表示,客户的购买渠道更加广泛和分散,互联网渠道因其交易便利性和信息的充分及时,客户的数量和规模呈现爆发性的增长,客户相对分散,并未局限在一线城市。

同泰基金销售部总经理马雪薇则指出两大新特征,“基金经理的明星效应越来越明显。基金经理的造星周期在缩短,‘一线明星’的策略容量被打满后,对‘二三线明星’的挤出效应在增强;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渠道更强调内部研究、筛选后的专业化‘造星’,互联网渠道以高弹性的业绩特征驱动的用户‘造星’现象明显。”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杨晗表示,近两年部分知名基金经理管理的绩优基金接连“限购”,收紧大额申购。一方面是出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基金的管理规模能控制在基金经理的能力范围内。

数据显示,去年以来新基金设置的募集目标上限由300亿降至200亿,再降到150亿甚至到100亿元以下,总体呈下降趋势,近期新发权益基金的募集上限多为60亿。

爆款诞生背后的“隐秘角落”

爆款的诞生的背后,是基金赚钱效应、权益市场前景、资本市场结构、各渠道助推、明星基金经理效应、基金行业排名等多方面推动力。

马雪薇表示,近两年公募基金赚钱效应明显,以普通股票型基金为例,继2019年平均收益率超过40%以后,2020年平均收益率更是超过50%,这为今年爆款基金开局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经历过近两年非标资产转型标准化投资的加速,无论是基金公司还是渠道,打造爆款的组织推动已然更加高效,客户对“爆款”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

杨晗也认为,超级爆款季的出现不是偶然,投资者蜂拥而至的背后是 2019 年、2020年权益类基金持续的赚钱效应。杨媛春则指出,近些年来公募基金已经成为国民级的理财选择,使其成为越来越多人理财的首选,“炒股不如买基金”效应突出。也有人指出,监管层大力鼓励发展权益类基金,保险、养老金等机构投资权益市场比例逐渐增加。另外国内市场机构化比重越来越大,专业机构投资优势更加明显,都是造成权益基金蓬勃发展的“大环境”。

在这些向好的大环境之下,也存在一些“隐秘”的推动力量。表面上一天售罄的背后是长时间、多方面、多渠道的精心铺垫与设计,更是多方“人和”因素共同促进的结果。

爆款基金诞生并非是“偶然”,一个爆款基金出现前,基金公司的产品部已经做好产品申报,中后台则备齐产品的宣传物料,渠道销售和银行也会展开充分的沟通和准备。部分爆款产品上市前的“预热”过程甚至长达半年,其中一些基金提前一个多月披露招募说明书,并配合各种有关基金经理、投研团队及基金公司的图文音视频多类推广模式,为后续产品上架做铺垫。

据Wind数据,截至今年1月末,近一年以来成立的40只百亿权益基金发行公告披露日期较其实认购日平均提前17.6天。合并发行份额位列前五的“日光基”,均在正式启动认购前一个多月公布发行文件。不少引来超500亿以上认购规模的基金都是提前40天发布发行公告,提前38天、37天、31天的更是比比皆是。

作为基金销售的主力军,银行渠道也是爆款诞生的关键一环。正如马雪薇所言,“对于渠道来说,过去两年的公募基金销售创收、创利效应同样明显,今年各个渠道的公募销售目标都在大比例的增加。”

记者注意到,多只爆款基金均不局限于单渠道,而是集结多个代销渠道,不少爆款基金的销售渠道超过50个,多的甚至超100个、超150个。例如由萧楠掌舵的易方达高质量严选在去年11月10日发行前几天,连续增加多个代销渠道,发行前夕各大渠道就已在朋友圈“刷屏”预告。就连发行当天还公告增加兴业银行、光大银行、江苏银行等为销售机构,最终代销机构达60个以上。与此同时,多渠道间的联动也在加强。例如本周一启动发行的工银瑞信创新成长除在工商银行销售外,还在农行等渠道投放广告。另据知情人士,在新基金首发时,基金公司通常采用各种方式激励,让渠道经理更大力气去推动发行。

事实上,这也与部分银行渠道的考核模式有关。华南一位公募销售人员透露,“不少银行客户经理的考核是中间业务收入,一旦考核压力增加,直面投资者的客户经理就会引导客‘快买快赎’。尤其去年以来,不少客户经理遵循“15%止盈线”的原则,将资金引导到潜在爆款的新基金发行当中,以增加中收,“赎旧买新”的现象非常普遍。

“牛市阶段明星基金经理不仅投资者在抢,渠道也在抢。一些银行在费率方面也开始有所行动。部分银行与多家基金公司合作发行的定制基金,费率可以做到与支付宝、天天基金等互联网渠道相抗衡。”上述销售人士还直言“饥饿营销”也成为渠道惯用的销售方式,利用低配售比宣传吸引资金认购,甚至有些客户经理还鼓励基民贷款买基金,以增厚初期募集规模。

甚至有基金公司的渠道人士表示,爆款基金发行背后也是银行之间的博弈,这类产品会让资金在银行之间“流动”,因此各大银行非常重视。一旦发行这类吸金能力非常强的权益基金,会有资金流向自己银行,而不能积极布局的银行可能会被其他银行吸金,因此也更愿意销售优秀基金经理。

爆款基金背后“隐忧”投资难

爆款基金最热闹之际,往往是基金经理投资“头疼”之际。中国基金报记者近期从不少基金经理之处听到,目前投资难度在加大,选股要求提升。

“当前市场估值溢价大幅提升,很多优质资产的估值已经不便宜,可挑选的优质投资标的有限,要保持产品业绩的持续性难度加大。此外还有交易限制、流动性冲击等因素。”据沪上一位基金经理表示,若市场继续上涨,这一压力会更大,他表示后续将不会再继续发新基金。

另一位权益基金经理也谈及建仓难,他表示,近两年市场追捧“核心资产”已经估值不便宜,但是市场热度不减,若不参与可能踏空了行情,但这些热门的白酒、医药、工程制造等估值太高,目前“我们建仓还比较谨慎,需要控制风险为主”。不过,也有基金经理认为,虽然部分核心资产的估值较高,但是也有一些优质具备长期成长性个股可以布局,但在挑选时会更加精细。

博时基金认为,新发基金或者公司内部存量基金调整带来的规模突增,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投资边界可能面临较大的压力,第一是基金组合的动态调整难度加大,很难从中短期的行业轮动和公司股价波段中获得收益,第二是基金投资行业配置和选股上的容错性大大减小,组合调整需要更高的胜率、更长的时间以及更高的交易成本。

黄越岷明确表示,目前“爆款”背后的隐忧是,当前新发规模大的基金多为权益类基金,可能存在客户对产品的风险特征还不够了解,而在权益市场波动的时候会影响到这些客户的投资体验。

“压力之一,基金规模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如何发掘更多的优秀资产、勤勉尽责地为客户带来更好的业绩回报是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们的压力。之二,在客户数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如何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后续服务,也是基金公司的压力。之三,下一阶段如何能够快速创设满足未来大众财富管理需求的基金产品。”黄越岷表示,越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越考验我们作为专业资管机构的管理水平、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

而这一波爆款基金的背后巨大的持有人,需要用业绩回馈。好买基金分析师曾令华更是明确表示,基金规模过大一方面使得基金经理管理难题提升,另一方面摊薄投资者份额,部分规模过大的基金已经开始限制申购。“当前市场明星基金经理效应显著,但从过去一年来看,大部分翻倍基金主要集中于主题基金,例如新能源、白酒、医药,但这些板块未来回调风险也很大,所以建议投资者不要过分追逐于行业偏离度过高的基金。”

杨媛春也指出,基金经理管理能力有边界,过大的规模会对投资带来负效应,尤其对于策略容量相对有限的产品。近期越来越多绩优基金限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问题。“目前爆款基金会加剧市场的一九现象,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市场的波动性。同一机构同一基金经理在一定时期的审美是具有一致性的。”

每一波牛市都是爆款基金“聚集地”

从基金行业22年历史来看,爆款基金的诞生和行情走势密切相关,每一次行情的高点都是爆款基金最热闹之际。

数据显示,爆款基金诞生的上两个高点,一个是2015年,一个是2007年,这两次都是牛市环境之下。2007年全年发行了37只基金,合计募集规模4061.88亿元,看似发行总规模不大,但是平均单只基金发行规模达到109.78亿元,是历史最高的年度平均单只基金规模,这一纪录的第二名是2006年,单只基金平均规模为44.56亿元,足见当时的火爆。

基金行业一大规律是: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不少部分曾经的“爆款”也仅仅是“昙花一现”,成立之后规模就出现较大比例缩水。

“规模大比例缩水的爆款通常是代销渠道推成的爆款,投资人是受渠道的理财经理引导购买,而非自己对基金经理有认知和忠诚度。” 马雪薇直言,“购买”可能只需要冲动,长期持有需要“信仰”,看到投资能力真正能经历市场轮回考验的那些“恒星”们,即使对规模保持克制的态度,也几乎没有规模缩水的压力。

好买基金曾令华表示,因为爆款基金集中成立于市场阶段性高点,当市场发生回调会发生大量赎回导致基金缩水,建议不要盲目追逐爆款基金,保持良好心态应对波动,不要追逐热点、长期持有。

黄越岷认为,部分曾经的“爆款”也仅仅是“昙花一现”,成立之后规模就出现较大比例缩水,背后有过度单纯宣传基金净值、相当数量客户非理性投资等多种深层次的复杂原因。不过,近期不一定出现类似情况。一方面,现阶段大众基金投资的需求暴增,基金外的更优质资产不足;另一方面,在监管的正确引导下,多媒体、多维度倡导理性投资和揭示风险,大众对基金投资更趋理性。而杨媛春还提及投资者理财认知的整体提升速度没有跟上基金发行规模的增长速度,部分销售渠道可能依然有资金腾挪的情况存在。

爆款基金或会延续 行业呼唤理性声音

站在目前这一时间点上,2021年初这一波爆款新基金的火热程度似乎已然超越了2007年和2015年,而在这一背景下,各大基金公司继续发行新权益基金,在盈利、排名、规模压力之下“都不可更无法松懈”。

中国基金报记者了解,爆款基金背后是基金公司投研实力、品牌影响力以及口碑等多方面能力的体现,同时发行爆款的基金公司也更容易被投资者记住。因此从前20大基金公司来看,积极上报新的权益基金产品、密集发行成为“首选动作”。

一位大型基金公司渠道人士表示,2021年该公司基金销售任务是“跟上不掉队”,如果同行都发行较多权益基金,而该公司也不会松懈。还有人士认为,这就如同一个剧场效应,“头部基金公司”都要在这一条路上“奔驰和竞争”。

因此,业内不少人士认为,若市场趋势不变,爆款基金这一趋势还将延续,但难以成为一个常态。马雪薇直言,“爆款”的常态化对基金公司和代销渠道来说都能显著的降低营销成本,提高盈利效率,除非市场行情有非常大的调整,否则应该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延续。

好买基金曾令华表示,从历史回溯来看,爆款基金成立时间点倾向于市场阶段性高点,投资热情高,因此历史上很多爆款基金回报率并不高。如果未来市场出现回调,爆款基金数量会急剧减少,因此爆款基金的成立数量呈现一定的周期性,与市场指数高度相关。

“短期内爆款基金的态势大概率会延续,但目前各媒体和基金公司都在投资者教育中呼应理性投资,不要盲目追星,同时基金公司如果过于依赖某几个明星基金经理,会给公司整体业绩的稳定性带来隐忧。随着后期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以及投资者教育的深化,未来的基金投资会多一份理性。” 杨晗表示。

在这一背景下,更需要基金公司做好引导,让基民理性投资。博时基金表示,作为投资管理人,一方面要帮助基金投资者认识所投资基金产品与其自身收入、风险承受能力的匹配度,另一方面在权益类基金的投资管理上,站在基金持有人的体验角度上,对于新发基金,在成立开始的半年左右时间,要把基金投资的稳健起步作为一个重要考量,可以小幅建仓积累一定的浮盈安全垫之后,再逐步加仓,尽量规避短期大幅浮亏给基金持有人带来的焦虑感受;对于存量的全市场基金,基金经理应尽量根据不同行业的景气周期做相对均衡配置,上涨时有稳健持续性的超额收益而不追求短期进攻的速度,下跌时控制回撤,避免基金净值大起大落。

黄越岷也认为,第一,做好风险揭示,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非常清晰、简洁和明确地揭示给投资者;第二,投入更多的力量和资源进行与资本市场相关的知识普及,让广大投资者了解基金投资的风险所在、收益来源和周期波动性特征等。第三,重视对投资者的全过程陪伴,真诚服务客户,售前不忽悠、售后不逃避,一切从客户利益出发。第四,基于对未来市场研判、考虑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和客户盈利体验出发,而不是仅从易销售角度片面迎合市场热点、集中销售风险高的基金品种。

此外,马雪薇还表示,对基金投资人而言,投资本身是“长跑”,投资人投资基金最终只能通过复利完成长期的财富稳健增值。过分强调基金的销售,淡化对长期投资和资产配置等科学理念的普及,容易引导投资人对业绩的关注趋于“短视”,造成投资行为趋于“追涨杀跌”,最终容易“赚吆喝不赚钱”,时间长了反而可能对基金行业形象造成伤害。对基金经理来说,资源追逐“明星”,可能让基金经理更加关注排名,这对基金经理的从业心态可能会有负面影响。

记者观察 从基金经理的后援团说起

以前,人们茶余饭后聊的多是明星八卦,现在基金成了热门话题,上了热搜。一批优秀的基金经理成为流量明星,粉丝们为张坤、刘彦春成立了“后援团”,基金经理也“出圈”,成为投资者追捧及讨论的对象。

公募基金显示出空前的吸引力。90后、00后都开始进行基金投资,有的“90后”表示,不聊基金没办法社交了。“饭圈”文化也经由他们的传播进入基金圈。但关注度高了,一些不理性的行为也开始出现。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基金经理IP是基金公司一直以来想要打造的目标。从之前的王亚伟、王茹远到现在的张坤,基金公司通过打造基金经理个人IP,树立标签,在投资者心中产生“锚”,让大家投资时在众多基金产品中能第一时间想到他。

这是提升公司竞争力、品牌竞争力的方式之一。基金获得认可的方式或许不同,但是,一名优秀的基金经理应该始终以投资业绩为自己工作的核心,不辜负投资者的拥戴,对得起自己的名气。

创金合信基金副总经理黄越岷直言,一方面,这是互联网发展大背景下的自然现象。基金经理们勤勉尽责地为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收获了很多投资者的信任。在后粉丝援团的助力下,投资者和优秀基金经理的互动进入更良性的状态。另一方面,此现象背后有可能会衍生出一些狂热的、非理性的粉丝,也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非理性行为,这是行业要面对的新情况,监管机构、媒体和基金从业人员都要关注。

德邦基金品牌与战略负责人表示,基金经理成为流量明星,一方面是因为主动权益类基金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的因素影响,就是常说的“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此外,这一现象也说明基民更加年轻化,全民买基意识逐渐觉醒,基金作为大众化理财产品的接受程度愈发提高。但也应该注意到其中的弊端,比如投资者的心理可能会因为基金净值带来的收益浮动产生变化,基金经理及其基金公司可能变成他们吐槽的对象,基金经理要面对新的舆论压力。

“在投资基金时还是需要清楚,历史业绩并不能代表未来。即使是明星基金经理也有其适合和不适合的风格;二是投资需要理性和谨慎,口号式投资将复杂的投资简单化,很容易造成投资决策上的失误。”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杨晗提醒投资者。

相关推荐

太疯狂!高瓴又炸了!8000亿锂电巨头解禁,半年暴赚120亿!刚刚,又战投这家医药公司!更“盯上”这些A股

2021-02-01

美国散户“带头大哥” 狂赚2亿元,空头巨亏近200亿美元

2021-02-01

超1800只!私募新发又火了,要怎么投?

2021-01-31

这个周末,大事超多!刚刚,中办国办重磅发文!影响A股10大消息来了,券商最新研判:最恐慌的时点已过

2021-01-31

@亿万新老基民!你买的"爆款"基金,是这样炼成的!

2021-01-31

相关推荐

广州多家银行房贷停发?NO!官宣来了,按揭利率优惠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加强审贷管理

2021-01-31

2月新基强势来袭!谁能成为第一只爆款

2021-01-31

手握至少2万亿!"顶流"基金经理实力榜来了,这40多人"决定"A股投资方向…

2021-01-31

散户抱团"史诗级对决"!一ETF突遭大失血:80%没了!

2021-01-31

港股投资彻底火了!又一个"黄金"发展机遇来了?

202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