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银安盛蒋佳良:不确定性渐退把握后疫情时代市场主线

2023-01-28 20:00

刚刚结束的2022年对A股市场来说充满挑战。疫情多点散发、海外激烈加息、欧洲能源危机皆深刻影响了A股资产定价,资本市场的走势可谓一波三折。然而,随着防疫、地产等政策在年末接连出现较大转变,宏观基本面迎来困境反转机遇,新年新希望的曙光也逐渐浮现。

对于宏观趋势的重大演变,浦银安盛基金研究部总监蒋佳良具有长期深入的研究,在其13年的投资经验中,尤其善于挖掘顺应时代变化,行业格局优化、盈利能力增强的优质品种。在格外困难的市场环境下,专业勤勉做研究,不断优化方法论,寻找能够实现长期盈利的机会是蒋佳良一以贯之的努力和坚持。

把握2023三大宏观主线

新春将至,万物复苏之际, 进入2023年,蒋佳良认为有可能主导经济政策和资本市场表现的主要宏观因素有出口、内需、产业三大主线。

首先,是出口的表现。2022年11月份,在美元计价下,我们的出口增速回落至8.7%。在全球都广泛受到加息困扰、海外经济衰退预期强的情况下,这很可能导致我国2023年的出口陷入负增长。

其次,是扩大内需。过去三年,我们的出口一直有很强的韧性,对维持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那么当前,在出口难以保持高增速的挑战下,扩大内需以稳定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就显著提升了。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上个月的政治局会议上,政策强调2023年的经济工作 “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其实从历史上看,当出口一旦转负,就意味着外需失去支撑,那么稳增长的措施往往会接踵而至。

第三,是产业影响,当前,地产及其产业链约占GDP比重30%,还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产业。为了实现扩大内需稳增长的目标,除了去年年末陆续推出的融资三支箭在信用端支撑房地产民企,在需求端,后续政策改善房价预期、支持地产销售的力度是值得关注的。

后疫情时代的市场走向

近期防疫的放开点燃了许多投资者对复苏趋势的期待,对比海外经验,2023年国内疫情变化对A股市场影响或将分为两个阶段。

在前期的第一阶段,也就是当前,疫情会影响我们的职工到岗率,开工率,人员流动等问题,对企业和居民的生活生产造成一定冲击。这一点也可以从12月的PMI有所体现,官方非制造业 PMI同比下滑 5 %,降至了 41.6%。

但是这个阶段是暂时的,在第二阶段,人们会逐渐适应疫情开放的情况,消费和经济整体都会开始恢复。参考距离我们很近的香港,香港是2022年3月开始暂缓全民强制核酸,随后港铁公司的客流量从下滑到恢复正常用了3-4个月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后续香港地区的疫情又有回升,但是对交通和经济数据的影响就都变得很有限了。

不确定性消除将支撑2023年市场表现

落实到投资上,蒋佳良表示,在2023年的宏观大环境下,一个整体的判断是,宏观因素的不确定性逐渐消除将对今年的市场提供比较有利的支撑。

在国内方面,受益于防疫政策优化的趋势,医疗资源和消费复苏都将是值得保持关注的方向。此外,在今年稳增长扩内需发力的情况下,如果房地产的基本面能够有所改善,优质民企和建材企业的困境反转很可能仍会是市场的一个重要的交易逻辑。一些顺经济周期的行业也可能会随着经济复苏而出现上行的机会。

在海外方面,2022年美联储激进的加息动作已经开始对需求产生了抑制性的影响,可以看到,海外很多主要经济体的PMI都开始进入容枯线以下,海外通胀也开始呈现回落趋势。蒋佳良判断2023年海外央行的加息幅度和频率在2023年大概率都会放缓,这对成长股的估值提升是较为有利的。对光伏、储能、新能源车这类具备长期成长空间和高景气度的赛道也值得进行持续的关注。

基金经理简介:

蒋佳良:

浦银安盛基金研究部总监、均衡策略部总经理。13年证券从业经验、13年基金从业经验。曾任职中国工商银行法兰克福分行、华宝证券、平安资产、中海基金。2018年6月加盟浦银安盛基金,代表产品浦银安盛新经济结构荣获《上海证券报》“金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三年期”奖(上海证券报,2022年11月)在新能源、消费、科技、高端制造、医药五大核心领域进行长期重点跟踪与研判,严格选择大空间、高景气度的优质成长赛道,敏锐把握市场阶段性投资机会。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3.1.5。本资料中提供的意见与评述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对所述证券的任何操作建议或推荐,依据本资料相关信息进行投资或行事所造成的一切后果自负。本资料归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对所述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减或修改。基金管理人承诺将本着诚信严谨的原则,勤勉尽责地管理基金资产,但并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投资者在投资基金前,请务必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及《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如需购买基金,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材料中的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公司立场,不作为投资建议,且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