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四大券商首席解读:“一带一路”十年成就斐然 高质量发展迎新篇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为“一带一路”)的倡议。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成就斐然,面向未来将迎来更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带一路”倡议取得哪些成就,对我国以及全球经济发展起到哪些推动作用,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又将发挥哪些作用,“一带一路”未来发展前景变化等,中国基金报采访了中金研究院执行院长吴慧敏,中信证券宏观与政策首席分析师杨帆,申万宏源研究副总经理、策略首席分析师王胜,中信建投证券首席政策研究分析师胡玉玮。
受访券商首席表示,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最重要的体现是对发展模式和国际经济合作模式的创新和探索。“一带一路”合作正在成为支撑我国“双循环”格局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未来我国将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及地区共同总结成就、擘画蓝图,在高质量发展引领下再续合作新篇章。
中国基金报:“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取得了哪些成就?
吴慧敏:自2013年以来,我国已同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些国家(含中国)拥有全球约三分之二的人口和约40%的GDP。
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超过42万个工作岗位,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一带一路”倡议有效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和合作发展,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胡玉玮:“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紧密联系,签署务实合作协议。在区域层面,“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非盟《2063年议程》、欧盟“欧亚互联互通战略”等区域发展规划或合作倡议有效对接。在全球层面,“一带一路”倡议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有效对接。
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多项经济走廊建设与基础设施项目落地。以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管道、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等为核心的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加快形成。
其中,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等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中欧班列、瓜达尔港、中老铁路、中泰铁路等一系列重大标志性基建项目取得明显成果。这些项目有效提高了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水平,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杨帆:十年间,“一带一路”以“五通”为指引,各种体制机制建设逐渐成形,合作不断走深走实,建设成果显著。
政策沟通方面,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已经同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设施联通方面,目前“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已基本形成,为建立和加强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畅通亚欧大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贸易畅通方面,2013-2022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由1.04万亿美元增长至2.06万亿美元,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占同期我国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5%提升至32.6%。
资金融通方面,十年来我国积极与沿线国家开展金融合作,截至2023年1月,亚投行的成员数量由启动运营时的57个增至106个,覆盖了全球81%的人口和65%的GDP。
民心相通方面,截至2019年末,我国已与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共计60所高校在23个沿线国家开展境外办学;截至2021年末,我国与84个共建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支持联合研究项目达到1118项。
王胜:“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动沿线国家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合作伙伴不断增加。截至2023年6月,已有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覆盖亚洲、欧洲、非洲、拉美和大洋洲等五大洲及我国83%的邦交国。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共建“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电力、通信等,有效缓解了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短缺问题,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十年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已基本形成,一大批互利共赢项目成功落地。六大经济走廊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中欧班列基础设施项目有序落地实施。
贸易投资合作不断深化。在贸易方面,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日益密切;2013-2021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由6.5万亿元增长至11.6万亿元,年均增长7.5%,高于同期整体货物贸易年均增速;占同期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由25%提升至29.7%。中国与14个亚太国家共同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目前全球参与人口最多,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为促进地区发展繁荣增添新动能,也为世界经济复苏贡献新力量。
金融机构协同能力逐步增强,多边金融合作支撑作用显现。资金融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我国积极与沿线国家开展金融合作,推动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支持和服务。
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根基和关键。近年来,各国在文化、教育、旅游、科技创新和抗疫等方面合作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民心相通项目,“一带一路”民意基础不断巩固。
中国基金报:“一带一路”倡议对全球经济和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推动作用?
王胜:“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为应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和国际经济合作新形势而提出的开放型合作平台,旨在实现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促进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一带一路”国家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需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口和国土面积都占到了约世界总量的65%,GDP则占世界总量的约40%。“一带一路”沿线大量国家处在加速推进城市化的阶段,蕴含经济增长的高潜力。
对外,“一带一路”有助于稳定出口,助推出口结构改善。贸易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占我国总出口额的30%以上,将成为未来外需的重要来源;过去十年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关系主要为“协同供给”,但近年来新的变化是“协同供给”出口商品占比下滑,满足“一带一路”国家自身需求的出口商品占比加快提升。
长期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或能够从根本上缓解发达国家主动与我国脱钩的风险,就如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之时,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速远高于其他国家。对外投资方面:中国企业出海可能改善我国出口结构向高端化集中,而非替代我国出口。反而可能改善我国商品出口结构,向产业链高端化集中,缓和海外发达国家经济降温对我国外需的冲击。
对内,“一带一路”有助于推进西部大开发,提升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水平。新疆内联西北五省,外接欧亚八国,随着“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持续推进,新疆有望依托于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
202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新疆将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优势,加快打造以“八大产业集群”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能源方面,随着对能源安全的重视,以及新疆丰富的储量,都将成为未来工业品价格稳定的主要供给释放来源。绿色发展方面,新疆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域面积广,光照充足等,具备中长期的发展前景。食品方面,随着东中部地区工业化的再度深入,相关产能尤其是畜产品的产能都将进一步迁移至西部地区。衣着方面,新疆棉产量已经占全国九成,产业集群有进一步向下延伸的可能。
此外,中国-中亚峰会就“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包括新建和升级改造现有的中国至中亚铁路和公路”、“完成中吉乌铁路可研工作,推进该铁路加快落地建设”等方面达成共识,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随着交通网络建设的逐步完善,西部地区将从相对封闭的内陆变成对外开放的前沿。
胡玉玮:在贸易畅通方面,我国与沿线国家积极开展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推进了自贸区建设、跨境电子商务、跨境产业园区等一系列合作项目。这些举措大幅提升了沿线国家间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水平,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2015年至2022年,我国实现年平均9.8%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占比逐年提升,即从2013年的25%增至2022年的32.9%。
在资金融通方面,中国设立了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专门投资机构,为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中国还与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多种双边和多边金融合作机制,如本币互换、跨境支付、融资担保等,进一步拓宽了资金融通渠道。
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也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的不断深化而提升。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协议总额超过4万亿。人民币在本外币跨境收付总额中的占比从2015年的25.9%逐年上升至2022年的50%。
2021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香港金管局、泰国及阿联酋央行宣布联合发起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研究项目。作为人民币国际化重要载体的中国国际支付系统(CIPS)不断完善化、规范化、广泛化。中国已经与越来越多的国家达成以本国货币代替美元进行结算的协议。
吴慧敏:“一带一路”倡议最重要的体现是对发展模式和国际经济合作模式的创新和探索。
首先,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全球贸易总量。根据UN Comtrade数据,“一带一路”国家中,十年前中国是18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现在是35个,美国对应的数据是15与11,德国是12与16。这反映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上升,“一带一路”合作也是一个重要推动力量。
其次,促进平衡发展。回顾历史,海运和水运连接是工业经济的重要标志,产生了很多有名的港口城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现代城市经济枢纽,比如伦敦、新加坡等,这些城市既得益于全球化,也在此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重要创新是“带”,增强欧亚内陆地区的连接,促进陆港城市的发展,通过中欧班列等抓手,助力内陆国家的经济增长。
再次,开拓新的合作领域,挖掘发展机遇。以绿色转型为例,一些“一带一路”国家拥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低成本的可再生能源供给结合中国的制造业能力优势,有望成为支持各国可持续工业化的资源基础,形成经济的新增长点。
杨帆:对全球而言,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平等互利原则,向世界提供了互联互通、金融机构、共同发展、全球治理等物质和理念上的公共产品。
根据外交部介绍,十年里“一带一路”倡议拉动了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了42万个工作岗位,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一带一路”通过发掘世界经济新增长点,实现共建国内部、跨国和区域的互联互通,在为沿线国家发展带来了诸多实际益处的同时,也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对中国而言,同“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往来是我国对外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经济意义上看,在中美长期博弈背景下,与“一带一路”国家在经贸与产业链上的合作,成为保障经济安全、产业链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方式,在国际环境“新的动荡变革期”下,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的经贸关系持续深化,货物贸易规模屡创新高,双向投资也保持稳步提升态势。总的来看,“一带一路”合作正在成为支撑我国“双循环”格局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中国基金报: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如何?
胡玉玮:近年来,西方保护主义抬头,由互利共赢转向零和博弈思维,在政治上英国脱欧、美国退群,在经济上出口管制和关税配额等壁垒高企,在地缘政治上地区冲突不断,逆全球化思潮和地缘政治阴霾席卷全球。
虽然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上转向,但是大多数国家仍然希望并坚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顺应历史潮流,是应对逆全球化的一剂良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包含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政治上加强政策沟通,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形成一系列双边合作和多边互利共赢合作机制。经济上加强经贸往来、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融通,文化上推进文化交流合作和文化贸易发展。
从我国的发展来看,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打压下,“一带一路”既能为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找到替代合作伙伴和市场,又有利于扩大我国政治和外交方面的“朋友圈”。
从全球治理体系来看,“一带一路”一是有利于加强区域合作和全球合作,抵抗“逆全球化”风潮;二是有利于充分发挥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作用,使其获得与世界经济体系贡献度更为匹配的话语权,优化全球产业链和全球治理体系。
王胜: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和社会带来了严重冲击,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受到了挑战,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出现动荡。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更加凸显。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重要贡献。中国也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国际合作框架的对接,为全球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此外,“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倡导的开放性、包容性、平等性、互利性的国际合作平台,旨在实现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和利益,为全球经济多元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需求,能够参与到更广泛的区域和全球合作中,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福利,推动了全球经济秩序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杨帆:在当前俄乌危机持续冲击、世界经济结构失衡的背景下,世界秩序正加速调整演变。多重外部风险使一些新兴经济体经济形势较为严峻,而美联储激进加息又令不少发展中国家本币贬值、资本外流、偿债成本上升,放大了其增长困境。国际社会呼唤平等与共赢,国际秩序需要更加有效的经济治理体系以应对危机带来的多重挑战。
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南南合作”是扩大对外开放、捍卫多边主义的重要抓手。代表广大新兴经济体的“全球南方”国家并不愿成为大国竞争中的棋子,与“一带一路”框架下平等互利合作的精神相契合。
同时,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证明了发展中国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政策提高经济增长,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更切实的参考意义,“一带一路”倡议为其独立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增添了信心。
吴慧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疫后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产业链调整、绿色转型等新变局和新约束条件,也将对全球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机制带来深远影响。
在此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为全球治理机制提供新的发展平台。这包括:推动双边和区域性经贸合作,促进区域经济的循环发展;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构筑产业链安全和稳定的屏障等。
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中
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基金报:哪些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更为明显的积极作用?
吴慧敏:“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得到了企业的积极响应,形成了国有企业推动引领、民营企业踊跃参与的格局。根据China Global Investment Tracker统计的项目数据汇总,2013-2021年国有背景的企业在中国对“一带一路”经济体的直接投资金额中占比约60%,民营企业和其他企业占比40%。
根据全国工商联数据,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数量已从2014年的65家上升至2020年近200家,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从行业属性来看,制造业企业最为积极。2020年近八成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相关业务的上市公司为制造业企业,制造业企业与“一带一路”国家间的销售及投资分别占全行业整体的50%和60%。
王胜:“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政府与沿线国家政府共同推动的国际合作平台,离不开中国企业的积极参与和贡献。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工业投资、贸易服务等领域发挥了更为明显的积极作用,为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央企拥有较强的规模优势、资金优势和抗风险能力,是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大型项目合作的主力军。央企承担着产业链链长角色,在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引领作用,带头构建我国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民营企业凭借着更强的市场化能力、创新能力、灵活性和竞争力,是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多元化合作的活力源泉。民营企业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全球资源配置,不仅将成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行稳致远的生力军,也是成为推动和践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力量。
胡玉玮:根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发展报告2022》,机电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主力军,2021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3.55万亿元和1.2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8%和15.2%,共计占当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总值的72.9%。我国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规模较大的行业是原油、农产品、金属矿砂和天然气,2021年进口额分别为1.18万亿元、3565.5亿元、2127.7亿元和185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26.1%、24.9%和38.9%。
跨境电商为贸易进出口便利提供重要作用,截至2021年底,我国与23个国家建立了双边电子商务合作机制,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累计在132个城市和地区设立跨境电商综试区,区内企业建设海外仓超2000个。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92万亿元,增长18.6%,其中出口1.39万亿元,增长28.3%,全年跨境电商B2B简化申报商品规模达24.02亿美元。
杨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将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各自的行业特色与产业链优势,共同为“双循环”格局的构建贡献力量。
一方面,国企特别是央企可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主力军”和“领头羊”。根据国资委介绍,十年来,在交通基建领域中央企业累计承担境外的港口、铁路、机场等重大项目超过200个,在能源领域中央企业承担水电、风电光伏等项目近300个。特别是在基建领域,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央企具有相对更强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技术与经验积累,是“走出去”的排头兵;国央企也在持续改进海外业务发展战略,更关注业务经营发展并注重项目质量,把优化海外业务结构和资源配置、防范风险控制成本作为核心。
此外,随着沿线各国近年来纷纷在清洁能源和数字经济领域出台一系列长期的经济社会规划,国央企可聚焦清洁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积极把握相关产业技术、标准、装备、投资广阔的“走出去”契机。
另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民营企业承建项目也在逐渐增多,政策层面亦鼓励民企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十年间,越来越多的中国民营企业加入到“一带一路”朋友圈,与沿线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发布报告》,截至2021年底,共有195家民营500强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235家民营500强企业开展海外投资,海外投资项目2701项,较上年增幅分别为2.62%、48.82%。预计未来民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角色将日益活跃,成为“一带一路”深化合作的重要增长点。
可关注电力设备、农业、能源化工、
通信、汽车等发展机遇
中国基金报:中国资本市场上,有哪些“一带一路”相关投资机会?
王胜:在“一带一路”十周年之际,各个国家及区域之间的合作有望进一步深化,对国际化程度较高、在相关地区有布局的企业将直接受益。(1)建筑央企和四大国际工程企业是“一带一路”先锋军,占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完成额的半壁江山。在央企价值重估与“一带一路”共振下,相关主题弹性较大。(2)高峰论坛催化下 “一带一路”基建订单有望加速落地,工程机械板块有望受益于内销改善及出海进程加速;(3)交通运输业有望受益于供应链安全及货运量增加,关注与之相关的轨交设备、港口及跨境物流板块。(4)“一带一路”将为我国的“数字+绿色”产业提供出海新契机,关注计算机、通信、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胡玉玮:整体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建规模需求仍较为旺盛,峰会背景下预计将落实更多合作项目,带动基建板块业绩。能源矿产板块,从资源储备情况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全球陆地面积的 34.6%,战略纵深广阔且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仅有色金属而言,该地区生产了全球 71.1%的精炼铝、62.8%的精炼铜、59.4%的精炼铅、54.7%的精炼镍、81.4%的精炼锡和 63.8%的精炼镉,在矿产资源领域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空间和潜力依然巨大。数字通信板块,数字经济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交通运输板块,共建“一带一路”将继续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打造高效便捷的运输网络。旺盛的贸易和旅游将带动货运及客运需求。金融板块,随着“一带一路”由前期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向资金融通转变,向规则、制度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加强资金融通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落实的关键一招。“一带一路”沿线范围的债券融资、股权融资、银团贷款等证券金融服务有望显著提升,金融证券领域的“走出去”与“引进来”,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建设有望进一步加速。
杨帆:海外工程、新能源与电力设备、农业、能源化工、通信、汽车六大领域的投资机会值得重点关注。
(1)海外工程:外部需求方面,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基建需求加速释放,在产业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驱动下,部分东南亚和中东国家基建需求显著提升;内部意愿方面,在我国政府引导下,建筑工程企业持续优化海外业务结构和发展战略,海外新签订单已经底部反转,并打造精品基建项目。因此,聚焦海外业务的优质民企、头部工程央企、国际工程公司将在未来的一带一路合作中重点受益。
(2)电力设备与新能源:海外市场广阔,电气设备出海方兴未艾。当前我国不少龙头电力设备企业已经布局海外,取得初步突破,海外业务收入呈现出整体中枢上行的趋势,打开新的成长空间;光伏、风电板块相关公司也将有望在“一带一路”合作中受益。
(3)农业:沿线国家优质种子市场规模广阔,具备优质品种“走出去”潜力和生物育种性状技术领先优势的上市公司有望受益;农产品进出口合作加深,加工及流通企业有望受益于贸易规模增加;粮油工程及粮食种植板块的上市公司也将拥抱业务拓展的新机遇。
(4)能源化工:我国正全方位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尤其是同资源丰富的“一带一路”国家合作正不断拓展,能源及能源开采产业链以及天然气企业有望在未来一带一路合作中明显受益。
(5)通信:“数字丝绸之路”的建设既满足了“一带一路”国家的需求,也发挥了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未来发展空间广阔,数字新基建也将为相关企业带来广阔机遇。
(6)汽车:商用车是我国对“一带一路”区域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卡出口在“一带一路”区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有望成为未来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增长点。
“一带一路”合作迎高质量发展新篇
中国基金报:您对第三届“一带一路”峰会有哪些期望,对未来“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有哪些展望?
杨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一带一路”框架下最高规格的国际合作平台,此前两届高峰论坛期间多双边合作成果斐然。
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包括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140多个国家和80多个国际组织的1600余名代表与会,在“五通”各领域达成了279项合作成果。
2019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包括37位外国领导人以及联合国秘书长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在内的150个国家、92个国际组织的6000余名代表与会,峰会期间及前夕共形成了总计283项合作文件、投融资类项目,以及中外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项目等。
今年10月第三届峰会即将召开,恰逢“一带一路”十周年纪念,极具里程碑意义。今年7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精心办好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近来围绕“一带一路”的相关工作和外交布局正持续推进。
8月31日,外交部发言人介绍,中方将于今年10月在北京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不仅是纪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最隆重的活动,也是各方共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平台。此前两届“一带一路”峰会规划了“一带一路”建设具体路线图,各方达成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的重要共识。
预计今年第三届峰会将以聚焦提高“一带一路”合作质量为主线,为各国发展和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中方将与各国共同总结成就、擘画蓝图,在高质量发展引领下再续合作新篇。
吴慧敏:展望未来,“一带一路”合作深化发展的最大潜力和亮点在于规模经济与创新发展。规模越大,则单位成本越低、效率越高,作为人口大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大市场和制造业能力是“一带一路”合作未来发展的最大基石。此外,规模经济还会促进创新,而创新是提升效率、增加安全的根本保障。
胡玉玮:7月24日政治局会议指出,“要精心办好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央表态也让这次峰会值得更高的期待。从历史来看,高峰论坛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达成合作的重要机遇,期间达成多项务实合作成果。
首届高峰论坛期间,29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领导人出席,来自140多个国家、80多个国际组织的1600多名代表参会,形成5大类279项具体务实成果。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达成一系列合作共识、重要举措及务实成果,包括中方发起的合作倡议、在高峰论坛期间或前夕签署的多双边合作文件、在高峰论坛框架下建立的多边合作平台、投资类项目及项目清单、融资类项目、中外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的合作项目,共6大类283项。
对于第三届“一带一路”峰会和倡议未来的发展方向,我认为主要有四方面重点:
一是持续拓宽“一带一路”倡议,将更多沿线国家拉入“朋友圈”。目前亚洲和非洲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数量较多,分别有40个和52个,占到所在洲国家总数的绝大多数,而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参与国家数分别为27个、13个和9个,占所在洲国家数量比例刚刚过半数,仍有进一步拓展空间。
二是巩固好传统合作项目,在基建项目、原料与工业品贸易、金融、能源等领域持续加深合作。
三是拓展新兴产业领域增量合作项目,推动新能源、数字经济、新基建、新材料在沿线国家落地。
四是进一步加深政治互信和人文往来,“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体现在经贸领域上的“硬实力”,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反映着政治和人文领域的“软实力”。加强政治领域和人文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2023-09-17 16: 00
2023-09-17 13: 23
2023-09-17 10: 53
2023-09-16 15: 35
2023-09-16 15: 47
2023-09-16 12: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