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值管理”这个词被私募大V叶飞的爆料事件带火了,一时间“市值管理”几乎成了“操控股价”的代名词,好似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所以,小嘉觉得有必要为“市值管理”正个名,让大家见识下市值管理究竟长啥样?
01 什么是市值管理?
市值管理,一般是指上市公司从稳定和提升公司市值出发,通过投资者关系管理、公司制度规划和财务运营,使股价充分反映公司价值的一系列管理行为。
在合法、合规框架下,上市公司的一切经营行为,无论是投资、融资或是股利政策等都应围绕市值最大化这个核心目标进行,使公司市值准确、真实地反映其内在价值,这是市值管理的核心所在。
尽管现在“市值管理”名声不太好,但它可是受到国家官方纲领性文件认可的。早在2014年5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国九条”)中,就曾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因此,“市值管理”算得上根正苗红的正规路子。
02 为什么要做市值管理?
谈市值管理,要先谈市值。市值为什么重要?
我们来看两组数据:
#01
不同公司净资产和市值的对比——
根据2020年报,贵州茅台净资产为1613亿元,截至2020年底的总市值约25098亿元;在相同时间段,招商银行的净资产为6396亿元,而2020年底市值仅为10959亿元。
#02
不同公司利润和市值的对比——
同样根据2020年报,中国石油净利润约335亿元,截至2020年底的总市值约7145亿元;在相同时间段,中国建筑的净利润为709亿元,而2020年底市值仅为2085亿元。
从上不难发现,公司净资产高≠市值高,公司净利润高≠市值高。
我们知道,股东价值是以三种形态体现的:资产值、利润、市值,其中市值才是对股东财富意义最大的指标。因此,做好市值管理,才能更长远地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而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市值代表了市场对公司价值作出的公允价格,是衡量上市公司实力大小的最重要标杆。如果没有一定的市值支撑,上市公司就在竞争中丧失了制空权,将处于被竞争对手降维打击的被动地位。
03 市值管理是如何“跑偏”的?
这要从理解市值的两组公式说起——
1、市值=净利润×市盈率
净利润反映产业经营的成果,这就要立足产业、聚焦主业、加强管理;市盈率代表了公司的估值水平,这跟公司的所在行业、治理结构、管理水平、创新能力等产业经营密切相关,也与并购重组、融资操作、投资者关系管理等资本运作密不可分。
由此可见,正规的市值管理实际包括产业经营和资本经营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而产业经营是资本经营的基础。
2、市值=总股数×股价
由于股票数量在一定期间是相对不变的,那要做大市值就只有提高股价这条路了,怎么提高?最立竿见影的办法就是用资金推动。
按此逻辑,市值管理就变成了股价管理,进而滑入坐庄拉抬、操控市场、内幕交易的泥潭。这种借市值管理之名,行股价操控之实的“伪市值管理”,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的秩序。
殊不知,没有实际内在价值支撑的市值是不可持续的,必将透支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并最终被“打回原形”。
04 真正的市值管理长啥样?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市值管理就要产业和资本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不能背离正道,搞短线投机套利,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也不要因噎废食,见市值管理而色变,不敢搞正常的资本运作。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2个成功市值管理的案例,让你们看看真正的市值管理究竟长啥样?
★
1、海螺水泥
★
低调的市值管理高手
•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海螺水泥不仅是水泥行业的佼佼者,其实也是一个“炒股”高手。刚开始,海螺水泥只是想通过投资的方式突破水泥行业的区域性限制,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却渐渐发现了一个不错的投资模式。
• 以海螺战略投资巢东股份为例:
• 2006年6月,海螺水泥收购巢东股份19.69%的股份,每股价格为人民币2.48元,完成了对同处于安徽地区的水泥上市公司的战略投资。
• 此后,巢东股份在海螺水泥的帮助下,在技术创新、费用控制等方面大幅改善,盈利能力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即使遭遇了2008年金融危机,其净资产收益率也达到了历史最高值。在这项投资中,海螺获得了3倍以上的回报。
• 通过这次投资,海螺总结出了自己特有的“无控股权、有管理主导权”的战略投资模式,即“海螺模式”。
• 此后,海螺一发不可收,又连续通过定向增发、二级市场举牌等方式,投资了数家同行业企业,包括冀东水泥、巢东股份、青松建化、同力水泥、华新水泥、福建水泥等等,都是通过管理输出的方式帮助被投企业提升经营能力,在被投企业经营改善,市值增长后兑现投资回报。
★
2、中信证券
★
3年市值增长近10倍
• 在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成功案例中,中信证券可谓典范,利用反周期理论,采取「低买」和「高卖」策略,实施大规模的扩张和兼并,仅用三年时间就从一个中等券商成为了中国证券行业的龙头。
• 2001年以后,中国股市步入长达五年多的漫漫熊途,股指不断下滑,证券行业惨淡经营,正是在这个时期,中信证券的反周期收购热情不断高涨。相继在2003年~2005年收购万通证券、重组华夏证券、收购金通证券。
• 借助一系列的收购行动,中信证券一举确立了其行业龙头地位,营业部数量从当初的45家增加到165家,总资产从2003年底的118.1亿元增加到2006年底的636.3亿元。
• 2006年股市由熊转牛,中信证券的市值管理策略也发生了转变,开始连续融资。2006年,中信证券定向增发5亿股,成为国内净资产规模最大的证券公司。2007年8月,中信证券二次增发3.34亿股。两次再融资,中信证券用较少的股份获得了更多的资本。
• 仅三年多的时间,中信证券的总市值增长近十倍,并于2011年成功赴港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在在海外发行上市的券商,也是国内首家A+H股券商。当前,中信证券资产规模突破万亿元,总市值高达3000亿,是当之无愧的证券行业一哥。
2021-05-19 17: 57
2021-05-19 17: 52
2021-05-19 17: 48
2021-05-19 17: 30
2021-05-17 17: 23
2021-04-23 16: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