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趣谈|彼得原理:不要一味追求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2021-05-21 15:13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一世,总在不停的追逐,被裹挟向前,有时难免忘记来路。当职场萌新逐渐变成“老油条”,当前途无量的老员工,面临被解雇的风险。原因究竟出在哪里呢?

这背后可能是彼得原理在作怪,当你在为一些莫须有的名誉和头衔与人暗暗较劲时,一定要警惕。那么究竟什么是彼得原理呢?今天小盛就带大家一起看看彼得原理,帮助大家理性看待生活中的一味追高。

彼得原理

1960年的一次研习会上,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Dr. Laurence Peter)首次公开发表彼得原理,并于1965年成书,1969年出版。彼得在研究相关组织人员晋升之后发现,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直到他能力不能与职位匹配为止,故而员工总是趋向于晋升到自己能力所达不到的位置。

由此,彼得提出推论:“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到达自己能力不匹配的高度的时候,倾尽全力也无法胜任,为了完成现有的任务,只能寻求数量上的突破,让更多的人一起完成任务。但是新增加的人按此原理也会到达瓶颈位置,所以只能缓解问题,不能解决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下去的结果,就是组织陷入严重的内卷现象,组织效率低下。正确认识彼得原理以及如何规避,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如何避免彼得原理?

现实中,彼得原理随处可见,每个人都会面临自己的彼得高地。当与岗位职能不相匹配的员工强行担任此岗位,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既浪费员工自身的优势和能力,又导致工作效率底下。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一定要人尽其职,物尽其用,才能保障公司长期良性运行。

1、完善晋升机制,合理调配人员安排,做到人尽其才。

2、引进职业性向测试,辅助分析员工职业优劣势。

3、员工要对自己树立清晰、明确的认知,找准定位,不断精进。

彼得原理对投资者的启示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在投资中,我们面对彼得陷阱,要学会留有余地,不要一味追求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1. 量力而行,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投资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风险与收益成正比的道理我们都知晓,但是面对高收益的诱惑,人们往往做出不理智的举动。尤其是面对一支收益不错的产品,容易人云亦云,产生从众心理。我们要明确自己的风险承受范围,判断是否具备抵抗波动的能力、是否有承担亏损的能力。依据自己可支配资金、风险承受能力、市场敏感度等多方面因素,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产品,避免盲目从众追涨杀跌,做到量力而行。

2. 专人专事,选择专业的投资顾问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彼得原理提示我们,人在合适的位置在能发挥出最大效用,投资中更需如此。对于市场行情的把握、投资项目产品的选择,专业的投资顾问会比我们更有经验和见解。在实际交易中,我们除了多多学习专业大咖分享的经验之外,还可以选择把资产交给专业顾问打理,这样可能会事半功倍。有的时候,你与财富之间,差的就是一个专业的距离。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不断向上攀爬无可厚非。但在前进的路上,千万不要忘记来路和初心,不要一味追高求胜。只要做好自己,时时精进,或许会收获不一样的风景。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和债券等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且不同类型的基金风险收益情况不同,投资人既可能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本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长盛基金提醒您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您自行负担。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销售机构及相关机构不对基金投资收益做出任何承诺或保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