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您同读 | 阅读《洞见》:揭开生活中乐趣和幸福感的真相

2021-06-26 11:54

读书笔记

《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的作者是进化心理学学者罗伯特•赖特,这本书的主旨内容是讨论佛学,书中所指的佛学不是中国人通常理解的佛教,而是佛教的一个西方化的版本,它把亚洲佛教中的“超自然”因素全都去掉,只留下哲学和冥想修行的方法论,把佛陀当成一个觉悟了的哲学家来描述的。本书的基本逻辑可以用佛学中三个常见的概念来做出说明:苦、冥相、色即是空。

关于“苦”

作者认为“苦”就是不满足,这在佛学上也有根据。有人考证早期佛教原典中的“苦”,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不满足”。对此书中找到了一个基于进化心理学的解释。我们都知道,从生物进化的角度,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传播自己的基因。为了传播基因,我们就要做各种事情:吃饭、生孩子、竞争、获得声望等等。但人毕竟是有思想的生物,也许有的人就想看看大自然的风景,享受岁月静好,对传播基因没兴趣,于是自然选择给我们的心理做了三个设定。第一,完成上面那些事,你能获得快乐。第二,快乐是短暂的,它不能持续很长时间。第三,对于前面这两个事实,大脑应该专注于第一点,而忽略第二点。

也就是说自然选择不在乎我们是否快乐,它只是把快乐当作诱饵,来使我们完成基因传播的目标。进化设定我们的快乐必须是短暂的,因此我们永远都不会满足,而作者认为这就是人生的“苦"。

关于“冥想”

冥想分成三个流派,禅宗、藏传佛教和内观。作者练的是内观,内观要求你做自己的观察者,体察自己的情绪,就好像一个心理学家在分析自己一样。冥想的形式非常简单,第一步就是坐下,第二步就是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别的什么都不想,一心一意地专注呼吸。在内观中,专注呼吸只是基本功,这叫做正定。正定以后是正念,正念要求你把专注的功夫随时用在生活中的任何东西上。你可以专注地欣赏一朵花,可以在吃饭的时候专注地去体会饭菜的味道,专注于什么都可以。而单纯的专注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从中获得洞见。

冥想功夫从低到高,大概至少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你能够不受强烈感情的困扰,把“自我”和各种感情剥离开。更高的层次,则是能把自我跟各种想法全都剥离开,真正做到专注呼吸,不想其他。无论是强烈的感情也好、一般想法也好,我们的做法都不是压制或者扼杀它们,而是承认它存在、允许它出现,但是不受它影响。达到第一个层次,你就可以自由选择你想要的情绪。达到第二个层次,你就可以自由选择当下的思考,没有任何东西能打扰你。用佛学的话就是你会逐渐脱离“苦”。

关于“色即是空”

书中的解释是,认识到世界是“空”的,这对你有好处:因为你看到的这个世界中有很多东西是虚幻的,而且你能退出虚幻。举个例子:电锯声让人听着很难受,如果用了冥想的功夫,接受了“反感电锯声”的感情然后审视这个感情,这时候电锯声仍然存在,但是似乎就不带负面感情了。因为电锯声只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我们之所以反感电锯声是因为它会给我们恐惧的联想,这些联想是人赋予电锯声的一个“内涵”。所谓“色”,就是你从电锯声联想到的“内涵”。其实电锯声只是一个声音,你并没有面对一个要伤害你的电锯,所以“内涵”是“空”的。所谓“空”,并不是说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是空的,而是说我们赋予万事万物的“大涵”,是空的。当我们认识到“空”的时候,再去看万事万物,你看到的东西就会比以前看到的更真实。人们对这些东西先入为主的各种感触,其实是不真实的这就是“色即是空。

现代科学让我们再一次发现与佛陀当年体悟的相同问题,使得我们可以学习佛陀的方法,印证佛陀的思想。经常有人说佛学会让人失去生活的乐趣,其实并非如此,佛学是让人更自由,是让你能够自由选择你想要体察什么东西。排除主观想象的干扰,你能获取更丰富的体验。据说,那将是更大的乐趣和幸福感。

文/庚您同读书友会 

声明:本文仅学习交流使用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