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要关注无人驾驶技术?
从历史看,一个尚未成熟的商业模式/技术能得到真金白银的投资,一定是因为它蕴含了颠覆的、巨大的增量的可能性。
目前,我们已经习惯了和电脑、手机的交互,而在未来,我们可能会和家电、公共设施、交通工具交互,智能设备或逐步取代传统设备。
例如,在传统私人汽车行业,车企不断通过优化内饰、减少百公里加速时间,降价……来争取销量上升,但行业竞争格局已根深蒂固。
而在电动车大趋势的助力下,能与人交互的智能汽车对传统汽车行业,可能会像自媒体对传统媒体一样颠覆。尾部车企也可能异军突起,原本看似不相关的互联网公司也要来分一杯羹……这将带来行业何等的巨变?
无人驾驶正是智能汽车的最大亮点之一。我国2020年11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提出“2025年高度驾驶自动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2035年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的发展愿景。
2、当前的无人驾驶技术
无人驾驶技术可分为如下层次:
资料来源: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 SAE International,网络公开信息,汇丰晋信整理
现在我们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无人驾驶,多集中在L3及以下级别,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无人”,而是辅助驾驶。(所以,大家使用该功能时,一定手不离开方向盘,保持注意力。)
L4级车辆在一些物流配送、景区等已有应用,但都是较低速的场景,或离不开安全员监测。而一些称达到L4级别的私人车型,则应用限制较多。
实际上,全球尚未有立法允许L4级驾驶上路(德国已初步推出法案,在审核通过中)。
3、产业链与关键节点
实现无人驾驶需要三大系统的配合:感知、决策、执行,它们分别涉及相应的软硬件供应商。再加上汽车的制造和提供出行服务(如打车软件)的企业,就构成了相关产业链。
资料来源:网络公开信息,汇丰晋信整理
两大路线之争:纯视觉、加装激光雷达
摄像头的价格仅在几百元人民币左右,但对光线条件依赖高。例如此前某项测试中,在通过隧道和大桥时,AI将阴影识别为障碍物,突然减速造成安全隐患。但如能配合强大的图像处理和决策执行功能,可能改善这个问题。
特斯拉*就专注纯视觉路线,它革新摄像头精度,并基于大量实况数据不断让AI深度学习,以提高算法功能。
激光雷达精度较好,通过发射激光并接收反射来构建环境模型,不怕暗光,但可能受到雾霾天气时悬浮颗粒的干扰。许多专攻L3、L4级别的厂商认为其不可或缺。
但它的成本较高,例如华为*采用该零件的无人驾驶套装需4-8万元人民币左右,这也使得整车价格难以降低。
注:提及企业名称仅作说明示意,不构成投资建议。
究竟哪种路线可以胜出,又或是激光雷达能否通过技术进步大幅降低成本,可能是行业定局的关键之一。
芯片等关键部件能否降低成本及量产?
芯片的技术和生产壁垒也卡住了智能汽车的脖子。目前缺芯的背景下,部分整车车型甚至一度停产;
未来高性能处理器的应用,也有赖于高端芯片的研发和量产。
类似地,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都有望催生相关投资机遇。
4、伦理道德和法规
复杂的伦理道德问题,可以借一个有名的假设一窥:面对即将发生的事故,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AI应该选择撞向别人,还是牺牲自己?
做决定的标准就像机器人三定律一样,需提前写入程序。
那么我们要灵魂三问了:
一个会选择撞向别人的程序,可以被批准应用吗?
一个会选择牺牲自己的程序,有顾客会购买吗?
又如果程序按照一定规则执行(例如保护较年轻的人),我们又会质疑,这种规则一定正确吗?
这是个道德伦理的假设。那么从法规的角度我们再思考,如果真的发生事故,驾驶员、AI、汽车生产商、云计算运营商……到底谁应该为事故负责,又如何定义呢?
看来,无人驾驶的真正落地,需等待伦理认知和法规的不断完善。
5、对新能源车行业的影响
如大规模应用,有助提升新能源车的市场份额
电动车是无人驾驶的天然载体。
私家车消费者可能基于该功能而加速替换新能源汽车;
无人驾驶技术在智能出租车、快递外卖、公交巴士、矿井、乃至海运等领域,也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技术要求高,有助加速新能源车行业优胜劣汰
目前,传统车企发挥制造优势,主要渗透L0-L3级别,而横空出世的科技公司则瞄准L4-L5级别布局;
另外,汽车芯片公司钻研L4级别芯片,互联网巨头从云计算角度切入行业,打车软件公司斥资打造无人出租车平台……可谓百花齐放。
我们无法判断谁能笑到最后,但必定技术更精尖、应用更成熟的公司才可以取得更大的优势。
2021-09-02 21: 46
2021-09-02 21: 44
2021-09-02 21: 38
2021-09-02 21: 38
2021-09-02 21: 35
2021-09-02 2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