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趣谈|为什么容易受到“第一印象”影响?首因效应了解一下

2021-09-03 16:39

小实验

图片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题,然后让他人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都认为A更聪明。



同样的题目,同样的正确率,为什么会出现不一样的认知结果呢?今天,小盛和大家聊聊关于“首因效应”的那些事儿~


首因效应,顾名思义就是第一印象带来的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它反应的是人际交往中主体信息出现的次序对印象形成所产生的的影响,即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次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



我们可以看个小例子:


洛钦斯在1957年做的实验中向四组大学生介绍陌生人:在向第一组介绍时说他是个性格外向的人;在向第二组介绍时说他是个性格内向的人;在向第三组介绍时,先说他是个性格外向的人,后说他是个性格内向的人;在向第四组介绍时同在第三组的说法一样,只是顺序颠倒了。随后洛钦斯要求四个组用上面介绍的术语来描述这个陌生人。第一、二组在描述时没有发生任何问题,但第三、四组队陌生人的印象与提供的信息次序相对应。


不难看出先提供信息的重要优势,基于此,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刻意的行为来做好“第一印象”,进而建立更好的人际交往。


社会心理学家艾根在1977年研究发现,在与人相遇之初,按照SOLER模式来表现自己,可以明显增加他人的接纳性,使得在人们的心中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SOLER”模式





S(SIT)表示“坐或站的时候要面对别人”;


O(OPEN)表示“姿势要自然开放”;


L(LEAN)表示“身体微微前倾”;


E(EYES)表示“目光接触”;


R(RELAX)表示“放松”。


但俗话说的好,过犹不及。过分注重“第一印象”的包装,难免会留下虚伪不实等差评,同样的,你也需要谨慎别人营造的“完美初印象”的陷阱。除开人与人的交往,这样的“营销包装”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普遍,例如,我们常常听到XXX家又出了网红爆款产品等。就是放在投资市场来看,也并不少见。评价一只产品以及背后的基金经理,看的是真枪实战的成绩,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所谓“明星”基金经理、产品的出炉,投资者难免第一时间受到营销包装的引导,而忽略最真实的信息。





树立长期意识



大多数人的思维特点倾向于关注当下的第一感受,容易通过第一印象对事物盖棺定论,但是这样做放在投资市场来看,是万万不行的。股市中有句话叫“三根阳线改变价”,市场变化莫测,不能以第一印象来判断产品的好坏,毕竟连涨三天就能影响股民的情绪,进而影响市场走向。因此,我们要学会树立长期意识,拉长周期来看待整个市场的走向以及产品的可投性,这样会更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





学会甄别信息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许多投资者在进入市场之前其实是做了功课的,也制定了目标以及风险损失的底线,但是在真正的操作中,看到包装的天花乱坠的“高收益、低风险”的产品,明明知道相悖,却也容易在想要赚钱的心理中第一时间迷失自我。所以,我们要保持警惕,学会甄别营销背后的真实信息,例如多关注产品的长期业绩、基金经理的过往的回撤等等。





认清自身能力



最后,我们要明白大多数普通投资者的知识储备对于市场而言都是极其匮乏的,在面对市场波动时,也更容易受到影响,一不小心就造成了追涨杀跌的局面。所以,不妨把投资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士,我们放宽心,静待花开。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也不意味着我们要做甩手掌柜,不断的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自身能力才是正解。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减少第一印象的刻板影响,用时间去检验真实,相信,这在生活和投资中都很适用~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和债券等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且不同类型的基金风险收益情况不同,投资人既可能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本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长盛基金提醒您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您自行负担。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销售机构及相关机构不对基金投资收益做出任何承诺或保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