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市场 | 经济处于滞胀阶段,不支持全面赚钱效应

2021-11-02 16:08

图片

市场情况

      2021年10月25日-10月29日,上周上证综指下跌0.98%,创业板指上涨2.00%,沪深300指数下跌1.03%,科创50指数上涨2.05%,恒生指数下跌2.87%。海外市场,道琼斯指数上涨0.40%,纳斯达克指数上涨2.71%,标普500上涨1.33%。28个申万一级业中有10个实现上涨,其中,电气设备(+7.69%)、国防军工(+3.25%)、公用事业(+2.69%)上涨幅度较大;房地产(-7.29%)、采掘(-6.12%)、建筑材料(-4.58%)下跌幅度较大。


流动性

       2021年10月25日-10月29日,北上资金净流入106.07亿元。截至10月29日,两融余额18466.27亿元,较10月22日下降0.76%。2021年10月25日-10月29日,共有5笔逆回购到期,总额为3200亿元;发行5笔逆回购,总额为10000亿元;发行1笔央行票据互换3个月,共计50亿元;1笔央行票据互换3个月到期,共计50亿元;进行1笔国库定存2个月,共计700亿元;1笔国库定存3个月到期,共计700亿元;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含国库现金)共计6800亿元。上周R007(七天回购利率)上涨39.03BP至2.42%,SHIB0R隔夜利率上涨47.00BP至2.142%;1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跌3.75BP至2.3100%,3年期国债收益率上涨3.01BP至2.6857%,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跌2.21BP至2.9732%。


市场点评

      10月31日统计局公布10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2%(前值49.6%),非制造业PMI为52.4%(前值53.2%)。制造业、服务业普遍下滑,拖累综合PMI产出指数回落0.9个百分点至50.8%。分项看,工业生产继续回落,供给降幅大于需求,外需稍好于内需。供给端,10月PMI生产指数为48.4%,较上月继续回落1.1个百分点,降幅有所收窄,连续2个月处于收缩区间;主因电力供应仍然紧张、部分原材料价格高位上涨,反映为非金属制品、钢铁等高耗能行业景气指数均低于45.0%;结合10月开工率走势分化,高炉开工率续创新低,指向能耗双控、限电限产等供给约束并未得到明显改善,预计10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将维持低位;但也应注意到,10月下旬以来,发改委等多部门密集出台保供稳价政策,动力煤期货价格“腰斩”,有助于提升电力企业的发电积极性,我们预计后续供给端约束可能将有所缓解。需求端,10月PMI新订单、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较上月变动-0.5、0.4个百分点,需求降幅继续小于供给,外需表现好于内需。

       宏观流动性方面,10月资金面稳中偏松。为稳定市场预期,四季度降准并未如期而至,央行流动性管理更依赖逆回购和MLF(中期借贷便利)。目前央行对基本面、资金面预期都比市场乐观,货币政策转向宽松为时尚早。此外,央行两次宽松间隔在3-4年,如果把2018年10月视为上一轮宽松周期的起点,下次宽松最早在今年四季度,但目前央行无意转向,拐点或推迟至2022年。公开市场大量到期,再贷款或继续发力。11月公开市场到期1.87万亿元,可能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是:1)MLF部分续作,历史上MLF单月续作最大量是1万亿元,但就目前经济环境而言,MLF投放上升会增加企业经营压力,完全续作概率不大。2)再贷款继续发力,目前1年期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为2.25%,低于MLF利率70BP,或是央行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的最优选,可能以碳减排专项再贷款形式落地。3)11月首周8000亿元逆回购到期,央行或延续月初净回笼,月末净投放的节奏操作,市场或不必过于担忧。

       当前经济“类滞胀”特征愈加清晰:一方面,受供需两弱影响,10月制造业PMI下穿荣枯线至49.2%,三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速为4.9%。另一方面,9月PPI同比涨幅扩大至10.7%,连续7个月超过3%阈值。本轮滞胀的成因,其核心在于供给强约束导致上游资源、工业品价格上涨。从历史上看,每一轮滞胀的时间并不会很长,最终大概率以需求下行冷却上游价格的结局将经济拖入衰退阶段。在滞胀阶段,食品饮料和农业往往有一定的超额收益表现,而随着发改委对市场煤价格的管制,周期板块的机会预计告一段落。在配置方向上,两条主线可能交替有机会:1、消费:农业养殖、食品饮料、汽车零部件等高性价比板块;2、科技成长板块:新能源、电子等。

(上述市场情况、流动性中引用的相关数据和内容均来自Wind公开信息)

 

风险提示:需注意海外疫情与中美关系仍存不确定性,合理配置资金的同时应注意潜在风险。在任何情况下,兴银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不就点评中的任何观点做出任何形式的担保,也不保证有关观点或分析不发生变化或更新,不代表我公司或者其他关联机构的投资建议。本点评内容和意见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市场走势、个股和基金进行投资决策的参考,使用前务必请核实,风险自负。本点评版权归我公司所有,未获得我公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对本点评进行任何形式的发布、复制。本点评不代表我公司产品观点,不构成对我公司旗下产品实际投资行为的约束。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