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投瑞银总经理王彦杰受邀参加兴业证券2022年度资本市场投资策略会,并参与嘉宾圆桌论坛,就美联储Taper、近期投资风向变化两个热点话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 美国市场一直被国际资金视为安全天堂,过往加息资金会流向美国,但未来的趋势,中国市场有可能成为另一个资金安全天堂的去处。
● 在A股市场的发展历程中,每一次阶段性的产业政策调整都会涌现出一些小公司借力发展成为大市值的公司,比如传媒、移动互联网。在“双碳”政策的大背景下,科技板块的成长股在政策加持下有了很多发展机会,成为了一个非常好的长期赛道。
美联储Taper
会对A股造成怎样的影响?
在美国货币政策不具备持续性甚至大幅减缩条件的前提下,Taper对A股市场的影响是有限的。
“管理预期”是美联储执行货币政策的一贯原则,每次货币政策的转向都提前做了很长的铺垫,真正落地时市场已经对其有了一定程度的预期。对A股来说,A股市场在政策上,尤其是在货币政策上存在一定的独立性。一方面,本世纪以来美国的几次货币政策紧缩,中国央行多数没有选择趋同;另一方面,中美本身的经济周期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二者都支持了中国市场在货币政策上的相对独立性。
历史上针对美联储的加息政策,大家比较担忧的是新兴市场的资金会回笼美国,相信这一次也不会例外。但是全球性资金会从哪一些市场回笼美国,还要取决于各个新兴市场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资金在不同市场的超/低配。
美国市场一直被国际资金视为安全天堂,过往加息资金会流向美国,但未来的趋势,中国市场有可能成为另一个资金安全天堂的去处。
在这样的结构下,A股市场会受到美国货币政策冲击的前提,是美国货币政策持续性甚至是大幅度的减缩,但就目前美国市场现状而言,不管是从就业角度,经济复苏角度,还是从美国政府自身国债利息负担的角度考虑,都还不具备实施这样政策的条件。
整体来讲,在美国货币政策不具备持续性甚至大幅减缩条件的前提下,Taper对A股市场的影响是有限的,从经济增长和盈利的情况来看,明年的A股市场的情况并不悲观。
近期市场“抱团”现象
是短期的均值回归?
还是长期审美观的改变?
我的看法趋于二者之间,“抱团”现象的本质实际上是均值回归,但是在时间上并不短期。
审美观的改变需要很长的时间。从发达国家的股市来看,欧美国家的股市重视ROE、股息率的趋势长期都没有太大的改变,只是在不同的市场阶段中重视的程度不同,所以“抱团”现象本质上还是一个周期性变化。过去两年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对价值蓝筹、大盘股的偏好,是由于投资人对收益确定性的需求超过对成长性的需求。一方面随着机构投资者对市场影响力的扩大,机构投资者重视的因子(如ROE、股息率)强化了市场对这类股票的偏好;另一方面,近年来公募基金的发展诞生了很多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基金经理人,资金的集中度强化了这类股票股价的推升。
其次,现在我们看到的“抱团”现象本质上是均值回归,但是由于产业政策的调整和盈利的变化,使得这个现象不会是一个短期现象。
从境内投资者的角度来看,今年年初看一些食品龙头、白酒龙头的股息率已经不到1%,这就意味着以往投资人追求的确定性收益已经成为一个“确定性的低收益”,这个时候市场资金就会有追求更高收益率的需求。中小盘股票今年比较受欢迎的原因主要还是来源于盈利的变化、整体的疫情影响以及宏观经济的变化。加上过去几年注册制条件放宽让很多盈利较好的中小盘公司上市成为市场上可以投资的标的,进一步加深投资人对这类股票的兴趣。
从境外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外资对国内股市的兴趣是持续加强。在外资进入新市场的过程中,往往从大型龙头股开始参与,选择大市值或者带有本土特色的标的。随着市场参与的加深,逐步在覆盖到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小市值公司。国内科技板块,从全球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分化程度较高,有一些次行业可能从本土资金的角度认为值得投资,单从外资全球选股视角来看,则未必有吸引力。但是国内也存在个别行业比如光伏、新能源,已经处在全球领先的位置,吸引了一些境外投资者对国内市场中小盘的参与和关注。
从产业政策调整的角度来看,在A股市场的发展历程中,每一次阶段性的产业政策调整都会涌现出一些小公司借力发展成为大市值的公司,比如过去的传媒、移动互联网。在“双碳”政策的大背景下,科技板块的成长股在政策加持下有了很多发展机会,成为了一个非常好的长期赛道,对投资人来说有很多好的投资机会,虽然带有一定周期的因素,但是这个阶段是中长期而不是短期的。
最后,“抱团现象”分为很多种,其影响也不全是负面的。基于对基本面和价值的追求的“抱团”行为相对于2015年的追风口的“抱团”行为有本质区别,其影响是相对正面的。虽然近期“抱团”现象的本质是均值回归,有周期性因素,但是结合盈利变化、产业政策调整、宏观经济变化等多角度分析,会是一个中长期现象。
向上滑动阅览
数据来源:本报告中各类数据来源于Wind等。
风险提示:新冠疫情带来不确定性,可能存在信用风险扩散的冲击,以及衍生的实体经济被冲击的风险;国内逆周期政策调节不达预期的风险;经济基本面和上市公司盈利大幅下滑的风险;中美贸易格局继续恶化的风险;原油价格继续大幅下跌的风险;美元指数大幅上行的风险等。
免责声明:本报告由国投瑞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称“国投瑞银”)制作。除非另有规定,本报告版权仅为国投瑞银所有,未经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修改、复制和发布。如引用、刊发,须注明出处为国投瑞银,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本报告的信息均来源于我公司认为可信的公开资料,我公司对报告的内容和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且本报告中的资料、意见、预测均反映报告初次公开发布时的判断,国投瑞银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亦可因使用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发生更改。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对收件人在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方面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报告中的内容做出任何担保,投资者据此做出的任何决策与本公司和作者无关。
本报告是机密的,只有收件人才能使用。本报告所载的信息、材料或分析工具只提供给收件人作参考之用,不是或不应视为出售、购买或认购金融工具或金融服务的要约或要约邀请。国投瑞银不因收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国投瑞银的客户。
本报告不构成咨询建议,也没有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风险承受能力、财务状况或需要。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收件人应考虑本报告中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
2021-11-17 20: 48
2021-11-17 20: 36
2021-11-17 20: 45
2021-11-17 19: 27
2021-11-17 19: 09
2021-11-17 19: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