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是过往支撑经济的重要行业,加上产业链是GDP的第一大头,可以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两个作用点可以单独拿出来特别说一下:
(1)土地财政的依赖。虽然产业税收等第一财政来源是最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但实际上很多城市主要收入来源是出让土地使用权收入的基金预算收入,部分城市的土地直接税收及城市扩张带来的间接税收占地方预算内收入的40%,而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占政府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对“土地财政”依赖比较严重的主要是中部不发达城市和沿海还没有形成产业支撑的开发区,欠发达城市和新兴地区由于没有相关产业作为支撑,“土地财政”必然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2)住宅地产弥补工业地产。在过去中国改革开放崛起的过程中,由于产品相对比较低端的事实,低成本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对于重资产制造业,土地成本也是其中之一。而通过免费使用、注入等方式提供工业用地招商引资,是降低企业综合成本的举措之一。从财政视角而言,实际上是为了提高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力,通过住宅土地的收入来平衡工业土地的低收入。可以说,过去几十年改革开放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这套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范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形成了一些问题,比如推升了房价形成的住宅属性弱于投资属性。目前处在习主席说的百年未有的变局时代,是发展模式的一个拐点时刻。产业处于结构化调整的过程,聚焦高新科技行业等等。房地产行业也要迎来新的发展模式,政策层面的房住不炒、发展租赁住房即是未来的发展模式。另外,工业用地层面,也通过大力发展reits,通过产业园区的模式进行发展。可以说未来的房地产行业发展范式已经明确。行业不可能瞬间逆转发展范式,在过渡阶段必然面临阵痛,房地产占经济的比重也不可能断崖式下滑,需要一定的缓冲时间。但过程中,企业也必然面临较大的风险,过往的经营模式需要适应新的发展范式,是否转型成功成为当下重要的问题。不过高杠杆、高周转、监管资金的松监管过去给企业带来了太多好处,但这也成为当下的风险所在,这也造成了当下是风险爆发节点的重要原因。现金流是企业经营的命脉,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经营相对比较简单,拿地、建筑、交房,流程非常简单,为了提高利润率,过程中如何尽可能的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成为了经营中首要考虑的问题,在各种机制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快速扩张房企最清晰的战略——高周转。高周转实际上做到了经营现金流和筹资现金流的极致化:■ 获取开发贷快速开工达到预售条件,通过预售快速回笼经营现金流资金
■ 在监管相对比较松的情况下,资金“挪用”利用在建、竣工与交房的时间差进行其他拿地项目的开发
在行业上行、政策宽松阶段,上述都能发挥到极致,综合而言,可以综合成几个条件。而这几个条件在新的行业发展范式下,都面临不成立的困境,因此造成现金流风险:居民买房预期,经营现金流的直接来源,房住不炒的预期将降低销售预期;资金是否宽松,包括债券融资、信托前融、信托流动资金等等;监管是否松动,预售资金是否强监管是周转的重要一环。从目前的形势而言,上述三者都面临打击。但上述高周转方式并非没有隐患,只不过行业上升周期时被现金流和账面利润的表面光环所掩盖。这可以引申一个问题,房地产企业到底有没有赚钱?房地产是不同的项目组合,但并非每个项目都可以做的很好,即并非每次拿的地都是优质地块,不够优质的地块难以变现的地块会持续留在资产中,随着时间拉长,当初的拿地成本实际上是需要减值处理的,但房企并没有这么做,因而容易造成资产和权益虚高。在高周转的过程中,拿地频率非常快,这也造成了拿到非优质地的概率非常大,资产负债表不管表内还是表外,需要减值的项目就会越积累越多。
在行业下行阶段,面临现金流问题的时候,除了尽可能开工预售加速回款外(被监管账户限制),还需要变现部分项目进行筹资,这又被上述说的项目是否优质是否需要减值给限制,变现难度非常大。综合上述原因,形成了目前房地产企业的囧境,并且随时可能出现现金流问题导致信用违约。
从拿地情况看,民企迅速减少,这也与企业现金流下滑以及周转模式受限相关。国企、城投拿地数量上升,土地的规划中租赁、自持的占比也迅速上升。可以看到,实际上,租赁回归民生的信息已经蕴含在其中,这也是新的发展范式的体现。
对于未来而言,房地产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只不过降低金融属性回归民生属性,有能力可以自购,其他情况也可以租赁,形成多层次的住宅市场。 至于土地财政,应该不会像过往这么重要,毕竟产业结构在调整,经济也在发展,政府融资也在进一步规范合理化,整体形成新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