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场持续震荡回调,近日受国际地缘局势影响,资本市场波动加大,沪深300今年以来出现了超13%的回调,新能源板块亦出现了近13%的调整。很多投资者关注新能源赛道调整是“倒车接人”还是行情中断?未来行情将如何延伸?2022年A股市场整体走势如何?
对此我们采访了嘉实成长风格投资总监姚志鹏及其团队成员嘉实新能源新材料基金经理熊昱洲。干货集锦,看过来!
目前市场有哪些利好因素和利空因素?
今年以来影响市场走势的因素,除了内部的经济增速惯性下行,还面临美联储加息预期、海外地缘冲突、油价高企等宏观外部因素的冲击,多重因素作用之下,整个市场面临着调整的压力。
但结合两会的明确表态以及历史上经济周期的运行情况,今年年内仍有望看到经济企稳回升,届时市场信心重塑,股市整体有望回暖。中长期而言,新能源车等新兴产业趋势仍在完成渗透率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分工中也在不断吸引更大的份额,我们对中长期的发展趋势和市场表现充满信心。
如何解读今年两会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其中蕴含哪些投资机会?
我们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全年GDP5.5%增速目标的最终确定传递的信号意义仍是最大的,其他政策细节和结构方向的解读前提都基于此。
此前受到一季度经济数据下行加快、房地产投资销售断崖式下滑、民营房企信用风险蔓延、海外地缘冲突等一系列事件影响,市场对于宽信用、稳增长的政策决心是有分歧的。
但此次5.5%经济目标,很明确传达了信号,即自上而下稳增长的决心没有改变,这有助于消除市场疑虑;而且在开年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仍然贴合努力能达到的增长上限给预期,说明政策的力度从方向上更有可能是超预期的,但市场可能仍在观察、等待具体的落地路径。
当前整个市场处在弱势运行状态,市场短期处于资金流出的减量博弈环境中,要扭转目前的趋势需要更多耐心和时间,也需要更多的基本面数据的验证和确认。
俄乌冲突爆发后,导致全球通胀风险发生概率上升,从能源价格开始传导的成本推升型通胀可能会持续存在一段时间,企业利润从上游向中下游传导的趋势暂时受到一定压力。但是两会相关政策的推出,一方面重塑了对经济增长的信心,另一方面随着具体措施的逐步落地,也能够稳定住市场的风险偏好。另外,稳增长并不意味着中国将重新回到房地产投资驱动的旧增长路径之中,中国的中长期增长引擎,必然要依赖于产业变革和技术升级等长期驱动力,以及在这些领域中的优秀公司,而这也是我们认为的机会所在。
新能源板块近期波动较大,背后原因是什么?
短期波动有很多因素的影响,有一些资金层面的,也有一些交易层面的因素,可能有一些资金觉得这个板块涨了不少,想要兑现一些去买更低的资产,这些行为都会导致板块出现一定的波动和调整。
渗透率提升,对于新能源行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渗透率其实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数字。从历史经验来看,任何新兴产业在它的渗透率突破15%之后,往往会迎来非常快的加速期,往往在五年左右或者略长一点的时间完成一个接近全面渗透的过程。
如智能手机,在2011年的渗透率刚过17%,2015年渗透率就75%;挪威电动车也是类似的情况,2015年的渗透率刚过15%,最新的月度渗透率是90%多的水平。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也正在延续这样一个S型上行曲线之中。
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是真正靠谱的优秀公司,还是能够持续获得这个行业快速扩容所带来的机会。
过去两年上涨后,新能源板块估值是否合理?
2020年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是5%,2021年12月份应该是突破了20%,有一个近4倍的扩张。对应板块层面来看,大部分中游龙头还是靠业绩驱动上涨。总体估值水平上,绝大部分中游公司的估值在30倍左右,部分稍微略贵一点的在40倍出头。
2022新能源投资的关键词是什么?
我觉得2022年新能源投资的关键词是“从价到量”。
未来一定是分化的,2021年因渗透曲线上得太快,有很多三四线的品种,包括靠阶段性价格上涨,获得业绩和股价更大的涨幅,对于这类资产在2022年往后看我们是比较谨慎的,应该会走得比较纠结。
而有自己的α、有超额盈利能力的,特别是在2017到2019年行业景气度没有那么好的情况之下,也依然展现了不错能力的这些公司,我们觉得还是会有比较好的机会的。
为什么说更看好新能源产业链的中游?
首先,绝大部分中游的龙头公司经历了2017到2019年的行业大洗牌后存活到现在,说明它其实是有很多比较好的竞争能力。
其次,上游环节资源禀赋确实是有价值的,但暴利一定会吸引大量资本进来开发这类资源,中长期看都将均值回归;下游领域是能够诞生真正大市值企业的领域,但未来大赢家是谁,可能还需要去观察。
最后,我国新能源产业链中游的任何环节都有很强的竞争力,我们的电池和电池材料,放到全球都具备竞争力。
投资新能源板块是定投还是做波段?
从历史经验来看,波段操作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无论是大部分基民甚至是专业投资者。客观讲,新能源板块的波动率确实比较大,定投这种模式会更适合。
*风险提示: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文中基金产品标的指数的历史涨跌幅不预示基金产品未来业绩表现。基金投资需谨慎。
2022-03-10 21: 02
2022-03-10 20: 52
2022-03-10 20: 53
2022-03-10 21: 04
2022-03-10 21: 03
2022-03-10 21: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