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资管天团 | 谢梦妍:我们如何挖掘“小而美”的量化管理人

2022-03-17 20:25
Image

过去两年的量化基金大发展,为FOF管理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选择。


在不少投资者看来,大型量化私募机构策略丰富、兵强马壮,可为何我们总放不下对“小而美”的追求?


事实上,不同量化策略,受限于成交量、市场情况、投资标的等原因,都是有策略容量的。当管理规模超过策略容量时,可能会出现策略收益衰减、收益率波动变大等情况。因此,作为量化FOF管理人,我们需要持续挖掘出策略好,且管理规模还在策略容量内的管理人。


“小”这个定义很容易理解,管理规模上一目了然就可以直观看出。那么,什么才算我们眼中的“美”?也就是我们究竟如何挖掘和评判量化管理人。


一、投前:认识、了解、定性评价管理人

Image

1. 发现“小而美”的天然优势


想要发现“小而美”机构,其实不太容易。毕竟在竞争对手林立的市场,小机构是很难脱颖而出的。


但在这一点上,我们拥有天然的优势。


中泰资管的母公司中泰证券,从2015年就开始研发XTP极速交易系统。截至2021年底,XTP年交易量超过9.5万亿,累计服务344家量化私募,涵盖了量化市场绝大多数的主流和新锐私募管理人。这为我们发现许多还处于初创阶段的优秀管理人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中泰期货也为我们认识优秀的初创私募提供了众多线索。


2. 基于定性评价的专业尽调


有了线索,我们会对管理人进行尽调。十多年FOF投研的实操经验,让我们在调研时会对管理人的投研体系和策略要求有更高的要求。


(1) 判断是哪类细分策略

尽调的第一要义,是了解策略——具体赚的是哪些维度的收益,或者说挖掘的哪类alpha?就拿市场中性策略来举例,《中泰资管天团 | 谢梦妍:量化策略失灵?说说我们眼中更靠谱的“超额收益”》,股票alpha端就有T0、价量、成长、质量分析师等等维度。哪怕是同一类型的策略,不同管理人擅长或者侧重挖掘的alpha也会有差异。


除了策略,这些也是尽调清单上的常见问题:

● 研究框架体系是如何构建的?

● 实盘策略和风控是如何配合的

● 投研主管和研究员们是如何分工?

● 未来工作方向哪些?


述的这些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们从中希望选出框架完备、有自己独到的优势挖掘出稳定的alpha的管理人。



接下来我们还会安排多次深入尽调,再结合历史业绩,自己来判断管理人究竟算哪种细分策略。因为只有自己清晰地了解策略本身,才有可能形成相对靠谱的判断,什么市场情况下策略会较为有效,哪种市场情况下策略可能会无效。


(2) 评价管理人的风控体系

其实管理人的风控是我们最关注的环节。


管理人追求的,当然永远是正收益的策略。但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还是会出现策略阶段性失灵的情况。风控就是策略在极端行情下或策略短期失灵情况下,对净值的保护。


风控和策略框架是否匹配?具体的风控是什么?当然,风控如何做,怎么做算好?这些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但我们对风控严格的管理人有一些偏好,比如市场中性策略中,我们认为风格因子长期来看是不赚钱的,更偏好选择风格因子控制严格的管理人。


在投前做这些,就是为了在投后,一旦出现市场极端状况时,我们还能有比较好的心理预期适应。


二、投后:考察管理人是否知行合一

Image

1. 净值只是结果


在投前尽调时我们已经对管理人有了定性的判断。在投后阶段,净值表现是验证管理人是否知行合一的一个参考信息来源。比如投前对管理人的判断是截面量价alpha的指数增强策略,那么在跟踪业绩过程中,发现他的业绩相比其他截面量价alpha的管理人有异常,这可能是收益异常的高,可能是异常的低。这就需要再通过其他维度来评判:管理人是是否知行合一,是否策略依然是截面量价alpha,还是在风控上有调整。


2. 根据公开数据和自研模型分析量化管理人的alpha来源


用我们团队分析指数增强策略为例,把指数增强策略的收益进行拆解。用自研的算法,计算出指数增强策略的收益来源。


公式:中泰资管FOF团队拆解指数增强策略收益


指数增强收益 = Barra风格收益 + 行业风格收益 + alpha财务因子收益 + alpha事件类因子收益 + alpha超预期因子收益 + alpha价量因子收益


当策略出现短期回撤时,如果我们判断管理人与投前是一致的、知行合一的,则可以忍受短期回撤,甚至在合适时机会进行加仓。如果不一致则要在后续采取适当行动。


三、陪伴小而美私募共同成长

Image

在我们看来,每个策略、每个产品都是管理人智慧和努力的结晶。有独到、稳定的alpha、且知行合一的管理人,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佩和尊重的。


alpha总会遇到适应的市场行情和不那么适应的市场行情。当因为行情原因出现短期alpha失效的情况时,就像上文所提到的,我们不会过多苛责管理人,也不会大规模赎回产品,而是选择和小而美的管理人共同成长。


当然,市场是自带“发现”机制的,即一旦确认美,往往规模会逐步增加。一旦不再小了,我们会持续进行跟踪。看管理人是否有新的策略迭代,来匹配增加的管理规模,并且继续按照“投后”的步骤,重点关注管理人是否能知行合一。

Image

作者简介

谢梦妍:美国莱斯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硕士。6年证券投研经验。现任中泰资管组合投资部高级投资经理,曾任研究部权益研究员、对冲基金部投资经理助理。


对量化投资、风险管理、FOF投资和行业基本面研究有较深的理解。在工作中运用量化和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基金评价、FOF配置策略的研发。

Image

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材料仅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资者阅读,不得视为要约,不得向不特定对象进行复制、转发或其它扩散行为,管理人对未经许可的扩散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