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9月以来,不少股票量化的管理人持续处于很难做出超额的状态,一部分管理人还创出历史最大超额回撤。
很多投资者对此不理解,毕竟,过去三五年间,不少量化指增产品都保持了每年10%以上的超额收益,其中的佼佼者甚至能保持每年20%-30%超额收益。
以下,我们将以量化投资中比较常见的截面量化策略(也是此前被认为非常有效的策略)为例,帮助大家理解量化投资为何会出现alpha阶段失灵;以及作为FOF投资经理,我们的观察、跟踪与调整。
截面量价策略
用最通俗的语言介绍截面量化策略,那就是前一天哪些股票资金涌入得多,次日就买进去哪些股票;或者说是哪只股票前一天涨幅较大,次日跟进去。当然,实际的策略操作没那么简单直接,但这样解释会帮助大家理解概念。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个策略整体而言是非常有效的,无论是跟着买基金重仓股,还是观察“港股通”,很多情况下都能赚钱。但这类策略从21年9月以来,连续出现负超额的情况。
那么,截面量价策略怎么就出现了alpha的短期失灵呢?
那是因为前期有效的因子或者策略,近期由于市场资金流向紊乱等原因,均失效了。
比如,机构重仓股在此期间的表现并不好,而且出现了前一天某一板块上涨相对较多、次日同一个板块突然因为利空因素大跌的情况。不仅如此,“港股通”流进的股票也缺乏一致性。
对于上述截面量价策略的阶段性失灵,我们的观点是:
第一,Alpha不会永远失效。一旦回到了策略适合的风格时,截面量价策略alpha会依然有效。
第二,选择以这类策略为主的产品前,一定要明确这类策略会在什么情况下失效,以及可能造成什么样的亏损。对各类策略都要事先做好风险预算、产品尽可能配置各种不同策略,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
第三,作为管理人,应对,也就是观察、跟踪和调整是更关键的事。
我们的观察与调整
最近半年跟踪截面量价策略的管理人,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现象:
一、管理规模变大后产品会略有调整
运用多因子框架做截面量价策略的管理人,在管理产品时往往有三个步骤。第一步,计算alpha模型,获得所有股票的alpha值;第二步,计算风险(beta)模型(常用的是Barra);第三步,组合优化,计算出应该持仓的股票和股票的权重(具体参考图1)。
图1:量化指数增强产品收益拆分
过去几年的业绩光环让量化投资出圈,管理人规模持续变大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有一部分产品会有以下调整动作。
a)降低交易频率
出现这个现象,可能是因为管理人,在第一步计算alpha模型时,为了丰富alpha的来源,主动增加了更低频的策略。比如基本面类的因子/策略,另类数据类的因子/策略。
也有可能是由于市场成交活跃度下降,或者alpha值不像以前反复变化,导致策略算出来的持仓变化不大,产品交易频率下降。当然可能也会有其他原因,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对降低交易频率的现象,我们的基本态度是具体原因具体分析。比如,如果管理人是增加了更低频的策略,我们就需要评估新策略的有效性,即和其他管理人相比,该管理人的优势是否可延续,等等。但如果造成低频的原因是市场活跃度、alpha值变化不频繁等原因造成的,那么不必太过关注。
b)持仓股票数量增加
比如一旦出现管理人遇到持仓的股票不足以支撑当前管理规模、或者产品的流动性无法满足要求时,一些管理人可能会在第三步组合优化时,增加持仓股票数目的约束,使得计算出的持仓股票数目增加,能够匹配管理规模的要求。
对持仓股票数目增加的现象,我们会评估增加后是否会影响到alpha的表现,观察其超额收益、超额稳定性等指标。
二、风控约束会出现变化
出现这个现象,是因为管理人在进行第三步组合优化时,放松了对风险的约束。有可能是放松了单风险因子约束的阈值,也可能是放松了对跟踪误差约束的设置,还有可能是变更了组合优化的目标函数,等等。
我们始终认为,长期靠风格暴露的做法是不赚钱的。我们还是偏好风格因子控制严格的管理人。一旦出现过度风格暴露、频繁风格变动这些现象,我们就会非常谨慎对待。判断时会和管理人及时沟通原因,认真评估这些动作是否合理、是否必要。管理人与前期是否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在此基础上,我们才会谨慎评估是否需要降低配比或者调出底层配置。
当然,本文只介绍了截面量价这一类策略。通过这些分析想说的是,没有完美的策略,提前做好风险预算,确认哪些现象是可理解与承受的,哪些现象是我们无法忍受的、需要调整的。不是所有的阿尔法失灵都需要恐惧,持续观察现象背后的原因并做调整应对才是投资的常态。
作者简介
谢梦妍:美国莱斯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硕士。6年证券投研经验。现任中泰资管组合投资部投资经理,曾任研究部权益研究员、对冲基金部投资经理助理。
对量化投资、风险管理、FOF投资和行业基本面研究有较深的理解。在工作中运用量化和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基金评价、FOF配置策略的研发。
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有风险,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者投资基金时应认真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请投资者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
2022-05-12 19: 52
2022-05-12 19: 39
2022-05-12 18: 22
2022-05-12 18: 20
2022-05-12 18: 11
2022-05-12 18: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