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反诈专栏:五月反诈预警(二)

小新课堂 2022-05-17 19:05
图片
图片

在本月的5.15投资者保护宣传中,为了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诈骗手段,提高防范意识,小新为大家搬运了市公安局、反诈骗中心定期梳理的近期高发诈骗案例,剖析作案手法,给出预警提醒。希望帮助大家提高反诈意识。

图片


当前国内疫情频发,呈现点多、面广的趋势,人员流动量大,全国各省各地都面临着疫情挑战。然而,许多不法分子却趁机借“疫”发财,对民众实施诈骗。上个月,小新已向大家介绍了7种借疫情防治名义诈骗的手段,今天小新再带大家来看看成都市反诈中心为大家整理的其他疫情防治名义相关的案例。


以疫情流调为由实施诈骗



不法分子自称“流调员”或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给被害人打电话谎称被害人是密接或次密接人员,要求其积极配合防疫工作,发送链接向被害人索要包括身份证、 银行账户、手机号在内的个人信息,并以大数据平台发送信息确认为由骗取银行转账验证码来实施诈骗。


警方提示:流调人员不会索要银行卡账号和密码、更不会让您转账汇款。若有任何关于“流调”的疑惑,请及时联系居委会、派出所寻求帮助。


以疫情期间招工为由实施诈骗



疫情防控期间,不法分子打着招聘志愿者或“建设方舱医院”的幌子发布虚假招工信息,等被害人主动联系后,向其收取报名费、体检费、培训费、核酸检测等费用,待被害人支付一系列费用后则消失得无影无踪。


警方提示:在未签订正式用工合同、未安排上岗的情况下,就提前收取各类费用的,大多是诈骗,请小心分辨。



以假冒电商“退款”实施诈骗



受疫情影响,很多电商延迟发货或退款处理。不法分子便冒充电商,谎称被害人的订单因受疫情影响或处于疫情地区,导致延迟发货,需要被害人进行所谓的“退款”操作,以此诱骗被害人提供账户信息实施诈骗。 


警方提示:如接到商家自称产品有质量问题、快递丢失/损坏的理赔电话,请提高警惕,务必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核实,避免掉入贷款陷阱。


以代购生活、防疫物资实施诈骗



疫情期间,生活物资、口罩、防护服等成为紧俏物资商品,不法分子通过扫描小区业主张贴在小区的二维码进入该小区业主微信群,随后将个人微信昵称和头像修改为附近商铺采购人员,冒用采购人员身份发布相关生活物资等售卖信息,并将自己的微信收款二维码发到群内。同时,为获得更大收益,还谎称必须团购多件才能发货,小区居民便将购买物资的钱款纷纷转入该二维码账户。作案人员收款后便退群失联。


警方提示购买生活、防疫物资应尽量通过正规平台购买,切勿轻信个人的兜售行为。仔细甄别网络卖家留下的联系方式及相关信息,做到信息详实,核实准确。



以“捐款”名义实施诈骗



不法分子冒充公益组织或部门通过手机短信、虚假网站等方式,发布虚假捐赠活动信息实施诈骗。


警方提示:献爱心一定要认准正规官方捐赠渠道,切勿将捐赠资金转入个人账户,避免上当受骗!



以冒充“染病人员”实施诈骗



不法分子事先获得被害人的联系方式,随后伪装成被害人身边的亲属,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谎称自己感染了新冠病毒,现要求被害人向指定账户缴纳所谓的“住院费”、“治疗费”、“医疗费”等实施诈骗。


警方提示:接到熟人通过短信、微信等形式发送的转账请求,或询问银行卡、网银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时,须时刻保持警惕,要设法核实对方身份后再做决定。


以卖“特效药”实施诈骗



不法分子利用人们对病毒的恐惧心理,冒充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等,谎称有特效药,诱导前往钓鱼链接购买,从而获取银行卡信息实施诈骗。


警方提示:目前,还没有什么所谓的特效药可以完全治疗新型肺炎,若碰到向你发短信或电话推销药品的,一概不要相信,都是骗子。要密切关注官方发布信息,不买、不信任何特效神药,不信非专业机构信息。如果身体出现不适,要第一时间去正规医院寻求帮助。



以冒充“班主任”实施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群搜索功能混入班级家长群,随后伪装成班主任老师,以疫情防控为由,要求家长向指定账户汇缴有关费用实施诈骗。


警方提示:家长群应开启入群验证功能,核实群内人员身份,及时剔除身份存疑的问题人员。家长平时可与老师加强沟通,即便于孩子学习上的交流,也可及时确认收费等问题。


涉“疫”类诈骗,看似言之凿凿、套路满满,但万变不离其宗,控疫情防诈骗,大家在保护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钱袋子,疫情终将过去,让我们一起静待春暖花开。





- END -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本基金管理人本着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基金,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有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请在投资前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市场有风险,基金亦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公司充分重视投资者教育工作,以保障投资者利益为己任,特此提醒广大投资者正确认识投资基金所存在的风险,慎重考虑、谨慎决策,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产品。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及合法获得的相关内部外部报告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其中的信息已做最新变更,也不保证相关的分析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投资者不应将本报告为作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参考因素,亦不应认为本报告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断。报告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投资者务必注意,其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无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