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周克平5000字长文详论科创板三周年:新动能,新舞台,新机遇

2022-06-13 10:03

创板作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金融阵地,定位于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自2019年6月13日正式开板,截至2022年6月2日,科创板总共拥有424家公司,总市值已经达到5.49万亿元。


开板三周年之际,首批科创主题基金之一——华夏基金经理周克平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科创板的成长、蜕变和机遇。










图片








华夏基金经理、投委会成员

8年证券从业经验,其中3年公募基金管理经验。2014年加入华夏基金,担任TMT研究员,2017年历任投资经理助理,基金经理助理、新能源行业研究组组长等,2019年起正式担任公募基金经理。

担任研究员期间,研究行业主要覆盖TMT和新能源行业,进行了大量全球公司对比研究、产业链上下游验证研究等工作,具有全球性、前瞻性的投资视野。


悄然回首:科创板三年带来了什么?

新兴企业融资,开启研发驱动之路



截至2022年6月2日,科创板共有上市公司424家,主要集中在电子,医药生物,电力设备新能源,计算机,国防军工,基础化工等行业,有非常明显的行业分布特征。从募集资金角度,科创板目前累计实现募集资金5542.38亿元(其中IPO5286.01亿元,再融资256.38亿元),非常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尤其是新兴科创型企业的发展。

图片

数据来源:Wind,华夏基金,兴业证券,截至20220602,单位/亿元


从投资者角度,科创板给我们提供了一大批高研发强度的公司,而我们都知道,在知识经济时代,未来的收获大都来自于今天的研发投入。

图片
数据来源:Wind,华夏基金,兴业证券


由于整体体量较小,从研发的绝对金额和人数上,科创板不如创业板和主板,但是从研发费用率和研发人员占比角度可以看到,科创板的“研发驱动”含量是目前所有板块中最高的。研发人员占比上可以看的更加明显:

图片
数据来源:Wind统计,华夏基金,兴业证券


从结果上看,过去三年科创板公司的高研发投入,也较好地转化为了财务上的经营成果:

图片

数据来源:WIND,华夏基金,中金公司


回顾2009-2012年创业板与2019-2022年科创板:


从整体上看,科创板前三年的表现与创业板前三年表现相当,创业板指数前三年接近腰斩(从1239.6点跌至最低585.44点),而科创50指数顶部回撤幅度也达到了50.58%(1726点跌到853.21点)。另一方面,从企业的经营成果来看,即使受到疫情影响,科创板的收入利润增速也与当年的创业板类似,表现出了较高的成长性。

图片

数据来源:WIND,华夏基金,兴业证券

以史为鉴:回顾创业板首批28家公司

展望科创板公司可能未来



创业板首批28家公司在2009年10月底挂牌上市,十余年之后回首再看,其中多家公司已经被借壳或者并购重组改名,甚至还有一家公司目前处于*ST状态,还有家已经退市,但是却也不乏诸如爱尔眼科和亿纬锂能等如今创业板指数的权重股:

图片

数据来源:WIND,华夏基金,截至2022年6月2日,以上个股不构成投资建议


事实上, 我们可以看到创业板首批上市公司表现出了明显的“二八效应”,也就是少数公司创造了绝大多数价值,我们看到前两家公司贡献了如今28家公司总市值的60%,而前6家公司贡献了79.35%的市值占比。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爱尔眼科,亿纬锂能,华测检测等股票在上市之后完成了10倍20倍甚至30倍以上的涨幅,背后来源是持续的业绩成长,这三家公司也是唯三的在过去12年中做到了25%以上利润复合增长的少数赢家。


今天我们看到科创板公司,虽然都还很年轻,但是他们代表的产业方向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而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了一个持续成长的可能性,我们相信其中的少数投入有效的公司,会在未来脱颖而出,目前已经上市的424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如果我们按照5%(二十分之一)的赢家率(20倍以上涨幅),就有可能贡献20家公司,如果是放宽一点符合“二八定律”,按照20%的“成材率”,则在未来有可能贡献接近上百家优秀公司获得较大涨幅。


2019年我们做首批科创主题基金的路演时,很多人问我们会配置多少的科创板,我们的答案是先观察,并不着急介入,主要是因为我们认为估值太贵。


而今天,科创50指数从2021年8月初的1639点,一度跌至2022年4月的853点,接近腰斩。即便5月至今有所反弹,但仍有接近4成的科创板个股股价低于发行价,大量公司都已经经历了甚至50%以上的回撤幅度。从估值层面上看,同样已是科创板开板以来最低水平,科创50指数40倍左右的PE估值,已低于创业板指49倍左右的水平。

图片

数据来源:兴业证券


在未来空间和成长性依然足够的情况下,在估值大幅回落的今天,我们华夏科技创新基金的公开运作记录也可以看到,2019年我们的前十大重仓中几乎看不到科创板公司的身影,而截至2022年一季度,我们前十大重仓已经囊括进科创板股票,科创板整体的配置比例也达到了历史最高。


一季度前十大持仓

图片

数据来源:基金定期报告,截至2022/3/31,以上个股不构成投资建议。


他山之:崛起于70年代通胀周期之中

的纳斯达克和日经225



如今困扰市场的主要周期性宏观因素是40年以来的最大通胀周期,市场的定价主导因素由之前的结构性因素让位于周期性因素。


回顾70年代通胀期,我们可以看到虽然通胀维持了较长时间,但是周期性因素本身对市场的影响时间并没有太长,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诞生于1971年2月5日,从100点开盘,至1973年1月见顶至136.84点,然后在1973-1974年的“滞胀”周期中,一路下跌至54.87点,顶部回撤达到约60%,并在1974年Q3筑底。而此时的通胀依然较高,在整个70年代的中后期,从1974年至1980年,股票市场的定价在此后重回了结构性因素,经历了“滞胀”周期洗礼的纳斯达克指数从最低点的54.87点一路上涨至1979年底的151.14点,并在后面的80年代更加大放异彩。

1971-1980年纳斯达克指数走势

图片

数据来源:雅虎财经


类似的情况发生在日本,70年代日本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在经历了50-60第一波以重化工为代表的制造业升级之后,日本在70-80年代开启了第二波以汽车,电子,医药,材料为代表的第二波制造业升级,而日经225指数,在大通胀时代表现出了极高的韧性,并在74年之后开始了一波主升浪。日经225在1973年1月达到5359.94点,然后在73-74年的大调整中最低到过3355.13点,在1974年Q3筑底,调整幅度也达到35-40%。此后在1970年代的中后期,随着日本的制造业全面升级成功,周期性因素让位于结构性因素,日经225指数便一路上涨,在1979年底一路攀升到6500点以上。

日经225指数1970-1980年走势图

图片

数据来源:雅虎财经

面向未来:结构性因素有望替代周期性因素

重回市场定价主导因素



回顾过去2年,从宏观上,我们也面临了70年代的通胀环境,从20年7月以来整个周期性的宏观因素成为替代了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因素成为了股票市场的主导定价因素,市场的调整最早是从2020年的7月份以医药和TMT见顶为标志,然后是2021年的3月份以沪深300指数见顶,以及2021年的11月份,创业板指数见顶,主要指数都完成了30-50%的跌幅,大量公司顶部回撤幅度甚至超过50%,而这个持续时间也已经达到了1年甚至1年半以上(不同行业感官不同),我们认为这个时候宏观的周期性因素已经在股票市场定价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反应。


面向未来,从结构性因素上看,中国的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在过去3年为中国资本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提供了大量的优质供给和选择,这一点无疑与当年的纳斯达克的诞生有异曲同工之处。另一方面,今天在完成城镇化快速渗透和重化工的第一轮工业化之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电子半导体、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云计算软件、化工新材料等行业积累了大量的产业集群,并且在资本市场的助力下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也与当年日经225指数的产业背景非常类似。


站在这个历史关口,我们以长远一点的眼光来看待,之前影响市场的地产下行,疫情反复,全球通胀等周期性因素,都已经演绎到了一个比较极端的位置,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结构性力量依然生机勃勃,科创板本身便是最好的代表。


从我们历史的经验来看,不论是产业周期也好,估值水平也好,还是宏观经济的运行周期,都已经到了一个成长股的多重因素底部的区域。而这种区域会持续多久,我们其实并不知道,可能在一个到两个季度之间,但是我们比较确信这里是底部区了。


所以这个位置我们也已经开始全面定投我们自己的基金,包括华夏科技创新在内的科创主题基金,我们认为在接下来的时间中,结构性因素将替代周期性因素重新成为股票市场主导定价因素。

滑动查看更多↓

基金经理在管产品历史业绩:

华夏复兴混合成立于2007-09-10,周克平任职于2019-01-24,2019-03-21前与赵航共同管理。近5年完整会计年度业绩(业绩比较基准):2021年13.84%(-3.12%),2020年63.81%(22.61%),2019年70.85%(29.43%),2018年-27.11%(-19.66%),2017年-6.78%(17.32%)。立以来截至2022年一季度收益(业绩比较基准)为201.3%(1.08%),业绩基准:沪深300指数收益率*80%+上证国债指数收益率*20%。

华夏科技创新混合基金A成立于2019-05-06,周克平任职于2019-06-10,与张帆共同管理,张帆2021-4-27离任。成立以来完整会计年度业绩(业绩比较基准):2021年7.53%(3.87%)2020年80.96%(46.55%),立以来截至2022年一季度收益(业绩比较基准)为93.35%(45.57%),业绩基准: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成份指数收益率*70%+上证国债指数收益率*30%。

华夏核心科技6个月定开A成立并任职于2020-9-18,2021年10.77%(-3.49%立以来截至2022年一季度收益(业绩比较基准)为-6.18%(-12.02%),业绩基准:中证科技龙头指数收益率*65%+上证国债指数收益率*20%+中证港股通综合指数收益率*15%。

华夏创新未来18个月成立并任职于2020-10-13,2021年4.04%(-1.18%),成立以来截至2022年一季度收益(业绩比较基准)为-13.56%(-7.57%),业绩基准:中证800指数收益率*70%+上证国债指数收益率*20%+经汇率调整的恒生指数收益率*10%。

华夏先锋科技一年定开A成立并任职于2021-3-15,立以来截至2022年一季度收益(业绩比较基准)为-16.37%(-3.95%),业绩基准:中证500指数收益率*60%+中证港股通综合指数收益率*20%+上证国债指数收益率*20%。

华夏创新视野一年持有A成立未满6个月,暂不展示业绩。以上数据源于基金定期报告,截至2022/3/31,经托管行复核,基金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投资需谨慎。

风险提示:1.本基金为混合基金,其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低于股票基金,高于普通债券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属于中风险(R3)品种,具体风险评级结果以基金管理人和销售机构提供的评级结果为准。2.本基金资产投资于科创板,会面临科创板机制下因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包括但不限于流动性风险、退市风险、投资集中风险、投资战略配售股票风险等。本基金可根据投资策略需要或市场环境的变化,选择将部分基金资产投资于科创板或选择不将基金资产投资于科创板,基金资产并非必然投资于科创板。3.本基金可投资于港股,会面临港股通机制下因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包括港股市场股价波动较大的风险(港股市场实行T+0回转交易,且对个股不设涨跌幅限制,港股股价可能表现出比A股更为剧烈的股价波动)、汇率风险(汇率波动可能对基金的投资收益造成损失)、港股通机制下交易日不连贯可能带来的风险(在内地开市香港休市的情形下,港股通不能正常交易,港股不能及时卖出,可能带来一定的流动性风险)等。4.本基金可根据投资策略需要或不同配置地市场环境的变化,选择将部分基金资产投资于港股或选择不将基金资产投资于港股,基金资产并非必然投资港股。5.投资者在投资本基金之前,请仔细阅读本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充分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6.基金管理人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本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7.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基金份额上市交易价格波动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责。8.中国证监会对本基金的注册,并不表明其对本基金的投资价值、市场前景和收益作出实质性判断或保证,也不表明投资于本基金没有风险。9.本产品由华夏基金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10.定投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定期定额投资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11.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