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系列追踪之五:走进“一体化”时代

李沐阳 2022-06-13 00:00

2020年,几乎所有一线光伏企业都开始大规模的“查漏补缺”。原来做硅片起家的,开始往下游的电池、组件方向布局;原来做组件的则开始往上游的电池、硅片方向布局。原来的专业化分工的行业,为何开始全产业链布局?造成这种一体化的趋势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期文章我们来聊聊光伏产业中最具有战略地位的环节——“组件”

组件是什么?

看过整个光伏系列的朋友应该能发现,最近四期文章的顺序就是按照光伏的产业链从上到下来介绍的,那组件环节就是光伏制造业产业链中的最下游。

1655288084903.png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就说到电池片环节已经能够做到光电转化效应(说白了就是已经能发电了),那为什么要多出一个组件环节?从技术上讲,原因有两个:

第一、电池片太脆弱了。我之前自己在网上买过一个DIY的光伏组件,给我邮寄了两次电池片都是坏的。为什么?其实卖家包装已经很好了,但是电池片实在太脆了薄的跟纸一样,撑不住运输上的磕磕碰碰。所以,你必须要给脆弱的电池片一个保护,不然根本扛不住戈壁滩上的风吹雨打。

1655288111862.png

第二、单个电池片电压太低发电量太少。一个电池片就巴掌大,发的电太有限了,还不方便安装和传输。所以我们需要很多的电池片串并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型发电装置。

令人尴尬的位置——为啥要做一体化?

从前的组件很憋屈,原因有三个:

1.      作为光伏制造业最后一环,它没什么技术壁垒,组件厂商的投资强度要远远小于其他几个制造业环节,小作坊都能干。

2.      除了没有壁垒,它面对下游买方爸爸又没什么议价能力。在户用式光伏和海外市场没有打开之前,装机完全看国内央企爸爸们的脸色。结果就惨不忍睹,很多组件厂在竞价招标的时候争相压价,基本上都是赔钱赚吆喝。

3.      组件企业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招标前置,安装后置”。什么意思呢?就是下游央企一般在年中的时候招标,然后在年底的时候集中装机并网。这就导致一到年底,做组件所需要的胶膜、玻璃、铝边框等价格疯涨,这使得组件成本越抬越高。本来就不赚钱的东西,这家伙亏的更多了,只能咬碎了牙往肚子里吞。

因此,有能力的组件厂商想出来一个办法——“一体化”。一体化的意思就是我整个产业链啥都做,这样不管上下游怎么涨价,我都有企业,都能赚钱。我吃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利润,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平滑产业链内部的周期。举个例子,硅片大赚组件小赔我是赚的;组件大赚硅片小赔我还是赚的。

1655288126551.png

翻身“组件”把歌唱

现在的组件终于扬眉吐气了。为啥呢?

主要就是因为现在的光伏组件的下游已经不再完全依赖国内的央企地面电站了,还有海外市场和广大的普通家庭和中小工商业企业。原来只是To B,现在To C的属性更强了。特别是去年分布式光伏装机突破了29GW,超过了原来的主力集中式光伏,在去年上游成本暴涨的情况下还能扛着中国光伏的需求向前走。

下游的情况改善了,组件盈利也翻身了。现在看A股光伏企业的市值,千亿以上的组件企业达到4只了,甚至当今光伏龙头更愿意称自己是一个组件企业而不是硅片企业。市场为什么会去买组件的逻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组件企业的盈利弹性够大。怎么解释呢?比如一家组件企业一年出口20GW的组件,假如我们单瓦盈利多一分钱,注意是仅仅是一分钱,盈利就能多出2个亿。所以,因为组件量大,只要利稍微变化一点弹性就是巨大的。

选择还是努力?

组件的现在看品牌。企业的渠道、销售、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等,会直接体现在组件的出货量上。

组件的未来看的是什么呢?笔者觉得看的还是几家一体化龙头组件公司的技术应用路线(TOPcon、HJT还是HPBC),这是比拼的不是努力,而是选择。

啊,我的朋友!人生与投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念天地,多少人南辕北辙、缘木求鱼。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静静地思考,并且谨慎的行使这来之不易的选择的权利。

风险提示:本材料为观点分享,并非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亦不构成任何法律文件,本材料所载观点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基金投资需注意投资风险,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和基金招慕说明书,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