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有泰度 | 95后成投基新势力,说说我的理财观

姜诚 2022-07-08 16:27
图片
图片
图片

核心观点

近期,蚂蚁财富发布了一份关于95后的理财报告,一些数据挺有意思。


比如,95后首次购买基金的年龄更小,平均22岁买入第一只基金,在我眼中已经足够新潮的90后也平均要到27岁才有投基初体验。换言之,在理财这件事儿上,95后已经抹平了五年时间差。


是否因为95后更有钱?不太可能,职业生涯阶梯让刚工作的年轻人大概率比较“穷”。这种更早期更积极的介入,原因更可能是理财市场渗透率的提升,深层的原因是理财观念的普及,背后的推力或许是理财产品可达性的增强,互联网销售平台居功至伟。


但一件事儿干起来更方便,不等于结果就更好。据说在蚂蚁上的95后平均思考220秒就会做出买入一只基金的决定,虽然不知道这个220秒的计算依据,但想来也谈不上深思熟虑,据说比90后还快了24秒……


关于如何选基,我也没有发言权,理由有二:一是我在三十几岁才买了第一只基金(只计算权益类,余额宝不算),也是个经验不足的投基新人;二是我只买自己的基金,属于自我感觉良好的不客观不理智盲目自信型。


我曾经反省,为何自己这么晚才开始买基金。不是理财意识淡薄,作为从业者,理财意识不太会淡薄,原因只能是“没钱”。为何会没钱?因为相比于赚的钱,花得多,余钱少,娶妻生子买房买车一样都没落下。


所以,从我自己的案例中,可以总结出一条教训和一点经验。教训是:要想早致富,就得多吃苦——年轻时谁都穷,少花点儿才能从牙缝里省出买基钱。经验是:如果能容忍晚一点致富,那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于自己——因为人的提升和财富的积累一样,都是非线性的,能力到了,起步晚,也不愁赚不到钱。


总之,对年轻人我也没太多拿得出手的建议(我也还是年轻人),只有一句话:理财意识要有,但也不用太急,因为年轻的时候,最有保持耐心的资本。


图片

作者简介


姜诚,现任中泰资管基金业务部总经理兼投资总监,中泰资管基金经理。


清华大学金融学学士,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硕士。曾任安信基金研究部总经理、基金投资部总经理。15年投研经历(其中11年投资管理经验),投资风格稳健,坚持价值投资理念。以长期复利的视角审视上市公司,淡化短期择时;以多情景假设构造安全边际,不盲目依赖乐观预测,持股周期较长。



图片

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有风险,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者投资基金时应认真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请投资者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