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份国内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制造业PMI(50.2)反映经济动能温和修复。全月债市受上海全面解封,疫情防控政策降级,地产和汽车销售等高频数据边际改善以及经济复苏预期升温影响,呈现偏弱走势。
后市展望方面,2022年三季度债市或延续震荡偏弱走势,主要原因来看:- 一是疫情后各类政策刺激下宽信用和稳增长预期继续升温;
- 二是前期的银行间资金供需失衡问题或出现修复,资金面预计边际收紧。
但目前基本面修复节奏尚弱,部分高频数据增长持续性仍待进一步观察,因而利率上行空间可能相对有限。7月份影响债市的预期差可能会出现在财政端,需重点关注财政增量政策落地情况以及月末政治局会议的相关定调。
2022年6月公布的社融和经济数据表现一般,但债市受到地产和汽车高频数据走强,以及稳增长政策频出等因素影响下,呈现偏弱走势。由于资金供需仍处于相对失衡状态,全月DR007均值为1.87%,中枢较此前小幅上行,主要由于季度末银行资金收紧的影响,整体资金面仍呈现平稳偏松状态。债市长端利率整体上行,10年期国债和国开债收益率均上行8bp至月末的2.82%和3.05%。
2022年6月从各类资产全价表现来看,短端信用债表现好于利率债和中长端信用债,10年期国债全价收跌0.40%,信用方面,6个月AAA城投和中票全价涨幅均为0.17%。
宏观方面,从高频和已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目前地产和消费等景气度略有修复,5月份社融同比增速上行但结构偏弱,6月份制造业PMI回升至荣枯线以上,但经济增长动能略弱于市场预期。
首先,经济各项数据从2022年5月当月同比来看,整体较4月份低位回升,其中地产和消费略有改善,基建和制造业走强。对比2019年同期增速来看,基建、出口和制造业表现好于疫情前。此外,疫情对就业市场冲击仍在持续,5月份31城调查失业率升至6.9%,而青年失业率仍高位上行。
其次,最新(5月份)社融总量高于市场预期,同比增速较4月份低点明显回升,主要受票据、企业短贷和政府债拉动。但结构偏弱,企业中长贷和居民贷款表现持续低迷。M1-M2增速差持续下行,反映经济活跃度较弱。
第三,2022年6月全国制造业PMI恢复至50.2,主要受国内疫情基本受控下供需双双恢复影响。结构上来看生产端修复斜率好于需求端,非制造业中服务业和建筑业改善程度较好,或指向7月份消费和基建动能走强。但小企业景气度和从业人员指数仍处于收缩区间,反映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流动性方面,2022年6月份央行公开市场投放4000亿元,同时受信贷融资需求不足导致流动性滞留银行体系内,央行上缴利润以及二季度财政留抵退税因素的影响,6月DR007(银行间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均价(1.87%)仍明显低于政策利率,资金面维持宽松状态。
2022年6月份政策提法上呈现财政货币齐发力支持稳增长。
- 财政政策方面,财政部长刘昆6月21日表示:从全年来看,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完成预算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下一步,将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谋划增量政策工具,靠前安排、加快节奏、适时加力,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有效管控重点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 货币政策方面,央行行长易纲6月27日表示:中国的通胀前景较为稳定,CPI同比增长2.1%,PPI同比增长6.4%。保持物价稳定和就业最大化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今年以来,受疫情和外部冲击等影响,中国经济面临一定下行压力。货币政策将继续从总量上发力以支持经济复苏。
短期内看基本面,由于地产景气度仍略显低迷,出口亦有下行压力,经济或呈现“弱复苏”走势。分板块来看,目前专项债已基本发行完毕,当前基建资金来源较为充裕,稳增长导向下短期内基建增速或逐步抬升;地产端在近期政策拉动下,销售数据明显改善,但房企拿地意愿仍弱,当前地产景气度依然偏弱。2022年6月份汽车消费增速显著,在国内疫情对消费场景限制逐步解除影响下,消费市场预计逐步走强,但增长动能仍需观察居民疫情后消费意愿变化。政策端2022年三季度来看,今年7月份高校毕业生人数创新高,在经济稳增长、失业率上升、财政增量政策潜在落地等背景下,货币政策仍具有宽松的必要性。从近期票据利率的表现来看,市场融资需求仍处于逐步修复阶段,预计跨季后资金面仍保持平稳偏松状态,但央行上缴利润和留抵退税政策逐步退出的影响下,资金价格中枢或有所上行。对于债市,今年三季度随着经济增速逐步修复,市场对宽信用和稳增长的预期升温,资金价格中枢的潜在上行,加之部分高频数据的明显好转,债市或延续震荡偏弱的走势。目前财政增量政策是否落地可能会形成预期差,短期内仍需关注三季度各类经济数据,以及7月末政治局会议的相关定调情况。风险提示 :在任何情况下,兴银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不就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做出任何形式的担保,也不保证有关观点或分析不发生变化或更新,不代表我公司或者其他关联机构的投资建议。本文中内容和意见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市场走势、个股和基金进行投资决策的参考,使用前务必请核实,风险自负。本文版权归我公司所有,未获得我公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对本文进行任何形式的发布、复制。本文不代表我公司产品观点,不构成对我公司旗下产品实际投资行为的约束。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