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投资者:交个朋友
外向型的人更喜欢通过频繁的外界接触来获取行动能量,所以在基金投资中他们也更倾向于表现出来如下特征:
1、多元化信息来源
外向型的投资者更擅长获取外界信息来辅助自己的投资,比如说:参加线下交流会、投资策略会、听基金经理路演、直播,在微信群、平台粉丝群里面跟基民们交流沟通,积极跟身边的投资老手请教、跟身边的朋友交流投资心得。
这些也许会让外向型选手获得更多元化和丰富的信息来源,更多的投资意见和信息。
2、投资变社交:
对于外向型的投资者来说,基金投资可能不仅仅是他们的一种理财工具,甚至还可能是他们的一种社交工具。
从市场走势、行业发展、上市公司的商业模式,到自己的养“基”心得、净值涨跌、甚至基金经理的发量,都是外向型投资者的丰富谈资。
赚了要晒收益、亏了还要晒亏损,不仅分享投资结果,还分享心路历程。大家在各种平台、各类基金社群中一起嬉笑怒骂,甚至还有人在基金评论区发起“相亲”。
所以对于外向型投资者来说,基金投资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更容易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3、释放焦虑:
外向型的投资者往往相对来说更容易释放投资中产生的焦虑。当出现问题和压力的时候,他们喜欢向外界寻找解决方案。
正如江湖流传的那句名言所说的一样:
“没有什么问题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所以,即使市场出现大起大落,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投资者在把抑郁的情绪变成段子,如果说在投资中偶尔磕碰出伤疤,那外向型投资者可能更倾向于把伤疤上的创口贴撕下,当成投资经历的勋章,向大家展示。
市场总是难免会产生波动起伏,在基金投资过程中,这种良好的心态也许会利于承受市场波动产生的压力考验。
内向投资者:向内思考
那么,内向型投资者又如何呢?
1、内向人群,更喜欢通过内心的想法,思考和感情获取能量,投资中更偏向于依赖自身的思考来做决策。
他们往往更重视内在的投资逻辑;更喜欢深度的思考,不仅要琢磨基金的涨跌,还会想要去弄明白为什么涨、为什么跌,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投资体系。
这样的投资者擅长自省、反思、总结规律,在与市场的一次次博弈中不断获得成长。
2、内向者往往更加专注,享受事物内部的复杂细节,表现在基金投资上,会更喜欢专注于琢磨几类基金,甚至长期跟踪一两只产品。这样的专注会使得他们慢慢形成自己比较有特色的“能力圈”,他们更倾向于在自己有限的能力圈里面进行投资,而专注的力量,也会使得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圈不断深挖。
很多成功的投资者都拥有这样的特质,比如巴菲特就反复强调,“一定要在你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投资。每一位投资者都会犯错误,但是通过把自己限制在相对较少,易于理解的行业中,一个聪明伶俐,见多识广和认真刻苦的人就可以以相当的精度判断投资风险。”
3、内向的人具有不随波逐流的勇气、做事能沉下心的潜力,以及延迟满足的忍耐力,所以往往也具备一定打破常规的创造力。
在基金投资上,具有这类能力的人比较容易接受“逆向投资”的理念,做到“他人贪婪时我恐惧,他人恐惧时我贪婪”;同时,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愿意延迟部分当下的快乐,来获得未来的满足。
情绪偏差
当然,在具备这些优势的同时,内向型的投资者,在面对投资过程中产生的焦虑和压力的时候,因为更偏向于自我消化、自我反省,所以也比较容易产生“情绪偏差”,这是比较需要注意的地方:
1、后悔厌恶偏差
大量的实验心理学文献表明,后悔情绪确实对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过程产生影响。人们感到后悔时,会质疑自己过去的决定和信仰。
对于内向型的投资者来说,如果自我消化后悔情绪效果不佳的话,就容易产生后悔厌恶,从而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后悔,导致自己的投资决策出现偏差。
反应到具体的投资上比如“卖盈持亏”——为了避免亏损的后悔,而把赚钱基金卖掉了,反而持有亏损基金;再如投资决策一次出现错误后,容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等。
2、控制错觉偏差
错觉偏差是指在完全或部分不可控的情境下,个体由于不合理地高估对环境或事件结果的控制力而产生的一种判断偏差。
内向型的投资者不见得会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但是他们往往更容易过高的估计自己错误——也就是“过度自省”。
外向型投资者可以把投资的失败归咎于外界信息,但内向型投资者往往更容易认为是自己的决策失误导致了投资失败,所以他们可能会为了避免失误或者过度追求最优结果而出现决策偏差。比如一看到某些所谓利空新闻就害怕想“跳车”,以及过度重视短期波动带来的回撤。
【结语】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投资于本公司的基金时,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托管协议》、《招募说明书》、《风险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文件及相关公告,如实填写或更新个人信息并核对自身的风险受能力,选择与自己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产品。投资者需要了解基金投资存在可能导致本金亏损的情形。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代表本基金业绩表现。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担。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
2022-08-12 22: 42
2022-08-12 22: 23
2022-08-12 20: 52
2022-08-12 20: 51
2022-08-12 20: 51
2022-08-12 19: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