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金潮”的启示:世界千变万化,黄金实实在在

避险工具 2022-08-16 22:58
敏锐的客官或许知道,今年来的黄金需求有点强劲,国内国外都有掀起“购金潮”:


8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月金银珠宝类零售额247亿元,同比增长22.1%,是所有社会消费品零售商品类型中上涨幅度最大的;1月至7月,金银珠宝类零售额1726亿元,同比增长1.5%。


来源:《中国黄金网》


上半年,全球黄金需求总量为2189吨,同比增长12%,其中最重要的增量来自ETF投资需求,对通胀的担忧以及避险需求的提升大幅带动黄金投资需求,虽在二季度随着金价的回落有所流出,但上半年净流入量仍达234吨。


数据来源:世界黄金协会


在资产中配置一点黄金,能够抵御外围不确定风险,外面世界千变万化,起码握在手中的金子是实实在在的。那作为避险资产,黄金是否随时可以入手?今天富二就和客官唠唠。



大事不断,金价震荡


老话说“盛世古董,乱世黄金”,今年以来国际大事不断,国际黄金价格可以说是坐上了“过山车”。年初至今,国际金价最高价出现在俄乌冲突引发的地缘政治紧张时期,而后国际金价从2050美元/盎司至跌破1700美元/盎司关口,这正是美联储加息和加息预期施压的结果。7月中旬以来美元指数大幅回落,黄金价格明显反弹,也体现了避险需求的持续上涨。

数据来源:Wind,时间区间:2022.1.3-2022.8.16


“乱世买黄金”是对当下黄金价格走势的刻画,而历史上的几次黄金牛市又分别由哪些原因推动呢?


黄金,缘何而涨?


在现代金融体系下,黄金失去货币属性后,其突出的配置价值就在于避险。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出现危机、动乱、灾难、战争的概率越高,作为典型的避险资产,黄金就越受追捧。


回顾历史上几次“暴涨”阶段,都是在美国遭受“重创”的时候:


第一轮,1972-1980年,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放弃金本位,黄金与美元脱钩,叠加地缘冲突、石油危机、美元贬值、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共同驱动了金价上涨。


第二轮,2002-2012年,通胀上升推动金价上行,另外,伊拉克战争、伊核冲突等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在2008年次贷危机后,全球央行释放流动性,美元走弱,黄金价格上涨。


第三轮,2019年至今,2019年8月美联储宣布降息,驱动金价上涨;2020年新冠疫情后,全球央行释放流动性,实际利率下行,美元指数回落,导致金价上涨。



每轮黄金价格上涨,基本上都与地缘政治冲突、经济增速放缓、利率下行、美元走弱等因素有关。但若风险因素缓和,黄金的定价还是“回归”其内生逻辑:即取决于美债收益率与通胀的走势。


黄金的内生逻辑如何了?


从黄金的金融属性出发,其定价逻辑可简化理解为名义利率与通胀的相对运行节奏变化。


在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下,黄金不生息,而美国国债有息,美债收益率下跌会提升黄金吸引力。从历史数据来看,黄金价格也通常呈现出与美元实际利率(以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负相关关系。


而当前的美债实际利率走势,或有从高位回落的趋势,金价作为保值资产,也是值得关注的~


数据来源:Wind,时间区间:2021.8.16-2022.8.15


同时黄金是抗通胀的,而美元会随通胀贬值,高通胀预期会提升黄金吸引力。今年以来的美国CPI也是持续高位运行,而众所周知近期国内猪价上涨形式严峻,如果客官们担心国内下半年通胀压力的话,黄金也是一个值得优先考虑的品种~


配置黄金的正确姿势是?


当下,其实美联储进一步加息、美元走强的预期仍在,金价短期走势还是不那么明朗。但考虑到外围诸多不确定因素,从中短期对冲风险和对抗通胀的角度,黄金在未来依然值得拥抱,当前确实可适当配置部分黄金资产,提升手上投资组合的防御属性。


但是富二再唠叨一句,客官们投资黄金,还是得清晰目的:将黄金作为避险和配置工具,而不是期待黄金大涨,毕竟黄金不产生任何价值,假如一不小心在黄金上涨的时候被套牢,解套的过程也是相对漫长的。


感兴趣的客官们,可利用时效性较强的黄金交易工具来参与行情。其中黄金ETF与金价高度正相关,也是参与黄金行情的方便利器。富国上海金ETF(场内简称“金ETF”,交易代码518680),可以1手1克黄金,交易便利,股票账户可以直接买卖,门槛低,此外还支持T+0交易,可实现T日买入、T日卖出的T+0交易策略,方便快捷,客官不妨多加关注。



投资有风险,基金投资需谨慎。

在投资前请投资者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基金净值可能低于初始面值,有可能出现亏损.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一定盈利, 也不保证最低收益.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