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的底部震荡周期已经开启,接下来市场需要确定主线,以便资金形成合力,,彻底突破底部区间,迎接我们盼望的主升浪行情。
从上周各板块的表现来看,引爆市场的主线有两个,一个是医疗器械,一个是信创。今天分析下这两个板块谁更具有持续性,谁会替代新能源成为下一条主线。
1、医疗器械VS信创
最近医疗器械和信创板块表现得非常强势,从上周就开始领涨大盘,今天亦不例外,医疗器械已经接近前期8月的阶段高点,信创更是突破了前期高点。
这波上涨来得挺突然,从核心驱动因素看,医疗器械板块上涨的分支在医疗新基建,驱动因素是3个月之前的一个利好——《“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中提出了医疗新基建的计划。
既然要建设新的病房、医院和医学研究中心,加强公共医疗体系和医疗资源,那么医疗器械就是最基本的需求。说白了就是政府出钱购买医疗设备。
不过有一点比较耐人寻味,这个消息出来一个多礼拜了,医疗器械才后知后觉地开始反应。虽然消息是好消息,也的确带来了增量市场,规模最保守估计将达到300亿。300亿或许对大型基建来说只是毛毛雨,但对医疗而言可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要知道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2021年全年营收也就252亿。不过这个延迟的反应让市场把这件事拎出来老调重弹,多少有点强行找理由的感觉。
后面医药板块又陆续出了几个小利好,诸如创新药新适应症纳入简易续约,降价幅度将小于预期,还有脊柱带量采购降价幅度好于预期,口腔带量在服务费上浮动也优于预期等等。这些又帮助创新药板块估值修复,各项叠加之下,最终形成了医药板块整体的上涨。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说,医药板块的驱动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超跌加相对低估值;二是国家对医疗器械方面采集松绑;三是基金业绩排名压力下的抱团。如果从这三个角度来看,医药板块是有一定持续性和强度的,这也是为什么利好消化了有一阵子,医药依旧强势的原因。
至于信创,核心驱动因素是今年体制内各省招标工作基本上完成,体制系统全部使用信创消息的驱动。从信创的核心驱动因素来看,信创属于题材性反弹行情。我一直以来的主张是股价取决于基本面,一切到最后依然要回归业绩。在我眼中,信创还没有明确的催化,我不确定当前的题材驱动能否带动板块业绩成长,换句话说,后续如果没有明确的业绩逻辑,股价从什么地方涨起来,最后还会跌回那个位置去,过山车没有意义。
从产业角度看信创的逻辑,信创就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这里特指具有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应用产业,产业链包括服务器、CPU芯片、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应用软件、安全产品等主要环节。越是上游环节,越是被大厂或国家队占据,办公软件、应用软件、安全产品民企相对更多些,最近火起来一方面是我上述说的体制内各省招标完成,另一方面就是这次重要会议也在强调的信息安全问题。其实这些都是老生常谈,持续性上基本没有过。
所以在我看来,医药的持续性和确定性要胜过信创,但不是说医药就一定会成为主线。
2,医药VS新能源
医药消息面上的利好我上面已经说过了,对于新能源的消息面,主要集中于光伏上。一方面上游硅料产出放量,硅片和电池片的价格仍然维持高位,电池片需求旺盛;下游组件排产环比上升,辅材出货上调,对价格形成支撑,设备方面TOPcon电池产能持续扩张。另一方面,10月14日美国政府公布了实施总统公告的最终规定,暂时免除对使用中国制造的零部件在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或越南组装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征收的所有反倾销或反补贴税。同时美国商务部指出,所有受益于这一规则的商品必须在使用截止日后180天内在美国使用,以解决囤货问题。
美国暂时放弃了对我国光伏的制裁,说明在新能源这块想要和中国脱钩是不现实的。光伏受此利好影响,上周五大涨。这不仅是消息面上的刺激,更是基本面的又一次改善,新能源特别是光伏的景气度依然存在。
从公募基金的仓位来看,配置新能源的仓位比例正处于历史高位,然而配置医药的仓位比例却在历史低位。从抱团的角度看,可以认为资金在高低切换,把涨起来的新能源板块减掉一部分仓位,买入进入低估区间的医药板块。
从盘面上看,医药板块已经调整了一年多,套牢盘很多,并且像葛兰这些知名医药基金的基金经理,旗下管理的药基规模甚至被越跌越买到了千亿级别,真是不敢想象。看一下机构占比就知道,这千亿级别里绝大部分都是散户的仓位。
散户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涨杀跌,套牢之后保本出,这无疑对医药的上涨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而新能源板块中散户仓位较少,大部分都是机构,从这点来看,医药想真正走牛还需要时间。
从估值的角度来看,医药整体的的估值已经处于历史低位,属于严重低估的范围了。
新能源估值要分赛道,光伏板块处在低估临界点,新能源汽车却依然高估。
新能源整体来看,估值也是相当低。这是来自本身业绩的高速增长,快速消化了高企的估值。
其实医药和新能源低估的原因是类似的,共同的原因就是业绩的高速增长。新能源在2022年进入业绩兑现阶段,估值大幅下滑,但部分企业的业绩增速达到了200%或300%,明显被低估。
同样,部分医疗器械受益于新冠检测,业绩暴增,但之前因为受集采影响估值有所降低,比如CXO和创新药,后面受益于新冠研发,例如疫苗、新冠药等,业绩增长,就会带来估值修复。
当然,医药医疗相比新能源肯定是属于超跌的品种。对于新能源和医疗,它们需要面对的都是在创新药,以及新能源车、光伏在内卷之后,多少企业能够存活下来。而这些企业在经过了业绩黄金增长期之后,基于目前的高基数,又有多少能保持像以前一样的高速增长?还能不能和那时候的估值并驾齐驱?
如此看来,新能源和医药似乎不分伯仲,但我认为医药特别是医疗的逻辑兑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比如我们现在常常挂在嘴边的创新药研发、人口老龄化等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医疗更多是做一个三年左右的长线,目标是三倍收益,甚至更长时间。
而新能源正处在业绩快速兑现的阶段,并且还有俄乌冲突、欧洲能源危机、碳中和等多重催化剂,短期或中期的的涨幅会更加突出。所以今年最后这两个月,我仍然站光伏、储能这样的新能源赛道。
2022-10-17 20: 49
2022-10-17 20: 49
2022-10-17 20: 48
2022-10-17 20: 48
2022-10-17 20: 46
2022-10-17 20: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