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表现不如意的“固收+”,还能买吗?

基长 2022-10-17 20:48



01

说起“固收+”,相信大伙儿都不陌生了。
今年以来的讨论热度也是居高不下,主要是因为不少“固收+”基金今年以来的表现没有达到基民们的预期。
以最为典型的三种“固收+”类型基金——偏债混合型基金、一级债基和二级债基为例,今年以来,这三种类型基金对应的指数业绩表现分别为-2.76%、-3.26%0.43%。
虽然这个表现相对于沪深300指数-22.22%的表现来说,跌幅已经算是很小了,不过还是引发了很多基民的吐槽:
“说好的‘固收+’呢?怎么变成‘固收-’了?再也不爱了!”
数据来源:wind,日期范围为2022-01-01至2022-10-14。偏债混合指万得偏债混合型基金指数,一级债基指万得混合债券型一级基金指数,二级债基指万得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指数。上述数据仅为指数表现结果,最终的投资收益结果和所投资的基金有关,可能和指数表现结果存在较大的出入。指数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基长很能理解大家的心情。
很多小伙伴买“固收+”类基金都是冲着稳健理财来的,看到自己的基金出现了超出预期的亏损,心理一下子很难接受。
大家也纷纷犯起了嘀咕:
“固收+”基金还能继续买/持有吗?



02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基长认为不能把目光集中在“固收+”基金今年以来的业绩表现,我们要把观察的时间拉长再拉长

正如我们一直说的,在挑选基金的时候,不能只看基金的短期业绩,还要看长期业绩。
了解完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基金的表现之后,才有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抛开2022年不说,2012年以来,偏债混合型基金指数和一级债基指数过去10个完整年度均取得正收益,二级债基指数也有8个完整年度取得正收益
还有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按理说,“固收+”基金主要采取股债搭配策略,年度收益在股票指数和债券指数两者之间才对。
但从过往10年的数据来看,“固收+”基金在以下3个年份里的实际运作中表现得更好。



2013年:在沪深300指数和中证全债年度表现均为负的情况下,相当于股债双杀了,而这三类“固收+”基金均保持了正收益,实属难得。
2015年:虽然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单年度都是正涨幅,不过三类“固收+”基金的年度收益都超过了沪深300和中证全债指数。
2021年:沪深300指数年度表现为-5.20%、中证全债年度收益为5.65%,而一级债基和二级债基分别取得了7.47%和7.82%的年度收益,表现均远远好于股票市场和中证全债指数。偏债混合型基金也有5.61%的收益,表现同样不俗

数据来源:wind,日期范围为2012-01-01至2022-10-14。偏债混合指万得偏债混合型基金指数,一级债基指万得混合债券型一级基金指数,二级债基指万得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指数。上述数据仅为指数表现结果,最终的投资收益结果和所投资的基金有关,可能和指数表现结果存在较大的出入。指数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03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异常情况”呢?
在很多人来看,“固收+”基金没什么神奇之处,说白了就是“以债券打底,再配点股票等风险资产”嘛。
其实不然。
这背后的学问深着呢。

且不谈要在一大堆的债券和股票中挑选出优质的那一小部分,而且还涉及到什么时候买入、什么时候卖出等难题
最重要的是,如何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固定收益类资产(以债券为代表)风险类资产(以股票为代表的配置比例
什么时候多配点股票,跟上市场行情;
什么时候又要卖股票、买债券,切换成防守模式,这都是非常考验基金经理的投资功底的。
这些投资功底也就反映在“固收+”基金的业绩表现上。



今年以来“固收+”基金的表现可能让不少人有点失望。
不过,换个角度想,“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我们追求的是比纯债基金更高一点的收益,那么承受市场的波动自然是难免的。

再者,拉长时间看,2012年以来“固收+”基金在过去10个完整年度中的表现并不差

偏债混合型基金和一级债基过去10个完整年度均取得正收益,二级债基也有8个完整年度取得正收益

有3个年度“固收+”基金还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013和2015年,“固收+”基金年度收益均好于沪深300指数和中证全债指数

2021年,除了偏债混合型基金的业绩(+5.61%)略差于当年的中证全债指数(+5.65%),一级债基(+7.47%)和二级债基(+7.82%)的业绩同样是在沪深300指数(-5.20%)和中证全债指数(+5.65%)之上的。
回到文章一开始的问题:
“固收+”还能继续买/持有吗? 
如果光看今年以来的表现,可能很多人比较犹豫;
不过当我们把时间拉长到过去10年,我们是不是可以给“固收+”多一点信心呢?


免责声明:本文资料中的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不构成推荐、要约、要约邀请,也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客观冷静,量力而为。基金、理财产品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不等于基金、理财产品实际收益,投资须谨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