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恐慌

小睿 2022-11-11 21:14
1972年,一本著名的经济学著作《增长的极限》面世,书中包含了这样的预测:如果世界经济继续以指数增长率增长的话,各种不同的资源到底在何时被消耗殆尽。
这本书基于麻省理工学院一个计算机模型发现,鉴于已知的储量,黄金将在1983年被耗尽、银和汞于1987年、铅和铜于1995年,以及铝在2005年都将被耗尽。而在模型的乐观预测中,黄金将在2003年被耗尽、2016年耗尽白银、2024年耗尽石油。当时的人们可能是第一次感到焦虑,如果未来世界上的商品都接二连三被用完了,那么一代代的人该怎么办?
那个年代,世界上还有一个最大的恐慌时是即将到来的冰期,许多科学家和媒体都在说这件事情,随即是预测全球变冷将如何减少农业产出。1975年4月28日的《新闻周刊》刊登的长篇文章中写到:
“有一种迹象表明,地球的气候模式已经开始发生戏剧性的变化,……粮食产量的下降可能很快就会出现,也许距离现在只有10年的时间。”
但如果继续“考古”,又会发现,早在1895年2月24日《纽约时报》一篇文章的开头就写到:
“另一个冰期的前景——地质学家认为世界可能再次被冻结”。
……
在《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一书作者拉斯·特维德看来,恐慌是一种由现有或潜在问题的最初担忧演变成的媒体狂热事件,它与实际问题并不相符。此外,很多“恐慌”引发了公众与实际问题不相符的过度反应。这种恐慌弊大于利。
假若看看前文提到的有关气候变冷或冰期引发的粮食短缺的恐慌,其实也并没有发生(当然不能否定人类为了避免发生所做的诸多努力),我们并没有遇到气候变冷,反倒是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下更被关注的议题。
特维德在书中将对恐慌的论述延伸到了经济领域。他认为,金融泡沫与公众恐慌之间存在许多共性。每个泡沫都有5组参与者:

(1)最先植入概念的人们

(2)促进和放大其事的人们

(3)通过提出最激进的解释来吸引眼球的意见领袖

(4)数以百万计对此印象深刻的人们

(5)感觉自己作为强大的精英阶层必须做出反应的人们

来源:《逃不开的经济周期2》
这样的系统可能非常强大,会对我们每个人的认知和决策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具体是如何影响的呢?我们可以用心理学进行推理分析:

首先是两个心理框架因素:

·代表性的效果或惯性思维:我们认为,我们观察到的趋势很可能会持续下去。

·习惯性思维:我们的决定收到一些看似接近正确答案的信息影响。

其次是群体思维的影响,最终很有可能盲目从众。

·错误共识效应:我们通常会高估同意我们意见的人数。

·适应态度:我们很容易形成与我们交往的人相同的态度。

·社会比较:我们用他人的行为作为我们难以理解的主题的信息来源。

再次是一组我们如何陷入自我欺骗的心理现象,这些需要我们痛苦地直面自己。

·确认偏误:我们的结论过分地偏向于我们想要相信的东西。

·认知失调:当有证据表明我们的假设是错误的,我们会试图逃避这些信息,或者曲解这些信息,从而避免那些令我们认知不和谐的因素。

·自我防御:我们会调整自己的态度,以便保护已经做出的决定。

·同化错误:我们错误地解释信息,让这些信息似乎可以证明我们先前的做法是正确的。

·选择性呈现:我们尝试只暴露那些能证实我们的行为和态度的信息。

·选择性理解:错误解释信息以便证实我们的行为和态度。

最后还有一类,就是我们倾向于高估自己从而孤注一掷的心理机制:

·过于自信:高估了自己做出正确决定的能力。

·事后偏见:高估了如果我们回到过去还能做出正确判断的概率。

当以上所有这些相结合起来的时候,会强大到让我们无法辨识。正如我们已经多次面对的证券市场的恐慌,以及各种社会恐慌中所看到的那样。随着这种大众狂热的发展,我们不断受到来自各种媒体、或者是身边人的观点、数据的轮番轰炸,想要保持独立思考去抵抗也变得格外困难。
然而,当达到某个时刻,没有更多证据来支持某种恐慌的时候,这样的金融趋势也就会失去支撑。其实,不论是恐慌,还是泡沫,尽管一个来自于恐惧,一个来自于贪婪,但它们的心理驱动力基本上是一样的,包括心理框架、群体思维、自我欺骗、个人高估等等。
我们可能会反常地卖出,仅仅因为其价格下跌,又或者因为价格快速上涨而匆忙买进,甚至越涨买的越多,典型的“高买低卖”,错误的投资行为给我们带来的真实的亏损。我们会陷入非理性的恐慌、焦躁不安,进而更加影响我们做出理智的判断。
在金融市场中,由于“非线性”的存在,极端事件出现的概率风险是存在的,作为投资者,当出现这种极端的“尾部事件”的时候,我们需要合理的资产配置帮助自己不会被极端事件所击垮,但与此同时,这种极端事件所显示出的“高维确定性的混乱”,也不应将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至此。
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混乱的,周期、趋势和高维混乱的结合是正确看待我们的经济、社会趋势、金融市场等的方式。换句话说就是把握中长期的大趋势,减少短期极端的影响。
我们需要去判断,哪些是周期、哪些是泡沫、哪些是恐慌、哪些又是趋势。例如,当一种狂热开始形成或泡沫破灭时,人们通常就认为趋势已经停止。比如信息泡沫在1998-2000年逐渐形成的时候,许多人认为“旧”的经济几乎消失了。而当互联网泡沫破裂的时候,又有人将新经济视为一个笑话。但实际上,信息产业在这之后继续发展,创新也没有因此停止,并且创新还在继续发生。我们或许也可以同样的视角去观察当下对“新旧能源”、“全球化/逆全球化”的讨论。
整个世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我们需要去做这样的观察与区分,不应被恐慌遮蔽了思考,趋势将会穿越这些恐慌,带着我们迎向远方。
<完>
风险提示:本公司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财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者投资于本公司基金时应认真阅读相关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文件并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基金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也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本文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公司立场,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基金投资有风险,请审慎选择。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