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通
长安基金经理
相比十九大,二十大对经济增长的要求发生了根本性转向,重新强调“经济的量”、“扩大内需”,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放在经济部分的最前,强调了其重要性。在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上升的环境下,2023年我国经济的主线预计以扩大内需、发力财政、稳定地产为主,随着疫情政策的优化和内需修复,经济进入企稳复苏阶段。
✦✦
宏观展望
地产方面,明年整体形势或将为低基数下的弱复苏。房地产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宽松政策频频发力,预计各地促进地产需求的政策也将继续,地产对基本面的负面影响程度有望边际减轻。但具体改善效果依赖于消费端需求的回暖,需要持续跟踪。
消费则是2023年值得期待的变量。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复苏程度较慢,主要受社交经济、地产后周期、部分可选商品拖累。随着防疫政策优化,明年消费有望迎来复苏,但趋势可能偏缓。
政策方面,2023年外需走弱加大就业压力、财政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明年货币政策大方向仍然是“以稳为主”,但宽松力度或将有所收敛。今年全国各地财力透支明显,明年预算支出仍将增长,财政腾挪空间较小。考虑到出口和制造业将承压、基建托底经济等仍需要政策发力,稳增长将是财政政策的首要任务,预计全年财政赤字率和专项债规模整体和今年相持平或略有抬升,中央发债力度或更大,以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
✦✦
债市展望
利率债:波动加大,上半年需谨慎
展望明年,随着地产政策的密集出台和防疫政策的逐步优化,经济企稳弱复苏的通道已经打开,2023年的经济呈现先筑底后企稳的态势。在经济没有明显上行之前,央行货币政策基调继续偏宽松的概率较高,资金利率短期大幅收敛的可能性不大。但随着经济企稳,宽松逐渐退出,资金利率中枢或将回到政策利率上方,二季度是一个观察点。
明年的利率空间不大且预计波动更大,但由于经济修复偏弱的可能性较大,且资产荒的格局并未有效改善,全年来看利率很有可能走出倒V或N型走势,因此上半年对利率债持谨慎态度。
信用债:把握相对票息
总体来看,2022年信用债供给普遍缩量,结构性资产荒加剧,投资机构整体风险偏好下行。地产债风波不断,虽然政策拐点已明确,但正式的风险拐点尚待进一步明确,持续关注地产政策实质落地效果,销售、融资修复待验证。周期行业看好偏强的主体,短久期品种可以适当下沉以赚取相对票息。拉长久期侧重高等级主体,谨慎资质下沉。城投债依然有配置价值,倾向于强区域标准化债券,不宜过度下沉或拉长久期。
✦✦
投资展望
自今年11月初以来,由于地产政策和防疫政策调整,市场预期发生较为极端的反转,债券市场也因此快速调整。同时,稳健理财类产品回撤引起一些客户赎回,放大了债市的调整幅度和持续时间。部分存单信用债等品种调整幅度极大,信用利差也从历史低位迅速上升到历史高位。
这段时间配置了债基的投资者心里估计不大好受,尤其是本身不太能承受亏损而选择中低风险投资的人,之前积累的收益部分回吐,心情上有种半年白干的感觉。虽然“机会是跌出来的”可能大家都听腻了,但债基接下来的配置价值确实正逐渐显现,很多债券品种已经进入性价比较高的配置区间。此外,市场普遍对2023年权益市场较为期待,随着赚钱效应恢复,债券类资产的基础上加一点点权益仓位也许能有效增厚投资收益。
我管理的基金长安鑫益增强是一只追求绝对收益的固收产品,投资配置上以利率债和信用债为主,夯实基础,通过灵活配置小仓位可转债和股票来实现收益增强,一般来说权益仓位控制在小个位数。在最近这一轮债券市场调整中,虽然我们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净值回撤,但基于对市场的预判,我们提前降低了持仓组合的整体久期,因此利率信用风波中受到的影响较小,基金净值回撤也相对较小。同时,随着利率的整体上行,我们持仓组合的静态收益也明显上升,这让产品的未来投资收益变得更为可期。
随着本轮债市的负反馈循环逐渐消弭,债券市场有望逐步得到修复。如果投资者朋友们对风险的忍耐力较为一般,仍然希望通过投资固收类产品获得较为稳健的长期资产增值,欢迎关注了解我们的长安鑫益增强。我们也将一如既往地将持有人投资体验放在首要位置,力争在接下来的旅途中继续为大家创造价值。
风险提示:上述观点仅代表长安基金观点,不构成针对个人的投资建议,也不表明本公司对投资做出任何判断或倾向意见。投资人应谨慎投资,并根据风险自担的原则,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2022-12-20 18: 37
2022-12-20 18: 37
2022-12-20 18: 36
2022-12-20 18: 35
2022-12-20 18: 35
2022-12-20 18: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