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报 | 关于研报的盈利预测误差,可能存在哪些共性?

文/鲁资资 2022-12-20 21:08

卖方研报的盈利预测一直以来都是投资者研究公司业绩基本面的重要参考。同时,一定程度上它也反映并影响着市场的一致预期。

 

不过,既然是预测,就可能存在误差。有意思的是,这些误差中还能找到一些共性。

 

共性之一,是偏乐观。

 

事实上,市场一直都有关于分析师的盈利预测偏乐观的说法。2018年申万宏源的一份专题报告有过比较详细的描述:2011年-2017年年底预期净利润高于实际净利润的上市公司数量占比分别为67%、65%、63%、66%、67%、63%、63%,即A股市场预期净利润高于实际净利润的上市公司数量占比每年均超过60%。

 

当然,关于“偏乐观”的现象并不只存在于A股市场。这份报告也提到,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陆续有大量的学者对分析师行为及其盈余预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美股市场上同样存在分析师对盈利预测偏向乐观的情况。

 

2020年东方证券关于卖方盈利预测的专题报告中也有类似结论:以2010年以来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每月业绩预测均值作为该公司年度业绩领先预测,可以发现全部A股每年收入增速预测误差中位数(预测增速-实际增速)在-3%至5%左右,且大部分年份倾向于高估;利润增速方面,2010年以来增速预测误差中位数(预测增速-实际增速)在10%15%左右,且每年都出现高估

那么,误差主要来源于哪些地方呢?东方证券的报告中发现,事实上,分析师的盈利预测并不存在“棘轮效应”和“线性外推”。其对于业绩增速变动方向预测基本是准确,但对于上市公司利润增速预测的波动性要小于实际利润增速的波动性:在增速下行的时期不够谨慎,而增速上行时期又略过保守。

 

共性之二,是从行业层面来看,有些行业的预测结果,可能比之其他行业更容易准确。

 

东方证券的报告中提到,消费、地产金融、周期的收入增速预测误差相对较小,军工和电气设备的收入增速预测误差最大;商贸、银行、建材、非银金融、医药、地产的利润增速预测误差相对较小,而农林牧渔、通信、有色、军工、机械以及电气设备的利润增速预测误差最大。

 

平安证券的报告中提到,周期和消费类板块每年的净利润兑现率较高,说明分析师预测效果更好,银行/煤炭/食品饮料/家用电器/建筑装饰/建筑材料等行业财务兑现率在90%以上。

 

共性之三,则是盈利预测误差会在年底收敛

 

申万宏源的报告提到,年初是分析师最为乐观的时点,随着季报信息的不断披露,之后的预测会不断下修,即便如此,年底时分析师仍然整体偏向乐观。

 

东方证券的报告提到,与年初相比,越靠近年底,卖方对本年度的盈利增速预测越准确;从边际变化来看,2月、8月和10月是预测误差减小最显著的月份;由于8月和10月都已在下半年,因此从时间点来看,卖方在2月份发布的对本年度的盈利预测显得较为珍贵。之所以2月发布的盈利预测误差会大幅减小,有较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于企业一般都在年初制定全年业务计划和指引,同时部分公司又在2月发布上一年度的业绩报告。

是预测,自然难免有误差。不过,如果对于误差有准备,也许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用好预测数据。

 

更何况,引用申万宏源报告中的话说,分析师预测虽然整体偏向乐观,但分析师发布报告的行为(发布报告行为本身会产生一定的事件效应)以及其盈余预测是除公司财报数据、交易数据以外重要的第三方信息源,蕴含了丰富的信息。

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材料仅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资者阅读,不得视为要约,不得向不特定对象进行复制、转发或其它扩散行为,管理人对未经许可的扩散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