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研习社 | 国泰基金梁杏:2023年股市趋势与行业机会

2023-02-08 20:20

2023年以来,市场普涨,申万行业指数显示,截至今年2月6日,31个一级行业中共有28个板块上涨,其中有6只板块涨幅超10%(数据来源:Wind)。春季躁动后,市场亦有分歧声音。2023年市场与行业的机会在哪里?如何能够抓准行业、拥抱超额?在国泰基金2023年新春策略会上,行业指数掌门人——梁杏带我们展望股市、深入行业,挖寻机遇。

以下是策略会的回顾~

Q:行业行情判断的框架?

梁杏:主要关注的3个因子:盈利、流动性风险、风险偏好。

 盈利:注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自上而下是要从经济的三架马车去寻找可能存在的当年的投资机会。自下而上是要用中观行业数据,如月度数据、财报、季报、年报等数据,去验证之前的景气度的判断。这是盈利因子的用法,或者说判断。

 流动性:主要是看当年流动性情况。流动性分利率上行、利率下行。

利率上行时有两种情况:一是经济从复苏到过热阶段,这时主要是周期品可能表现会相对较好。二是稳定通胀的情况,消费品可能会更受益,“通胀买消费”。

流动性比较好的情况是利率下行阶段。也分两种情况,比较好的,就是像2015年或者2020年,利率下行的阶段市场表现会比较好,俗称叫水牛市。不过利率下行,也不尽然都是对应股市上涨。如果利率的下行,同时也伴随着滞涨,就可能不是特别理想,反而是防御属性比较强的,如大消费,可能会走的比较好。但是在2022年大消费板块,如医药因为集采的政策表现不是很好,食品饮料又因为2016年到2020年涨了太多,所以2021、2022年表现可能整体都不是很好,所以并没有承担起防御的作用。2022年的防御板块,主要是由低估值,如煤炭这样的板块完成的。

 风险偏好:影响因素非常多。包括像基本面,盈利好或不好,对市场的风险偏好有所影响。其次就是各种各样的事件、政府的政策。事件特别容易影响市场情绪的爆发,包括2022年黑天鹅事件:年初欧洲的地缘政治,美联储开始大幅的加息,疫情的爆发,以及到了8月份佩洛西访台,年底还出现疫情的政策优化等,各种各样的情况。2022年是一个黑天鹅频出的年份,影响之下,股市确实偏离了原来它应该走的轨道。出现非常多的变化,难以完全提前预判。

2023年我们现在去预测,有可能潜在的一些风险。一是通胀可能高,另一个是疫情可能会反复的感染,对生产力多少有些影响,还有就是政策,政策一方面看国家宏观级别政策,另外关注产业政策。

风险偏好对于市场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的。风险偏好上行时,一般中小创相对来比较受欢迎。风险偏好下行时,就会进入到防御阶段,这时过往核心资产比较受欢迎,2022年也主要是由低估值资产来完成风险偏好下行时的防御动作。

Q:如何从盈利面寻找机会?

梁杏:盈利面:从经济的三架马车入手,去捕捉和筛选机会。

经济的三架马车,先看一下1)消费:主要看居民收入。疫情爆发这几年,居民收入主要受到疫情影响,参考周边国家地区在放开管控以后的情况。2)投资:分地产、基建、固定资产投资。3)出口:看海外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速。

 消费:我国居民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2014-2019年虽然疫情还没爆发,占比或者说居民消费,支出倾向是慢慢走低的。2020年因为疫情爆发,大幅下降。2021年疫情控制比较不错,有所回升。2022年又遇到了疫情,整个边际有所下降。我们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消费或者说居民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重,应该会有所回升,但有可能难以回到2019年疫情爆发以前的高度。                                           

数据来源:CEIC,海通证券

周边的国家和地区疫情放开情况:

1)中国香港:从香港每日确诊病例和地铁的客运的流量数据来看,2022年2-3月份,随着管控措施放松,出现了大幅爆发,地铁的客流量出现迅速的下降,最近在我们的北京、上海的地铁客运量数据上也有这样的情况。香港完全恢复正常用了约4个月左右时间。

数据来源:OurWolrdInData.org,CEIC,海通证券

2)中国台湾:2022年3-4月,放开之后出现非常迅速的上升。上升后,有非常快速的回落。回落了之后,又有二次爆发。整体的客运人数的指标出现回落,很快又有回升。从3月份到11月份,其实一直都还是持续的在进行。

数据来源:OurWolrdInData.org,CEIC,海通证券

3)越南:2021年的11月放开,管控措施做了优化。到了2022年年初,2月份的时候放开了国际航班的往来的控制。它也是伴随着,非常迅速的人流量的下降,以及修复的过程,过程有约3-4个月。到达越南的游客数量,虽然受到疫情影响出现了非常长时间的停滞。但是2022年2月份,随着国际往来的恢复,有大幅的爆发,去越南旅游的人数,依然还是在持续的上涨的过程中。

数据来源:OurWolrdInData.org,CEIC,海通证券

参考海外的国家,以及我香港台湾地区的经验来看,我们这一次的疫情措施的优化之后,感染也是会比较快速的爆发。但是爆发之后,也会出现比较快速的恢复。我们的恢复,可能用不了3-4个月的时间。因为我们现在也看到,随着爆发的迅速的出现,感染结束以后,海南三亚、云南这些之前热门的目的地又重新人满为患,北京,又开始重新堵车了。不排除出现我们的感染迅速的消退,经济复苏的过程。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反复感染,导致股市情绪短期受到压制,这个是我们后续要去观察的。在中国大陆会不会出现新的毒株、变种出现,导致二次感染等等。

 投资:分地产、基建和固定资产投资。

2.1地产:2022年的7、8月份开始,出现持续下行,对经济造成比较大的压力,因为整个地产链在经济里,占比是四分之一左右。到2022年的10、11月,房地产销售面积的同比数据、投资房地产投资的同比数据,没有出现拐头向上的趋势。国家在2022年,已经开始采取比较有效的手段,如地产三支箭的射出:第一支箭是信贷融资;第二支箭是发债融资;第三支箭是股权融资。我们预测2023年,在房地产产业链上,不管在供给端还是需求端,可能还会持续推出松绑政策。因为房地产产业链,对于整个国家经济非常的重要。所以需要去推出持续松绑的政策,进一步的把房地产市场稳定,并且重新激活。我们认为2023年房地产产业链是有相应的投资机会的。

数据来源:Wind,海通证券

2.2基建:历史上,房地产和基建会形成翘翘板效应。当房地产投资非常强,对经济的拉动非常强势的时候,基建可能发力不会那么多。但是当经济不太行,房地产增速有所回落,需要基建来进行托底时,基建增速就会非常显著。如2022年,提出了稳增长,在稳增长的要求之下,基建投资的增速是非常快的。

下图可以看到,2022年基建投资的增速回升非常迅速,达到了10%左右,起到托底经济的作用。所以2023年我们要评估基建的投资机会主要还是去观察房地产行业的复苏程度和进程,然后来看,基建投资的增速发展。我认为,房地产2023年非常的重要。所以国家会有持续的松绑政策,很有可能2023年主要是房地产强于基建。

数据来源:Wind,海通证券

2.3固定资产:其是高端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我们认为充满希望。固定资产投资在过去很多年是经济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构成。从2019年到现在,国家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是持续往上在走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过往可能跟房地产行业有一定的挤出效应。就是当房地产的投资回暖时,可能会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挤出。但要考虑,一方面房地产虽然2023年是非常重要的,要把需求稳定,并且促进回升,但是面对客观现实就是国家城市化进程接近60%,边际增长可能速度放缓,高端制造业和国家的科技战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可能固定资产投资的未来,不会被房地产过多的挤压。但是固定资产投资,现在可能2023年会有所回落,有两个很重要的问题:

一个是基数的增长:202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相对来说比较高。1-2季度甚至有过8%-9%的增速,基数非常高之后,次年不容易跑赢。增速可能相对有所回落。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或者整个制造业里面,有很大一部分,除了内需之外,还有出口的部分。出口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拖累和影响。因为我们判断,2023年很多经济体它的经济增速可能有所下滑。

数据来源:Wind,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出口:外需情况,美、欧、日、韩GDP增速,趋势是往下走的。我国进出口数量的同比增速的数据也是趋势在往下走。PMI数据的峰值其实是在2021年已经出现了。PMI就开始往下走,我们国家在过往出口出的比较好的是跟碳中和相关,所以如果出口受到海外经济体增速的影响,有所下降的话,有可能会对我们国家的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一定的拖累。

数据来源:Wind,招商证券

海通证券对2023年主要经济指标做了一个年度的预测。判断GDP增速可能在4.8%左右。我们认为国家的目标值会在5%左右。刚才提到的固定资产投资2022年Q1增速9.3%,高增速下,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是不太好看的。在这里的预测值只有0.8%,后面几个季度逐步好转。

数据来源:CEIC,海通证券,22Q3后数据为预测数据

Q:2023年整体流动性判断和对市场的影响?

梁杏:

流动性:我们总体的判断,流动性整体可能还是比较宽松的。

2023年要把过往被疫情伤害的经济修复起来,需要流动性宽松来支持。潜在风险点,可能会出现通胀。通胀是钱比市场上流通的货物或者服务要多很多。这几年疫情爆发后,整体市场上的流动性是相对比较充裕的,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受到疫情的影响,生病之后要在家里养病,会出现短暂的劳动力的缺失,也会形成变相的通胀。市场上的劳动力不够了,去服务以及提供商品的人员也减少了,就会使得通胀出现。乐观的方面:一是国家2020年疫情爆发后,并没有像美联储那样直接把基准利率打到0,留出了未来操作的空间。二是美联储大幅的不断加息是从2022年3月份开始的,但是到去年四季度之后,加息幅度慢慢放缓。现在大家预测加息到今年上半年,到2023年底甚至不排除会转向降息。随着美联储加息节奏放缓,以及转向降息,国内的货币政策的空间压力会小很多。

流动性和股市在过往会有一定的领先性。尤其是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增速和沪深300,大约领先1-2个季度。去年3、4季度时,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增速已经出现拐头向上的情况,我们有理由判断,2023年股市也有向好的可能。

数据来源:Wind,招商证券

Q:风险溢价角度?

梁杏:

 政策:2023年的政策环境应该也是比较友好的。宏观面上,政治局会议、二十大都是要着力发展经济。一个是促消费,另外一个是发展科技,科技在二十大的报告里面,强调的是安全、自主可控。产业政策方面,最近信创产业,有很多的实施和落地政策。

互联网、教育、金融、自主可控等2023年可能有进一步细化政策会出台落地。互联网产业2022年就已经开始逐渐回归常态化监管,2023年我们认为有可能会更加积极。金融方面主要还是要防止风险爆发,尤其是地产和城投风险。我们是比较担忧金融板块可能很难有大幅表现的空间。就在于金融是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不能空转。自主可控反而是未来非常重要的主线。

整体估值:经过反弹之后,A股整体估值不算最低的位置。但整体来看比较便宜,性价比比较突出的。风险溢价的衡量的指标用沪深300的股息率和十年国债收益率进行比较,在去年的年底,9、10月份,是最高的水平。这个时候可能已经接近2.5倍标准差的水平,到12月、1月开始,有所反弹。整个的比值开始有所修复。但整体股票的性价比还处在非常高的位置上。

Q:未来行情判断和方向选择?

梁杏:

我们认为2023年的行情大概率是优于2022年的,很多板块都会有机会。中间可能会有反复,但是会有很多很好的投资机会。我们会建议大家多多去关注科技成长。当然2023年消费我们认为也是会有表现的。

反弹行情里可能需要去把握的自主可控这条线里有工业母机、芯片、信创、军工,甚至包括医药。医药可以算消费里面的生物医药等,也可以算是自主可控或者说被卡脖子的一部分,如抗癌药,生物医药,我们核心重要的药品,需要自己去研发,自己去生产。

一方面是从政策的方向去寻找投资机会,自主可控。另外一方面是从业绩上面去寻找。要给大家强调,像碳中和、资源品、养殖都是三季报走的比较好的品种。碳中和2023年随着出口有所下降,可能需求会有所反复,影响它的表现。碳中和这条主线2020年、2021年表现都非常好。2022年阶段性的这种反弹,也非常迅猛,但是2023年可能它的波动还是很大,长线还是非常好。

资源品里面钢铁、煤炭、有色等等。煤炭2022年表现不错,不过2023年有可能会调整,之后伴随6-7月份用电高峰期来临,供需矛盾紧张之后,还会有阶段性投资机会。有色在美联储加息到头以后,也会迎来这种机会,不过其中也会受到碳中和主线的一部分影响。因为新能源车主线里面,就有一部分的有色,锂、钴、镍等等,也会出现一定波动。养殖行业过往随着猪周期底部到达后,会有反转情况出现。现在担心底部到达,产能上来之后,可能会随着产能增加和恢复,会对价格造成影响。所以现在二级市场对养殖行业表现没有那么积极。

消费,或者说疫后修复这条主线也是值得关注的。这个里面可能就会有交运、医药、食品、饮料、旅游、影视等,这些都值得大家做适当关注。

Q:行业投资机会的梳理?

 大消费板块

1.1食品饮料我们判断2023年应该有反弹,或者阶段性的行情表现。但是要想回到2020年那种大行情,2023年不具备,大概率应该是区间反弹的格局。

1.2生物医药比较看好。我们在医药类的ETF上面布局非常的充分,有生物医药ETF,医疗ETF,创新药沪深港ETF,以及疫苗ETF。我们比较看好未来2-3年整个医药板块的投资机会。主要的原因,医药行业的景气度还是可以的,即便2021年、2022年受到了集采的干扰,但是2021年集采的影响没有那么大,虽然收入和利润都会多少受到影响,但因为集采会帮药企省掉部分营销费用,所以没有损失亏损那么多。基本面上是可以的。2022年受到疫情影响,研发、生产、销售的效率都有比较大的影响。疫情放开后,我们认为它的生产、研发,生产、销售的效率就会恢复,之后基本面的景气度,应该也是值得期待的。再加上这两年因为集采、疫情的估值调整,到了比较低的位置。长线上还有人口老龄化、消费升级的主线支撑。所以我们比较看好,医药、医疗未来2-3年的投资机会。家电是地产产业链,我们是看好2023年政策松绑的一个机会的。地产产业链如果向好的话,家电需求也会出现复苏。也会阶段性有比较好的表现。

1.3汽车板块是促消费的重要抓手,联通整个消费和投资、制造业和消费。但是汽车板块会受到新能源汽车的影响,可能出口回落,在需求端上以国内需求为主,应该来说还会有所表现,但也会有震荡。长线非常不错,电动化和智能化,政策上也非常支持。2022年已经开始释放汽车消费相关政策。2023年我们预计这些政策,还会持续出台。

1.4养殖:现在市场可能不感兴趣。主要担心补栏。2022年到4月份猪周期到底后,担心产能不断地恢复提升,会使得猪肉价格往下。但是补栏数据实际没有那么强,不排除会存在2023年超预期的可能性。2023年可能也会有小的波段机会。但是现在二级市场可能会因资金有限去做确定性更高的消费和科技主线。长线的投资逻辑是存在的,如市场集中度向龙头集中,长期肉价也能够跟着通胀往上走。

1.5游戏板块,我们有两个游戏的ETF,一个是纯A股的游戏ETF,一个是游戏沪港深ETF,比游戏ETF多了腾讯等一些港股,游戏板块2018年就到了行业底部,因为那个时候是遇到了版号停发,生产端没有了。但是后来慢慢恢复了以后,我们还有游戏是可以出海的。元宇宙的这种风险和机遇也给游戏板块带来了很多的话题,带来了二级市场上的热度,大家可能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风险承受能力去做判断。

1.6影视其实也是疫后修复的主线。疫情之后应该来说会面临基本面的修复和观影热情的爆发。

 科技成长

2.1信创板块,我们没有直接的信创ETF,但是信创对应的一级行业是计算机行业,所以大家可以关注计算机ETF。这里面锐度更高的是软件ETF。软件是计算机行业里Alpha能力最高的细分子板块。软件、硬件、信息服务都是计算机里面的细分。软件流动性要更高一些。2022年的十一后到现在,整个信创产业的板块爆发后,软件ETF表现非常亮眼,也值得大家关注。现在政策的力度非常大,但是基本面一般。但我们认为,随着政策的支持,疫情的慢慢消退,需求端会有所恢复,会迎来业绩的爆发期。

2.2芯片:分为短的需求周期,中的科技创新周期,以及长的国产替代周期。现在来看创新周期和国产替代周期还是往上的,但是需求周期暂时现往下。三重周期共振向上的话,还是会迎来大的二级市场的表现。但是现在的情况是短空长多。因为它的需求周期可能会在2023年下半年到底,我们到时候一起来关注。

2.3通信,5G通信行业,5G通信网络落地对应行业:5G通信网络2019年开始进入到试商用元年后,后面的建设速度受疫情影响慢慢有所下降。未来随着疫情的过去,控制得当后,我们认为通信行业,也是有爆发潜质的。过往来看,通信行业波动性没有芯片或计算机行业那么大。

2.4新能源车和光伏,属于碳中和主线,长线政策非常支持,基本面不错,但是2023年可能遇到海外需求疲软加大波动。估值中枢在重新的定义,我们判断长线还是非常不错的,如果看好碳中和长期主题,2023年也可以做分批布局,做一点准备。

2.5军工:这几年的武器列装,2022年11月份的珠海航展,无人机,合成旅,过往没有那么多,合成旅之前没有展出过。列装型号多,款式样式多,还有整体的方案。所以军工行业基本面是不断改善的,在这种地缘政治不是很稳定的情况下,其他一些主要经济体和国家增加他们的军费开支,所以我们认为,军工行业依然值得配置、值得关注。军工行业的自主可控是非常重要的。建议大家,或可关注2023年军工行业,军工ETF的投资机会。

2.6港股科技,也是非常值得大家关注,我们比较看好在港上市的科技企业,长期向好。互联网行业可能它会修复,还有医药、芯片、新能源等,长期都是向好的方向,叠加香港港股估值修复,预计2023年港股科技ETF等相关产品,也值得大家去关注。

2.7工业母机ETF,是补链、强链的重要环节。科技创新元年,更新周期自主可控概念的累计叠加。接下来就是周期板块,

 周期板块

煤炭:阶段性机会。有色:美元指数调头个驱动。新能源车:可能需求萎缩,小的波动。

矿业:加强版的有色。还有就是化工、机械、基建。建材也是地产产业链,2023年如果地产向好,建材也可以适当的关注。交运是疫后修复非常重要的主线,2023年的话,也建议大家关注。

金融地产

地产预计2023年政策的松绑,有可能迎来基本面改善。证券、银行、保险,都有一个大的前提,就是金融要支持实体经济,所以有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的反弹,但是可能没有太大的行情。

Q:2023年大类资产如何判断?

A股我们认为机会是大于2022年的,建议2023年可以增加权益资产的这种配置。港股也是比较乐观的,美股随着美联储加息步伐,差不多到位了之后,如果年底美联储开始降息,美股也是处在向好阶段。黄金和商品,也会随美联储加息步伐放缓,逐渐迎来机会。

债券:我们建议2023年或可适当降低债券市场配置。如果经济复苏的预期比较强烈,债市是和经济是反着来的。2023年,债市很有可能是震荡走弱的,它的赔率也会比较低。建议大家可以适当规避。用货币基金、其他的银行理财等去做替代。

Q:投资小建议?

建议大家以长期的眼光来看待投资。不要过于集中投资1、2个品种,还是要分散,大约5-8个,就差不多可以了。下跌不可怕,没有下跌哪来的上涨,就是分批。因为大多数人都很难能够把握住低位,所以分批投入,可以相对把握。上涨了之后的退出,也分批的退出,也可以相应的去把握相对的高位。


风险提示



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市场观点将随各因素变化而动态调整,不构成投资者改变投资决策或选择具体产品的依据。文中提到ETF属于股票型基金,其预期收益及预期风险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