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观察 | 2023年1月份债市回顾与2023年2月份展望

兴银固收 2023-02-10 17:01

核心观点

 

20231月份公布的各类经济数据仍整体偏弱,但在疫情达峰的大背景下,市场预期已较为充分。在降息预期落空,经济预期增强影响下,1月份利率债收益率呈现先下后上走势,赎回效应减弱后信用债表现偏强。


后市展望方面,2023年2月份债市收益率可能呈现震荡偏弱的走势。主要原因来看,从基本面角度,春节前后中央部委和各地方政府密集召开“稳增长”相关会议,春节假期消费等高频数据向好,稳增长预期或持续偏强;流动性方面,2月初信贷动能仍延续1月份强势,叠加资金缺口较大的因素,资金面或呈现逐步收敛。2月份影响债市的主要因素可能会出现在经济修复斜率预期变动和信贷动能的持续性上,由于当月为宏观数据真空期,需关注地产销售、票据利率等高频数据,以及资金面的边际变化。


一. 市场回顾

在降息预期落空和经济修复预期走强影响下,2023年1月份中旬债市收益率呈现先上后下的走势。由于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投放力度,全月DR007(银行间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均值为2.12%,价格中枢较2022年12月份下行。本月债市中长端利率震荡走高,10年期国债和国开债收益率均上行6bp至月末的2.90%和3.05%。

20231月各类资产全价表现来看,受理财赎回压力减弱影响,信用表现明显好于利率.其中10年期国债与国开债全价分别收跌0.25%0.20%。信用方面,3年期AAAAA+公司债全价涨幅分别为0.26%0.32%3年期AA+商金债全价跌幅为0.36%。

宏观方面,在疫情扩散和出口回落、地产下探等因素的拖累下,20231月份公布的各类经济数据表现偏弱。结构方面,受资金来源充裕和项目储备充裕等因素影响,基建投资动能延续高位。出口受海外经济下行、订单量下降等因素的影响而持续回落。在需求端拉动下,1月份制造业PMI较此前略有改善,反映宏观景气度温和回升。

首先,从最新经济数据(202212月份)当月同比来看,基本面各项数据从12月当月同比仍偏弱,但整体上较11月有所改善,结构上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具备韧性,消费逐步修复,地产延续弱势,出口继续回落。此外,12月份失业率明显下降,就业结构上也有所改善。

其次,最新社融数据(202212月份)12月份社融与信贷表现呈现分化,社融总量略弱于市场预期,同比增速较11月份下行0.4个点,主要受政府债融资、企业债同比少增的拖累。信贷总量和结构都大幅改善,与银行对地产开发贷的支持有关,居民贷款同比降幅亦有所收敛,说明地产供需两端都有所企稳。此外,居民存款环比和同比均持续增长,反映理财赎回转向定期存款行为仍在演绎。结合近期票据高频数据和银行调研情况来看,大行信贷需求表现较强,1月份开门红表现可能好于此前预期。

第三20231月全国制造业PMI50.1%)受需求端拉动影响,重回扩张区间。分项来看,需求指数整体好于生产,且企业经营活动预期走高,反映当前基本面预期有所回暖。但中小企业景气度仍在低位,对基本面修复节奏可能出现一定制约。

流动性方面,20231月份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5780亿元,主要是年末OMO(公开市场操作)春节前的超量投放,因此全月来看DR007等资金价格较12月份有所下降。

20231月份政策提法体现了中央和各地方支持稳增长的诉求。2023110日,央行和银保监会召开信贷座谈会,表示将延续发挥好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合力,力争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2023128日,国常会表示将推动消费加快恢复和保持外贸外资稳定,增强对经济的拉动力。2023128日,浙江、福建和广东等省份召开“稳增长”会议,主要内容包括要坚决扛起“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扎实做好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并坚定不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勃发开局之气象、展示开局之作为。

二. 市场展望

短期内看基本面,经济或呈现“强预期”+“逐步修复”节奏。分板块来看,今年1月份专项债发行节奏较快,基建资金来源和项目储备均较为充裕,或维持韧性。地产端需求端政策持续放松,但当前地产景气度或受制于居民信心不足,仍处于下探阶段,地产行业企稳或仍需等待核心城市需求端政策落地。在高基数和海外经济逐步走向衰退的影响下,短期内出口端仍有一定回落压力。本轮疫情已基本结束,从春节期间旅游等数据看,消费可能迎来较强斜率恢复。

政策端短期内来看,在经济稳增长和保就业压力仍大、支持宽信用背景下,货币政策仍具有宽松的必要性。狭义流动性存在边际收敛压力,一是从票据利率来看,2023年1月至2023年2月初信贷动能偏强;二是2月份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大量到期,资金缺口相对较大。

对于债市而言,2023年2月份债市或呈现震荡偏弱的走势,利率中枢或小幅上行,主要系当前市场对稳增长预期偏强,叠加狭义流动性收敛,短端利率压力相对较大。但目前信用债的信用利差、期限利差仍居高位,短端信用债在经历前期回调后,具备一定配置价值。短期内仍需关注地产需求端和信贷高频数据来判断经济修复的持续性。

(注:以上数据均来自Wind)
风险提示 :在任何情况下,兴银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不就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做出任何形式的担保,也不保证有关观点或分析不发生变化或更新,不代表我公司或者其他关联机构的投资建议。本文中内容和意见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市场走势、个股和基金进行投资决策的参考,使用前务必请核实,风险自负。本文版权归我公司所有,未获得我公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对本文进行任何形式的发布、复制。本文不代表我公司产品观点,不构成对我公司旗下产品实际投资行为的约束。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