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情况
2023年2月6日-2月10日,上证综指下跌0.08%,创业板指下跌1.35%,沪深300指数下跌0.85%,科创50指数上涨0.90%,恒生指数下跌2.17%。海外市场,道琼斯指数下跌0.17%,纳斯达克指数下跌2.41%,标普500下跌1.11%。28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有15个实现上涨,其中,公用事业(2.19%)、机械设备(2.07%)、传媒(2.00%)上涨幅度较大;有色金属(-2.06%)、采掘(-1.14%)、汽车(-0.86%)下跌幅度较大。
流动性
2023年2月6日-2月10日,陆股通北向资金净流入29.33亿元。2023年2月6日-2月10日,央行共有7笔逆回购到期,总额为12380亿元;2笔逆回购,总额为18400亿元。2023年2月6日-2月10日,R007(银行间市场7天回购利率)上涨16.95BP至2.0831%,隔夜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上涨60.30BP至1.8650%;期限利差下降1.18BP至0.7321%;信用利差下降5.54BP至0.7591%。1年期国债收益上升1.78bp至2.17%;3年期国债收益率上涨1.39BP至2.54%;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涨0.6BP至2.90%。
市场点评
2023年2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3年1月经济数据:1月,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上涨2.1%,前值为1.8%;PPI(生产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8%,前值下降0.7%。1月CPI增速继续上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结构上呈现出食品价格加速上升,能源价格继续下降,服务价格改善加快。食品方面,受1月气温下降及今年春节较早带来的春节备货需求增长,1月鲜菜、鲜果、水产品价格有所上涨,拉动CPI上行。由于一些养殖户对猪价前景预期转弱加速出栏,春节前生猪供应量显著增加,同时需求修复程度不足,1月猪肉价格下行压力较大,对当月CPI形成明显下拉作用。能源方面,1月国内成品油整体价格下行,而同期基数较高,同比涨幅收窄。非食品方面,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节前务工人员返乡较早,带动出行和服务消费大幅增加,服务类价格有所上行。1月核心CPI同比涨幅扩大0.3个百分点至1.0%,上涨相对温和,相对市场预期略低,指向消费修复程度仍不足。预期伴随社会生活逐步恢复正常,需求不足状况继续改善,核心CPI仍有上行空间。PPI方面,1月PPI同比小幅回落,一方面是由于感染高峰后农民工返乡较早,企业开工率和工业品需求有所回落,另一方面是由于原油、煤炭等能源价格中枢下行,石化产业链价格普遍回落。展望后市,我们认为春节假期结束及天气转暖,蔬菜、鲜果价格呈现回落趋势,而猪肉价格在供给端有支撑的背景下上涨动力不足,通胀水平有望保持温和上涨态势,实质性通胀压力可控。
2023年2月10日,央行发布2023年1月金融数据: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9万亿元、预期4.1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新增社融5.98万亿元,预期5.68万亿元,同比少增1959亿元;社融存量增速9.4%,较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M2同比增速12.6%,较上月回升0.8个百分点。1月新增社融高于预期,拆分来看,信贷表现优秀,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7300亿元以上至4.9万亿元,创有数据以来新高。除规模上量外,结构延续改善,其中,新增企业中长贷3.5万亿元、同比增幅扩大至1.4万亿元,企业短贷同比增加5000亿元至1.5万亿元以上,票据同比延续收缩。相较于企业端,居民贷款延续收缩,尤其是中长贷收缩至去年同期的3成,仅2200亿元左右。除信贷外,其他分项多有拖累,尤其是债券。企业债券同比少增超4300亿元、或缘于理财“赎回潮”下推迟取消发行仍多,也可能与信贷高增挤压部分融资需求等有关;政府债券、表外票据同比少增均在1800亿元左右。总体而言,社融增速持续回落,但已触底。以政策性银行为抓手的基建融资需求扩张明显,以“保交楼”为抓手的地产融资需求也在复苏,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为激励引导出的设备更新需求也在发力。这些支撑对于社融增速,甚至是市场最关心的信贷结构改善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展望后市,伴随稳地产推进,居民端融资或边际改善。各部委、地方放松措施力度也不断加码,地产相关融资情况或边际改善。此外,伴随疫后消费场景的修复,就业形势和收入状况改善等,或将带动消费相关融资修复。
2023年有很多新的产业趋势崛起。以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技术趋势为代表的产业趋势开始成为市场新的关注点,也为A股带来诸多成长性方向的投资机会。由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二十大之后中国经济的重要发展点,如何在产业政策方面支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科技自立自强、自主可控、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将会成为两会期间重要的政策关注点,也有望给A股相关产业注入新的动力,从而带动2023年科技科创类行业表现。尽管近期全球市场在紧缩预期变化之下波动有所加大,但随着美国经济持续下行和通胀回落,紧缩缓和大势所趋,这将持续成为市场交易主线。A股做多窗口或延续至2023年一季末和二季度初,一方面全国两会召开引领政策预期达到高潮,另一方面美联储最后一次加息或发生在3月下旬或5月初的议息会议。总体来看,2023年中国经济将会保持复苏的态势,全球新产业趋势方兴未艾,A股仍然处在上行趋势过程中。当前春季行情或仍可持续,内资做多意愿在逐渐增强,也预示着后续行情有充足的增量资金。行业关注:信创、券商、人工智能、医药生物、新能源、自主可控和军工装备为代表的成长性方向将会相对占优。
2023-02-13 20: 03
2023-02-13 20: 02
2023-02-13 19: 58
2023-02-13 19: 35
2023-02-13 19: 34
2023-02-13 19: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