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期的月报中,我们给出的标题是《A股结构性机会仍存,市场期待政策加持以修复悲观预期》。6月,海外层面,美联储引导再加息的预期在逐渐升温,而国内层面,随着5月经济数据的密集出炉,经济复苏动能不足的压力开始凸显,资本市场进入到预期加持政策可能出台的新一轮博弈阶段。上篇月报中,我们提到,“展望6月,经济悲观预期有待政策态度明确,海外加息有望迎来尾声,当前市场估值已偏低,回调空间有限”,整体来看,大体如我们此前预期。一方面,市场对政策的关注度在快速提升;另一方面,因估值已在历史低位,A股并未受到当期的疲弱总量数据影响而呈现明显下挫。此外,虽然从外部情况看,美联储政策节奏的变化比我们之前估计得要更慢一些,但我们的基本判断是,海外政策端的变化快慢,不改变A股中期的趋势运行方向。
行业配置方面,在上期月报中我们曾提示,“悲观的经济预期或能有所修复,消费板块或能迎阶段反弹;受益海外货币流动性改善的TMT成长和贵金属方向亦会有机会,较考验交易能力;中期视角下,电子、创新药等行业更值得关注”。实际来看,伴随市场对经济预期的变化,消费、地产链等顺周期领域出现了股价波动,但政策节奏上比我们此前估计的要慢,“相机抉择”意味更浓。不过,我们认为顺周期领域的投资机会依然存在,7月底政治局会议前,市场仍将会围绕政策端有所博弈。而TMT在6月进一步上冲后,下旬随着龙头减持、海外出口限制等事件发酵而迎来回调,市场整体风格呈现出向均衡回归的态势。
进入7月,后续行情将如何演绎?重点关注哪些新的方向?我们认为,至少可能包括以下几方面:当前欧美经济是否发生了新变化?7月美联储加息前景及影响如何?国内经济偏弱,后续政策会否可以有新期待?本期月报中,我们将逐一展开讨论。
6月市场回顾
1、 市场特征:海外权益市场多数上涨,A股震荡调整
回顾6月全球主要股指表现,海外权益市场多数上涨,A股震荡调整。美债上限协议达成、全球地缘局势边际好转,海外市场风险偏好明显回升,美联储暂停加息之下流动性边际转松预期上升。欧美通胀延续回落,美国增长预测上修。受此影响,欧美股市及亚太地区权益市场普涨。但国内经济复苏动能仍弱,总需求仍显不足:出口转为负增,生产和消费相对中性,投资和地产均走弱。A股在库存周期进一步下行的环境中,继续震荡调整。
2023年6月
全球重要市场指数累计涨跌幅
数据来源:Wind,金鹰基金整理
从风格表现来看,6月稳增长政策再发力,对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家电消费予以支持,同时降息落地,宽货币先行,数字经济产业利好再度催化TMT行情。但随着政策进一步发力的预期有所落空或延迟,以及TMT龙头持续发生减持,消费和成长板块均迎来小幅回调。
总体来看,6月行业指数涨跌参半。截止6月29日,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家用电器(11.38%)、通信(9.26%)、汽车(8.00%)、机械设备(6.34%)涨幅居前,医药生物(-5.33%)、商贸零食(-3.56%)、交通运输(-3.44%)、非银金融(-3.11%)跌幅较大。
5月市场风格:
由成长和消费切换成周期
数据来源:Wind,中信风格指数,金鹰基金整理(曲线向上,表明分子端指数表现更强,反之更弱)
6月促销费板块表现居前
数据来源:Wind,金鹰基金整理
2、资金情况:公募基金发行减少
资金流入方面,截止6月29日,偏股型公募6月发行148亿,较5月减少27亿,在今年3月份达到峰值后连续3个月萎缩。6月北上资金继续净流入103.5亿,较5月121.37亿的净流出情形大幅改观。截止6月29日,两融余额达1.59万亿,较5月减少227亿,小幅低于去年同期水平(1.60万亿)。
资金流出方面,一级股权市场6月合计融资600.57亿,较5月减少329.2亿。其中,IPO募资409.25亿,增发募资181亿。自2021年以来,产业资本每月减持规模普遍大于增持规模,呈现持续净减持,今年以来延续此趋势。6月净减持409.35亿(减持规模为474.26亿,增持规模为64.91亿),较5月净减持规模(325.62亿)大幅增加。
偏股型公募月度发行规模
数据来源:Wind,金鹰基金整理
海外重要影响因素
1、全球经济方面:美国内生动能呈韧性,但紧信用仍将对经济产生压力
美欧制造业继续下滑,服务业趋弱。美国6月Markit制造业PMI46.3(前值48.4),创6个月新低,服务业PMI54.1(前值54.9),今年首度回落。分项来看,制造业除新出口订单及在手订单外均回落,新订单、产出、库存、购进价格回落明显。服务业方面,商业活动今年来首度回落但仍处扩张区间,新订单、服务价格、就业回落。欧元区6月制造业PMI43.6(前值44.8),连续5个月回落,服务业PMI52.4(前值55.1)也下滑明显。
分项来看,制造业除原材料库存,其他分项均回落;新订单、在手订单、产出、价格及就业降幅明显。服务业方面,商业活动下行明显,新订单、价格、就业也走弱。制造业和服务业仍背离,服务业PMI降温明显。
美国经济大方向向下,市场分歧并不大。2023年在商品消费和地产投资的联合拉动下,美国经济增速继续降速,仍然是市场一致预期。超预期的部分主要是居民、服务端等对利率不敏感的部门,年初以来市场定价已相对充分。一方面来自市场利率22年10月底降速带来的流动性边际好转;另一方面,是超额储蓄的投射。按照现有消耗速度,超额储蓄有望在四季度消化完毕。
高收入人群超额储蓄更多
数据来源:IMF,金鹰基金整理
美国经济还会进入衰退吗?我们认为是或早或晚。当前美国经济有韧性,主因还是货币紧缩、银行危机对信贷和就业影响具有一定时滞。历史经验观察下来,美国制造业PMI、新增非农就业等指标均与滞后1年的联邦基金利率高度负相关。美国非农滞后其信贷三个季度,以此测算新增非农压力明显增大在2023Q4,贷款标准趋严后三个季度,新增非农见顶,即“信贷收紧→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失业飙升”的传导时滞是三个季度。2023Q1银行工商信贷标准趋紧程度明显提升。美联储2022年5月之后开始加快加息步伐,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将集中体现在2023年下半年。目前服务业降温有助于实现美国经济降温。基准情形下,我们依然认为,在当前持续的高利率环境下,本轮美国经济可能仍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轻度衰退,虽然在程度上可能比我们之前预期的要浅,但美国经济在某阶段将出现加速回落的场景,目前看仍有较大概率。
美国商业银行贷款同比均在转弱
数据来源:WIND,金鹰基金
2、全球宏观政策: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
美联储维持鹰派,强调年内还有加息,或不会降息。6月美联储议息会议更新的预测显示,相比市场预期,美联储对通胀的预测(尤其是核心通胀)更高,预计失业率更低。根据美联储的表述,其对信用收缩能起到的效果还尚无明确定论,仍处在观察阶段。在此背景下,本次点阵图中有9位与会者预计加息终点为5.625%,2位预期为5.875%,还有1位给出的预测为6.125%,这些鹰派与会者都一致同意6月“跳过”加息。如此操作,一是对美国经济今年上半年已经呈现的超预期韧性的追认(上一次经济数据预测因为恰逢3月SVB事件爆发不久,因此给出的经济数据预期较为谨慎),因此在6月做出修正;二是该路径可能也是美联储内部鹰派成员观点折中的结果。6月21日、22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分别出席众议院和参议院听证会,并发表鹰派言论。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为对抗通胀,年内可能加息2次,降息还为时过早,与市场此前加息1次、年内降息的预期相悖。
7月后是否加息是市场博弈的关键问题,三季度末是重要时点。我们预计美国整体和核心通胀到三季度末可能分别有望回到3%和3.5%,后续下行幅度和速度趋缓(年底均3%左右)。因此如果美联储强硬地继续坚持2%的通胀目标,仅靠7月加息25BP仍然略显不足,反之,如果“默许”3%为新的中枢,再度加速加息的必要性便大幅下降。同时,三季度美国银行紧信用的程度仍将是较大变数,更大幅度地紧信用或将加快通胀下行。因此,对比不同季度节奏看,三季度主线是通胀快速下行但增长压力不大,四季度转为通胀下行放缓并翘尾但增长压力变化,三季度末是一个重要节点。
不同通胀环比情景下,美国通胀压力情形
数据来源:Wind,金鹰基金整理
国内重要基本面情况
1、国内经济:经济压力仍存,关注库存阶段潜在切换
库存进一步去化,关注行业层面的库存阶段切换。2023年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18.8%,前值-20.6%;营业收入累计同比增长0.1%,前值;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累计同比为3.2%,较前值下降了2.7个百分点。本轮主动去库阶段自2022年6月开始,已持续12个月、超过历史平均的8.5个月。库存周期明显平缓化,一方面在于2023年为消费强于投资的非典型复苏、投资趋弱难以带动工业生产改善,另一方面在于2023上半年中央保有定力。库存周期熨平后切换时点将延后,若参照历史最长的两轮则落在2023年下半年。目前多数行业仍处于主动去库的阶段,典型如有色金属冶炼、纺织业、化学原料、医药制造等。部分行业已率先进入被动去库阶段,如交运设备制造、纺织服装、通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而茶酒饮料、计算机、化学纤维稍次之。
国内去库已持续12个月
数据来源:Wind,金鹰基金整理
国内经济动能进一步走弱。6月以来,需求端,30大中城市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降幅明显扩大,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呈现环比下滑。生产端,高炉、焦化、汽车半钢胎等工业行业开工率均较5月局部有改善。此外,通胀低位运行、地产投资降幅扩大、出口转负,青年就业形势较严峻,综合看仅基建与制造业投资相对稳健。2023年6月制造业PMI延续小幅升至49.0(前期48.8),但依然在荣枯线以下。结构上,生产有所走强,新订单改善,但新出口订单下行,原材料购进价格和出厂价格明显调升,整体经济处于偏弱状态。
2023年6月PMI边际抬升,仍在荣枯线以下
数据来源:Wind,金鹰基金整理
2、国内政策:政策有望加码,但力度仍有待确认
降息开启政策窗口,“一揽子”政策或将陆续出台。6月13日央行调降7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10BP,根据利率走廊传导框架,MLF、LPR等利率工具呈现同步调降。之所以降息,更多是来自当前的经济压力,我们观察到地产销售同比呈现明显走弱。降息能够释放宏观流动性,引发资本市场对稳增长政策发力预期抬升,利于资本市场流动性改善,但降息本身对经济的实质影响有待观察,目前实体经济层面民营企业、居民呈现去杠杆,释放的流动性或缺乏资产端承接,由此除降息以外,财政、产业等其他政策也需加以配合(市场尤其期待来自财政端暨中央层面的显著加力),进而更及时有效实现稳增长的政策目的。
短期来看,近期中央正持续释放积极信号,6月18日国常会强调“具备条件的政策措施要及时出台、抓紧实施,同时加强政策措施的储备,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综合效应”,我们预计,系列的稳增长政策后续或还将陆续出台。
当前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
数据来源:Wind,金鹰基金整理
7月是重要的观察窗口,预期政策仍有发力空间。总基调方面,我们认为6月13日降息只是开始,后续“一批政策”或有望陆续出台。
短期可着重观察两点:一是稳增长需稳地产,核心二线和部分一线城市区域或有可能松地产,例如二套首付比例调整,认购认贷标准变化;二是稳信心需稳民企,政策支持民企的法律制度有望出台。更具体的观察看:货币方面,宽松还是大方向,在经济压力下,不排除下半年可能再降准降息,但目前大幅宽信用依然偏难,关注地产、汇率、金融风险的扰动;财政方面,有望延续积极,专项债发行可能提速,政策性金融工具再度加码。
中长期而言,除了7月底即将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以外,下半年建议关注两大会议:一是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预计三季度),定调未来5年金融工作尤其是防风险的总思路;二是二十届三中全会(预计10月),应会聚焦经济体制机制改革。
专项债发行可能提速
A股市场观点
展望7月,当前市场估值位于低位,经济悲观预期有望修复,仍会有结构性机会。GDP环比看,在疫后脉冲透支效应快速衰减、内生增长动能逐步修复、库存周期即将见底的共同作用下,2023Q2可能是全年低点,市场对经济悲观预期得到充分发酵,但三四季度经济或将环比修复,下半年逐步回归至潜在增长中枢的复苏阶段。不过,当前的经济修复仍不稳固,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表收缩行为并没有明显变化,后续地产、出口等压力或增大,仍需政策加码予以呵护。7月政治局会议时间窗口前后,市场或仍将主要围绕政策博弈而有所表现。
后续,还须重点关注以下因素,预计这些方面都可能对接下来的A股市场形成波动,从而在边际变化或将对A股市场产生新影响:
1、7月7日晚间美国将公布6月非农就业数据,以及7月12日晚间将公布美国6月CPI数据。根据克利夫兰联储预测模型,预计6月CPI同比将小幅回落至3.2%(前值4.1%),核心CPI同比降至5.1%(前值5.3%)。
2、7月17日国内召开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我们预计在去年低基数的有利背景下,2023年我国二季度GDP同比增速为7.3%,但2年复合增速看下来不足4%,经济现实压力依然存在。
3、7月27日美联储召开议息会议。即使7月美联储的确重启加息,但因预期目前已较充分,届时对市场影响或较有限。需观察美联储围绕通胀、信贷、经济压力等方面的表述,或对市场远期预期形成扰动,进而可能造成中短期新的波动。
4、7月底国内政治局会议。届时会议上将对当前国内经济形势进行判断,并对下半年经济政策基调进行部署。当前市场对政策博弈关注度较高,预计市场在会议前仍将保持对政策的较高敏感度。
行业配置上,7月或可保持相对均衡,科技内部或因交易问题而呈现轮动,消费等顺周期板块或受益于政策博弈下的预期修复而迎来阶段反弹:
1)科技制造:短期TMT的交易拥挤问题,叠加巨头公司减持等资金面影响,或持续产生技术性调整。AI产业链交易偏拥挤时,建议关注产业趋势有望触底的电子,以及受益海外一级市场投融资改善的创新药产业链。科技安全仍是未来统筹经济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政策抓手,数字经济、机器人、航天航空、半导体、医疗器械等是自主可控发展的重要领域,值得长期保持关注。
2)消费:7月随着加持政策不断落地,市场对经济悲观预期或有望改善,受益于经济预期修复的顺周期板块有望迎来估值修复,建议关注消费等顺周期板块(白酒/医药/医美/保险)。
3)稳增长:短期更多观察前期政策落地后的自发性修复,从政策效果而言,竣工端好于新开工端,稳增长配置主线仍建议优先关注地产竣工链(厨电/消费建材/家装家居)。
风险提示:数据来源wind 截止日期2023.6.30
本资料所引用的观点、分析及预测仅为个人观点,是其在目前特定市场情况下并基于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的分析和判断,并不意味着适合今后所有的市场状况,相关指数、行业等的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表现,也不代表本公司旗下基金的业绩表现,不构成对阅读者的投资建议。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过往投资业绩不预示基金的未来表现。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您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本资料不构成本公司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保证,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本公司或本公司相关机构、雇员或代理人不对任何人使用此全部或部分内容的行为或由此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2023-06-30 16: 13
2023-06-30 14: 07
2023-06-30 14: 06
2023-06-30 13: 27
2023-06-29 18: 45
2023-06-29 17: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