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flag好立,实施起来太难。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
放假前带好多书回家,生怕落下一本,立志假期发奋学习,抓紧时间遨游在知识的海洋;等假期结束,很多书都是原封不动地背回学校。
终于下定决心要开始减肥,从明天起,做一个健康饮食、远离高热量的人;但是周末朋友相约小聚一番,火锅店里肥牛卷,烧烤摊上小肥羊,它真香啊!
年初的时候立下很多新年计划,甚至列了详细的清单;过两天已经忘记这回事了,下一年清单继续有效。
明明做计划和去执行都是一个人,为什么经常会表现得判若两人?
选择基金定投的我们,同样也是怀着美好的憧憬开始,但是在短期亏损或者市场回调较大时,可能又忍不住想要中止甚至停止定投。不禁让人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坚持定投这么难?
“计划者”与“执行者”
诺奖得主理查德·塞勒深入研究了这种“两幅面孔”的现象,并提出了著名的“计划者-执行者”模型,来刻画长期计划和短期执行之间的矛盾冲突和两难困境。在他看来,可以将人看成是“计划者”自我和“执行者”自我的复合体,二者各有其独特的行为方式:
计划者:以长期福利最大化为目标进行思考和决策,希望从整体上获得更高的幸福感,计划者的行为具有前瞻性,可以做出长期有利的计划。
执行者:从短期目标出发,根本不关心将来,只想及时行乐,不顾一切地活在当下。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人都被假设为理性经济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出对自身利益最有利的行为,一旦设定了计划可以不折不扣地达到。但现实生活中,大家都是肉体凡胎,经常一时头脑发热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回过头来想一想才觉得有点不太对。
也就是说,大家的自控能力都是有限的。
我们或多或少都能意识到自己会出现计划与执行的不一致,却容易忽略有限自控能力带来的影响。理查德·塞勒强调,“计划者-执行者”只是一个模型假设,并不意味着大家都人格分裂,内心真的有两个自我,只是通过这个模型更方便观察人们的自控力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说,“计划者”的行为方式会尽量靠近理性经济人,属于注重理性与深思的慢系统;而“执行者”则比较短视,属于冲动与直觉的快系统,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容易使计划执行不到位。
坚持定投的知易行难
基金定投,跟读书、减肥、跑步等一样,都是短期痛苦但坚持下去就会受益的事情,都存在着“计划者”与“执行者”之间的斗智斗勇。
在我们心中,也存在定投的“计划者”,如同放假前决定好好学习的那个声音一样,他是目光长远的智者,目标是长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明白长期坚持对基金定投意义重大,认为短期的回调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对短期的波动应该战略性忽视,甚至秉承着长期坚持的信念,希望自己可以做到“越跌越买”。
这个定投“计划者”很理智,出发点也很好。但是基金定投是一种长期投资方式,往往需要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获得比较理想的结果。
在这个漫长的定投过程中,往往是注重短期的“执行者”在代替我们思考,他沉浸在海量的短期信息当中,经常被眼前的涨跌所迷惑,也就没办法跳出来看长期坚持的意义。
市场下跌的过程中,“执行者”看到投进去的真金白银每天亏损,耳边响起铺天盖地的负面消息,可能在恐慌中仓促赎回,却忘了市场低点可以拿到更多的基金份额。而市场上涨阶段,身边又都是情绪亢奋的人,他容易被市场短暂的反弹左右心态,导致离既定的计划渐行渐远。
所以在执行定投计划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前后判若两人的情况,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类的自我控制出现了问题。“执行者”屈服于短期诱惑,也容易使得长期计划落空。
通过“计划者”和“执行者”,我们知道定投本身是件逆人性的事,能长期坚持下去并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诱使我们觉得放弃似乎是更好的选择。
当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困难的时候应该多给自己打打气,坚信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可以穿越牛熊,想想开始定投规划的美好蓝图,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春天或许会迟到,但是从来不会缺席。
风险提示:
本材料中包含的内容仅供参考,信息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司对其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构成任何对投资人的投资建议或承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前瞻性陈述具有不确定性风险,不代表任何投资意见或建议,本公司不对任何依赖于该内容而采取的行为所导致的任何后果承担责任。
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2023-07-05 18: 39
2023-07-03 18: 00
2023-07-05 18: 13
2023-07-04 15: 10
2023-07-04 15: 10
2023-07-04 15: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