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在2023年第一季度强劲复苏后,第二季度经济动能有所放缓。7月10日公布的月度通胀指标显示,国内需求持续疲软,通缩风险上升。近期政策声明释放出宽松政策的信号,而平衡短期和长期目标仍具有挑战性。
自2022年底经济重启以来,中国的价格指数一直保持温和,这与发达经济体具有粘性且高企的通胀形成鲜明对比。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7月10日公布的价格指数,6月份中国整体消费物价指数持平,生产物价同比下降5.4%。物价疲软表明,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详细来看,食品通胀是消费价格的主要支撑因素,同比上涨2.3%,部分原因是本月部分地区高温推高了食品价格。与此同时,由于线下服务积压需求持续释放,服务价格同比上涨0.7%。受端午假期提振,旅游价格同比上涨6.4%。 另一方面,消费品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5%,反映了整体消费需求降温。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分项(如新订单分项和库存分项)及生产物价的疲软反映了类似的趋势。
资料来源:CEIC,中国国家统计局,摩根资产管理。《环球市场纵览 - 中国版》。反映截至2023年7月11日的最新数据。
未来几周,有关部门将公布一系列关键经济指标,涵盖国内经济活动、外贸和货币政策。将于7月17日公布的中国第二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长率预计将达到7%左右(2023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率:1.5%),主要因为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然而,这意味季度环比增长仅为0.2%,远低于2023年第一季度2.2%的增长率。
除了GDP数据,月度经济活动指标也可能反映经济面临持续的风险,特别是由于商业信心持续低迷,私营经济和房地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可能仍是主要拖累因素。经过几个月的经济活动放缓,稳定预期变得更加紧迫。不过,在短期刺激和长期目标(如共同繁荣和住房市场改革)之间取得平衡也越来越困难。尽管中国人民银行下调中期贷款利率,并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10个基点,但投资者和企业对增长前景仍持谨慎态度。 虽然在全球股市中,中国今年迄今表现较为落后,但这可能表明经济增长前景疲软和缺乏政策刺激基本上已经反映在价格中,增长和政策条件的任何微小改善都可能带动市场情绪好转。近期非必需消费品、原材料和房地产等周期性行业可能是潜在政策刺激和市场情绪改善的主要受益者。这些领域较为合理的估值也提供了具吸引力的安全边际。 从长期投资角度来看,我们仍然偏好先进制造业、机器人、自动化和可再生能源行业,因为这类行业有望受益于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和持续的政策支持。由于最近的市场回调,这些行业的估值变得很有吸引力。这些行业的股票种类繁多,为主动型投资组合经理提供了在中国市场创造超额收益的大量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