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投资中,我们可以拥有后视镜来观察市场,赚钱这件事大概就手到擒来了。借助过去,我们可以思考自己做错过什么,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从而帮助自己提前做好准备和应对,提升在未来这个无法预测的世界里,获得更好结果的概率。 这一次,小慢邀请了「春华秋实」主理人:静静聊吧,且慢内容总监:石Sir,以及且慢同路人:JianfengMa,分别分享了:在2008、2015、2018年的市场底,他们当时账户情况是怎样的?
他们是当时如何应对的?有什么感受?
现在回过头来看,他们又有什么感悟?
08年好遥远的感觉,也是我开始建立家庭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的时候。不同人对帐户的理解不一样,比如家庭资产1000万,其中房产500万,金融资产500万,金融资产里二级市场投资帐户10万,如果买了10万的权益基金,可以说仓位是1%,也可以说2%,还有的人会说自己满仓了。所以不说前提条件而直接说账户仓位会产生很大误解。我这里说的帐户是所有金融资产,当时的我没有一级市场投资,也不投债基,就在银行理财(刚兑品种)、货币基金和二级市场(权益公募基金)里统一规划。08年的情况需要从07年说起。在07年6月市场再次上涨超过4000点的时候,我就减了一半权益公募基金到一年期的银行理财,后来市场到了6000多点。看当时的投资笔记,之后每个月的余额都买了短期银行理财,但也没再赎回权益基金。直到08年初在市场反弹到5000多点开始再次向下时,又一次性出掉多半。最后在3月初到4000点上下保留了整体资产的5%公募权益基金,其余都转为了三个月至半年的银行理财和货币基金。到6月初市场接近3000点时,我就开始分批买入,且在八月份破2500点后买完计划的最后一笔,这时仓位已70%。自认为市场很配合自己的计划,后面还有30%可以应对小概率事件。没想到之后的一个月,雷曼倒闭,A股市场跌破2000点,不过很快反弹,在反弹后再次回落到2000点附近,我加到了满仓。后面三个多月才是真正难受的,我不想再经历一次的时间。从指数看,从9月的2000点至11月低点1600点,下跌了20%,而像茅台这样的好公司从9月平台位置跌到11月底点,下跌了近40%。基金净值跌得多惨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在自己认为的安全范围内建仓跌幅能有这那高,对信心的打击很大。整体资产在估值不贵的时候买入却快速缩水,这会对包括优秀基金经理,优秀上市公司的,甚至对未来长期经济都不再信任。其实,到这种时候也没什么应对了,复盘自己当初买的理由,复盘自己的现金流,好在那个时候是自己职业上升期,自己相当于一个高等级信用债,所以整体资产的下跌并不真正影响生活,只是影响心情。这件事对我最大的改变就是后面不论多么低的位置,我都不会整体资产全部放一类资产了。即便知道后面会涨回来,我也不想再经历一次那种煎熬。理财是为了美好生活,不是为了赚最多的钱。只承担自己可以接受的回撤,且只让自己亏得起的钱参与资本市场。
15年的那轮牛熊市是我第一次完整经历的一轮周期,在那轮波澜壮阔的行情中体会到了“暴富”和“返贫”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当时的情况是市场从2010年开始已经熊了4年,特别是12年和13年,大家对于市场已经绝望了,每次上涨都是为了下次更好的下跌,所以成交量越来越低迷,市场信心严重不足。数据来源:choice,时间2008年8月-2023年6月估值当时已经是历史极值,但是市场就是不涨。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是2013年开年,市场连续上涨情绪回暖,就在大家一片信心十足的时候,市场开始了连续下跌,到了6月爆发了非常著名的“620钱荒”事件,给了市场沉重一击。互联网是有记忆的,现在应该还可以查到当时的一些论调,比如大盘要跌破1000点、长期经济下行论等等,越是下跌悲观的情绪越是受到青睐,上涨的时候也是如此,两年后的15年6月涨破万点论也是当时的主流。13年6月到15年6月,短短两年的时间,市场情绪就从跌破1000点变成了涨破10000点,两年的时间对于基本面有什么影响或者有什么大的变化吗?其实没有。情绪是主观的,受到非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当时我投资经验尚浅,所以也受这些论调的影响,每天过得很痛苦,很怕辛辛苦苦赚的这些钱都在投资上亏光了。怕归怕,卖是不可能卖的。这种悲观的情绪一直持续到了14年中,随着大金融和国企改革的持续拉升,大盘从2000点用了6个月的时间涨到了3200点。那段时间好受吗?其实不好受,因为涨的都是大金融和大国企,其他板块根本涨不过指数,个人投资者非常难受,换仓又不敢,不换又难受,一直到15年的春节后才开始全面的普涨行情。所以在投资这条路上,大部分时间是不舒服的,赚钱的事哪有舒服的?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投资亦是如此吧。随后发生的事,很多朋友都知道,20多天的时间,大盘从5178点狂泻到3400点,虽然正值7月盛夏,但是资本市场却如1月寒冬。回首那段时间,如梦似幻又身在局中的感觉。站在现在的时点来分析,那段时间其实经济并不好,企业利润也没有显著改善,但是依旧可以起一波牛市,关键在于两点:在14年的时候,估值已经压到了一个极值,虽然利润没有进一步提升,但是随着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让权益资产的配置性价比越来越高,导致了资金从不同领域进入了资本市场。这就有了14年下半年的那一波行情,有了赚钱效应后,又吸引了观望资金、杠杆资金以及跟风资金的涌入,带来了15年上半年的行情。数据来源:WIND 时间:2013年1月-2015年11月总的来说,15年的行情是宽松资金引导的估值提升行情,所以一旦资金撤退,高估值是无法维持的,只能以短期暴跌收场,那轮牛市的根基并不牢靠。但是当时身在局中,根本就没有考虑这些,所以账户资产也是暴涨3倍后,又迅速的吐了出去。其他的我根本不关心,因为我也解决不了,管好自己是做好投资的第一步。印象中18年的市场底毫无疑问是凄惨的。首先,就是耳边听到的消息几乎都是“利空”,仿佛等不到上涨的希望,如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汇率不断贬值、去杠杆政策等等;其次,市场整体行情则从年初跌到了年末,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反弹,投资者买入即被套,被套即遥遥无期;最后,就是市场变得异常清冷,投资者好像对股市失去了信心,对中国经济失去了信心,股市的成交量越来越少,自己身边谈论股市的人也越来越少。那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投资主要是通过购买基金的方式进行,虽然用于投资的钱数量并不多,却是当时我所有的余钱了。每次打开账户,看到的是基金的净值曲线不断得往下走,设置了自动定投,却定投一次就亏损一次,每次都希望这一次是买在最低点了,反弹就要来了,结果还是下跌,账户的总金额也越来越少,亏损额却越来越大。当时根本就不知道要如何应对,完全没有想过市场会是这个样子的。唯一的想法就是:不能在继续投下去了,要趁一个市场反弹的机会,就赶紧把手里的基金卖掉,少亏一点,卖掉就算了。所以当时就把几个设置的自动定投策略都暂停了,同时亏损卖出了大部分的基金,算是“断臂求生”。那时非常焦虑,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当时的状态,最贴切的就是“忐忑不安”了。和部分人选择关闭账户,不闻不问的状态不同。还记得那时候只要市场一开盘,我就完全没有心思工作了,每过半小时就忍不住打开证券软件,瞅一瞅实时的行情,估摸当天的基金涨跌情况。如果遇到了市场大跌或者略微上涨的日子,甚至就会不停得拿出纸笔计算当天持有基金的涨跌额,仿佛这样做就能缓解内心的焦虑。说来也是巧合,当前的市场行情已与18年市场底有些相似,当下的心态就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最近的市场行情下跌对我来说还是有些郁闷的,主要是因为自己的仓位已经接近计划的上限。奇怪的是自己现在投资的金额是18年时候的十几倍还多,但同18年相比心态还是轻松了不少的,也许里面有这些年且慢长期熏陶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认可了且慢资产配置和长期投资的理念,感受从焦虑变得轻松。所以,当下虽有亏损,但我是绝不会再和18年一样在底部卖出的,可以说是投资的心态从18年的稚嫩变得更加成熟了。
穿越回你的过去,你的投资路上有什么经历或感悟呢,欢迎留言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