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益市场表现
01
市场表现回顾
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24.01.22-2024.01.26
上周在多重利好刺激下,上证指数强势反弹,但除上证及沪深指数收涨外,其余主要指数仍收跌;沪深300上涨2%,万得全A收涨0.5%,创业板指下跌1.9%,科创50下跌2.5%。
国内环境:
上周市场迎来密集的政策利好释放:
(1)1月24日央行宣布将于2月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1月25日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一方面提振市场预期,保障春节前现金投放的短期流动性需求并持续补充中长期流动性需求,另一方面进一步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打开实体融资成本下降的空间。
(2)同时证监会强调“建设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国资委表示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业绩考核;对金融市场预期修复及实体经济预期继续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3)地产端继续发布政策,1月24日晚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文件,完善经营性物业贷款政策,支持房地产企业发展,扩大资金使用范围,改善房企流动性状况。整体体现中央对托底地产的决心,期待后续政策落地,供需两端发力带动地产销售改善。
国际环境:
上周海外各国央行继续停止加息,同时释放出降息会延后的信号,美国公布的经济数据超预期也使降息预期继续降温。美国四季度实际GDP环比折年率3.3%,远高于市场预期2.0%,再次凸显美国经济的韧性,占GDP比例超过三分之二的私人消费支出环比增长2.8%,与上个季度的3.1%大致相当,表明消费者购买力仍然较强,但耐用品订单和就业数据则反映出经济降温的痕迹。所以一方面降息预期降温可能导致地产及耐用品消费的修复滞后,另一方面美国经济数据意味着其典型衰退的概率进一步下降,海外库存低位背景下,这有助于中国出口增速的整体修复。
02
行业表现回顾
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24.01.22-2024.01.26
上周石油板块领涨,多元金融、房地产、保险以及建筑板块涨幅居前;矿物制品领跌,半导体、日用化工、旅游以及通用机械跌幅居前,板块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地产:
政策暖风频出提振市场预期,央行、金融监管总局频频发声支持房地产融资,并表示金融业支持房地产责无旁贷,体现了中央对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决心,预计后续相关政策将加速落地。1月2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强调各地要抓紧研究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精准有效支持合理融资需求,系列政策定调催化地产及地产链反弹。
美护:
上周美容护理板块录得各板块最大跌幅,一方面在连续两周强势上涨后,阶段性地有资金兑现,另外这几月为行业淡季,基本面数据表现一般,行业也并未走出一年多以来承压的局面。但值得注意的是,上周医美市场再添一将,近两年市场热度很高的再生材料领域新获批一证,随着医美市场产品的丰富,消费热度也有望进一步打开。
上周上证指数打破了连续下跌的趋势,市场处于相对底部区间,信心在逐渐修复但还有不足,反弹行情的持续性还有待验证。
►►►
债市表现
01
利率方面
上周债市震荡偏强
周一:LPR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和5年期以上品种均维持不变,分别为3.45%、4.2%。当日上证指数跌2.68%报2756.34点,深证成指跌3.5%。股债走出跷跷板行情。至收盘,国债期货收盘多数上涨,30年期主力合约涨0.74%报103.68元,创上市以来新高;10年期主力合约涨0.15%,5年期主力合约涨0.06%,2年期主力合约持平。(来源:Wind)
周二:据彭博报道,中国据悉考虑多项方案支持资本市场。知情人士表示,中国政府正在考虑多项支持工具,稳定资本市场运行。考虑的方案包括:设立规模2万亿元人民币左右的股市平准基金,用主要来自中国境外机构的资金由沪港、深港通投向A股。支持人民币汇率也是这项提议的考量之一。通过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或中央汇金公司向A股投资至少3000亿元人民币本地资金。受此影响,上证指数涨0.53%报2770.98点,深证成指涨1.38%,创业板指涨1.24%。股债依然走出跷跷板行情。至收盘,国债期货多数收跌,30年期主力合约跌0.14%,10年期主力合约跌0.12%,5年期主力合约跌0.08%,2年期主力合约基本持平。(来源:Wind)
周三:央行决定,自2024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0%;自2024年1月25日起,分别下调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各0.25个百分点。当日上证收复2800点,股债一度走出跷跷板行情。午后受降准降息影响,债市出现波动。但由于债市一直对降准降息有预期,故债市反应温和。至收盘,国债期货收盘集体上涨,30年期主力合约涨0.14%报103.67元,盘中涨至103.94元创上市以来新高,10年期主力合约涨0.05%,5年期主力合约涨0.04%,2年期主力合约涨0.03%。(来源:Wind)
周四:国新办就金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表示,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将继续做好个人住房贷款金融服务,支持各地城市政府和住建部门因城施策,进一步优化首付比例、贷款利率等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指导、督促银行更好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刚性和改善性住房的融资需求。房地产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影响,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也息息相关,金融业责无旁贷,必须大力支持。当日资金面“前紧后松”,资金价格偏贵。但由于市场对政策加码仍有预期,推动了债市小幅偏强。至收盘,国债期货收盘多数上涨,30年期主力合约跌0.05%,10年期主力合约涨0.12%,5年期主力合约涨0.17%,2年期主力合约涨0.06%。(来源:Wind)
周五:据彭博经济研究,利率方面,维持对央行今年将分三步下调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利率30个基点的预测不变,这将引导商业银行下调企业贷款和抵押贷款利率。央行行长潘功胜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表明,央行最早可能2月份进行预期中三次降息的第一次。当日住建部召开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指出,各地要以项目为对象,抓紧研究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住建部抓机制落实力度大,1月底前,第一批项目名单落地后即可争取贷款。当日债市震荡收跌,国债期货收盘多数下跌,30年期主力合约跌0.04%,10年期主力合约跌0.06%,5年期主力合约跌0.04%,2年期主力合约涨0.01%。(来源:Wind)
上周债市震荡偏强。全周来看,30年期主力合约涨0.5633%,10年期主力合约涨0.1262%,5年期主力合约涨0.1560%,2年期主力合约涨0.0790%。国债、国开债10Y-1Y期限利差较上上周同期分别走阔了6bps和2bps,收益率曲线陡峭化。(来源:Wind)
利多因素:降准降息消息落地后市场对政策加码仍有预期。资金面整体平衡。股债跷跷板效应。
利空因素:资金价格扰动。
高频经济数据跟踪:
生产方面:基建仍处于淡季。 钢铁方面,高炉开工率和产能利用率环比小幅抬升。库存方面,螺纹钢、线材和建筑钢材环比继续小幅下降。钢厂盈利率环比继续走弱。石油沥青装置开工率环比小幅抬升。水泥发运率和库存环比继续小幅下降,水泥价格也环比走低。基建方面仍处淡季。生产方面, PTA和PVC开工率环比小幅上升,波动中枢环比小幅上移。PTA下游,织机开工率环比继续下降。全钢胎和半钢胎开工率曲线走阔。半钢胎开工率环比走平,全钢胎开工率环比下降。
需求方面:房地产行业表现仍较弱。房地产方面,上周百城土地成交面积环比小幅抬升。百城土地溢价率环比小幅下降,仍处于低位波动状态。供需方面,依然推荐关注一线城市二手房成交情况。从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成交套数数据来看,一线城市数据波动中枢环比变化不大。
通胀与出行方面:通胀小幅起稳。上周猪肉和蔬菜价格环比小幅抬升。国内通胀小幅起稳。出行方面,临近春节,国内执行航班小幅增长。
外贸方面:出口环比变化不大。进出口方面,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环比走平。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环比继续小幅抬升。从国内主要港口来看,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环比小幅上升,宁波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环比小幅下降。
债市观点:
基本面:央行指出,当前经济仍面临一些困难挑战:“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物价水平低位运行。”
资金面: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呵护下,资金面预计仍将保持合理充裕。
政策面:市场对政策加码仍有预期。
债市投资策略:目前由于市场预期相对一致,且存在交易预期的情况,故市场“学习效应”明显,降准降息政策落地后对债市的波动影响偏温和。但鉴于市场对政策加码仍有预期,故交易预期的行为预计还将延续。目前市场对资金面预期宽松,对基本面跨周期与逆周期调节的解读比较一致,债市环境整体友好,仍推荐谨慎做多。
02
信用方面
发行总览:
上周债券市场一级发行信用债共523只,环比增长10.11%,其中超短融118只,短融12只,中期票据99只,私募债94只,PPN31只,一般公司债26只,累计发行规模4199.28亿元,环比增长11.32%。
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24.01.22-2024.01.26
取消发行情况:
上周取消发行的债券共4只,较上上周持平,累计取消发行43.5亿元,环比下降11.22%。截止上周,近一个月共有13只信用债取消发行或者延迟发行,累计取消发行100.7亿元,最新统计如下:
来源:Wind,统计区间:2024.01.07-2024.01.28
风险揭示:本文中所阐述到的观点和判断仅代表当前时点的看法,不构成任何的投资建议,也不代表基金管理人对任何股票作出判断。因市场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本文当中所陈述到的观点和判断后续可能会发生调整和变化。投资者在购买基金之前请先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法规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与您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2024-01-26 19: 17
2024-01-26 19: 17
2024-01-25 21: 31
2024-01-25 21: 28
2024-01-25 17: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