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期
欢迎来到理财笔记栏目
我是国投瑞银基金首席理财策略分析师
魏衡
引用传统文化典籍
用讲故事的方式
诠释投资理念
# 长期投资的心境指南 #
说到长期投资,经常有投资者伙伴和我交流的时候提出疑问,「到底多长算长期呢,我都已经买了某只基金1年/3年/5年了,为啥还是亏的?这亏损日子啥时候才能熬到头啊?」
一般情况下,我会给出相对严谨的回答,「长期投资的定义不是基于某个确定的时间长度,并不是说到达N年就算长期,N-1年就不是长期。长期投资更多情况下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价值投资是买入在当前市场共识中被低估的投资标的,然后期待未来市场能够还它清白,给予正常甚至高估的价格。低估区间买入,正常或高估区间卖出,这就是价值投资的赚钱窍门。而市场共识的转变,终归需要一个过程,有的时候短平快就完成纠偏,但大部分时候,是缓慢的纠偏,投资者往往需要付出长期投资的漫长过程,才能等到市场共识纠偏完成的结果。」
你看,如果认可这个逻辑,长期投资就好像是在登山。山脚下游客中心的旅游指南上写着,「走大道,坚持走,你将会在山顶见到壮美的风景,必当不虚此行」。站在山脚下,借着望远镜看去,的确依稀能看到上面金碧辉煌,还能看到投资大师在上面煮酒论英雄的潇洒身影。
可是,真等到走进山里,马上就被浓浓的大雾笼罩,抬头只有白茫茫一片,只能盯着眼前的石阶,一步一步的往上走,沿路既看不到路牌,也没有距离山顶还有多少米的提示。游客们心怀梦想踏进攀登之旅,在漫长的石阶上气喘吁吁,忍不住开始怀疑,「山顶上真的有美景吗/我真的坚持得到这么远吗/有没有缆车让我直接登顶啊……」
是的,投资就像是在迷雾中攀爬未知的高山,每时每刻都在考验投资者的心力。
面对这个挑战,投资者该怎么办呢?通常大家会互相打气,「坚持就是胜利,拼尽全力往上走!」但是,如果真的心力耗尽,就是提不起信心,找不回当初的勇气了,又该如何是好呢?
关于这个问题,苏轼可以为我们提供解决方案。要知道,他的确是经历过这样的难题,真的是去兴致勃勃登山,但走到一半体力就撑不住了。
屡次得罪领导,多次被贬的苏轼,当时被贬到惠州。现在的惠州是个很漂亮的海滨城市,但在古代,那里可是酷热难耐的偏远之地。苏轼去爬山,想要到山上的松风亭赏景,半路体力不支,我们看看他的《记游松风亭》原文: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床止息。仰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两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这段话的大意是: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
苏轼出生于1037年,写下《记游松风亭》是在宋哲宗绍圣元年,也就是1094年,算下来,这一年苏轼已经年近花甲,虽然他向往着美景,但体力是真撑不住了。
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就只能选择抱憾而归,多愁善感的就开始感伤,「想当年俺年轻的时候,现在不行喽……」在「仰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如何得到」这句话里,我们也可以品味到苏轼同样经历了遗憾、感伤的心情起伏。
但苏轼就是苏轼,他转念一想,何处不是美景,何处不是歇息的好地方。在此前,遗憾和感伤束缚了他,就像是上钩的鱼、敌人重兵压阵的士兵,心情非常低落。而这一转念,就完全释然,当关注点从「远处还未得到的美景」变成「当前正在经历的旅程」,苏轼的心情恍若阵雨转晴,充满了阳光。
其实,投资也是一样。如果认为投资的目的是「熬过漫长折磨,最终获得回报」,眼里就只有遥远而模糊的终点,在抵达终点前稍有不如意,就陷入精神内耗,这就相当于是想要一口气不停歇的向山顶攀登,的确是很容易走到半路就筋疲力尽,最后遗憾放弃。
而如果能学习苏轼的心境,认为投资的目的不仅仅在结果,更是在感悟投资之旅的每一段路,每一段景,走走歇歇,闲庭信步,反倒会走得更远,更容易抵达山顶。
我知道,这样的说法听起来有点虚,似乎不容易落到实处,这里分享一段我自己的亲身感受。
此前,当我在开始深入学习投资理论的时候,很快就遇到一个矛盾:
资产配置理论的奠基人马科维茨强调分散配置,指出要控制风险,就应该分散配置于若干个具备不相关性的资产品种上面,也就是说,分散能够降低风险;巴菲特和芒格则强调集中投资,认为控制投资风险的策略应该是集中持有自己深入了解的行业和公司,投资太分散就无法深入了解公司基本面,风险反倒可能更大,也就是说,他们认为集中能够降低风险。
你看,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大佬,他们也都有一套理论框架来支撑自己的判断,大佬们的观点应该都是对的。但这两个观点明显矛盾啊,这该如何理解呢?
我注意到,也有不少人意识到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常见的解释是,「不是分散就好,也不是集中就好,关键的问题是要找到问题的关键,也就是找到分散和集中之间最适合的度,要做到既不过于分散也不过于集中,均衡配置才是最好。」
这样的解释当然有道理,但是,难免让我觉得是「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感觉只是在和稀泥,并没有正面解答这个矛盾。
后来有一天,我读到一段话,「分散化究竟是不是免费的午餐,依赖于我们对“风险”的定义……马科维茨认为资产的市场价格波动就是风险……持有相关性弱的多元化资产组合,会进一步降低某种资产的系统性波动……对巴菲特而言,资产市场价格波动并不是风险,不了解或看错了所投资的企业,导致资产内在价值受损,造成本金永久性亏损或回报不足,才是真正的风险。在这种风险观下,分散会导致对每个企业了解不深,从而带来风险。」(源自《投资至简:从原点出发构建价值投资体系》,作者:静逸投资 ,机械工业出版社)
那一刻,困扰我多时的问题迎刃而解,原来两者完全没有矛盾,问题的关键在于,投资者应该认清自己心中的对风险的定义。
你可以想象,当我想通这点的时候,是多么的愉悦。这种愉悦和市场走势、净值涨跌没有任何关系,单纯是因为我在投资之路上,收获到了「学到新知识」的快乐。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我一直很享受学习投资这件事本身,在过去几年市场的频繁波动中,我的确做到了相对淡定的面对市场,也坦然接受了「目前我定投的不少基金都还在亏钱」的事实。
我相信,山顶上有美景等着我,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同时,我也以苏轼为榜样提醒自己,享受旅程比欣赏山顶的风景更重要。
讲到这里,不妨以苏轼在惠州期间的另一首词做为结尾:「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其实不是苏轼说的,是苏轼问,别人回答的,但苏轼既然把它记下来,又何尝不是说出了苏轼自己的心声呢。
做投资,在遇到市场低迷的时候,不妨多品品苏轼的「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和「此心安处是吾乡」,相信能够让投资心态更加平和,更加轻松的坚持长期投资。
今天的理财笔记就到这里
看完这一期
你对「投资心境」有没有新的启发呢
不妨在评论区和大家分享噢~
2024-06-20 23: 08
2024-06-23 17: 13
2024-06-21 17: 06
2024-06-18 21: 05
2024-06-15 21: 00
2024-06-14 10: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