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让很多人想起2003年SARS危机高峰期的恐惧和不确定性,2003年非典对宏观经济基本面影响总体偏短期冲击,GDP的增速从Q1的11.1%回落至9.1%,下半年则有所反弹。
总量来看,2003年全年仍延续了加入世贸以来逐年向好的趋势,疫情严重的地区北京、香港等地受影响更大。结构上,主要抑制短期的外出消费需求,必选、耐用品和投资端的需求影响偏弱,且呈现出部分短期冲击、后期回补的特征。而中长期来看,2003年正是互联网电商大发展的阶段,非典加速了线下消费转线上的速度。
我们认为,本次疫情对宏观经济的短期影响可能与非典类似,对经济运行的中长期不产生太大影响,不同点在于经济发展周期和阶段差异较大,2003年是经济复苏甚至过热的中途,下半年货币政策开始收紧,而当下经济复苏的动力偏弱,宏观杠杆率偏高。
2003年AH股表现迥异,A股先涨后跌,港股先跌后涨,时间节点刚好在4月中下旬(中央宣布全力应对非典),这与疫情的区域性差异、信息传递的时滞、市场本身的成熟度都有较大关系。
结构表现上,两市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农业、食品饮料、旅游、交运等明显受冲击的板块短期呈现出弱于市场的表现,医药表现相对好,其他相关性不强的品种规律不明显,疫情爆发期偏防御的品种更好,疫情消退后前期跌幅较大的品种反弹幅度更大。
在众多不确定性中,有几个方面是相对确定的:
第一,疫情对于经济和A股市场的影响整体偏短期,对于大部分企业价值的影响也很短期、间接;其次,当前稳增长的压力较大,叠加疫情严峻,或进一步强化宽松的货币环境的延续时间;
第二,前期市场的主线主要集中在5G、新能源汽车以及经济复苏的推进上,疫情对前两者的影响很间接,对于经济复苏的影响是结构性的,叠加政策上的对冲,可能影响也不大。结构上,消化估值偏高的问题之后的科技是反弹中的首选,而受到短期情绪重创的跟经济相关的板块(包括消费品)有望回归到中长期的估值低点,也有望迎来更大空间的估值修复。
节后应对策略分短期、中期两个维度,第一,短期疫情仍在爆发阶段,预计市场仍有一定下跌风险;第二,长期来看,市场几条主线并不会受到太大冲击,市场有望迎来反弹,核心观察指标是新增病例数、死亡率等相关指标到疫情出现明显改善,相比之下,非典时期的港股更能体现市场的转折。
2021-08-02 11: 21
2021-08-02 11: 03
2021-08-01 08: 53
2021-08-01 12: 44
2021-08-02 09: 05
2021-07-26 17: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