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造成港股表现低迷,但这并未影响内地资金在港股通开启后抄底港股的热情。据中国基金报记者统计,截至3月3日,南向资金今年以来净流入近千亿元,远超北向资金同期流入。与此同时,多家公募基金近期纷纷发行港股基金,加大港股布局。
即将发行的永赢股息优选拟任基金经理、永赢基金权益投资部副总监晏青告诉记者,港股市场具有高股息特征,今年市场经过这一轮调整后,高股息、低估值、高隐含风险溢价优势尤为凸显。虽然短期内疫情对中资企业的盈利有一定影响,但中长期看,优质企业盈利复苏是大概率事件。
深耕海外市场的“多面手”
晏青拥有近15年从业经验。他于2006年加入交银施罗德基金担任A股行业研究员,后来国内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业务开启,他转战海外市场专注于港股和美股市场研究和投资,是境内资深的QDII基金经理之一。2015年,他离开公募加入弘尚资产担任海外投资总监,开始绝对收益领域的征战。去年三季度,他重返公募加盟永赢基金。
十多年来历经数次牛熊,从刚开始研究A股到后来专注海外市场,从追求相对收益的公募到追求绝对收益的私募,晏青可谓投资“多面手”。
研究员出身的晏青非常重视公司基本面研究,擅长自下而上挖掘高胜率的股票。从其以往管理产品的业绩归因上看,收益主要来源自行业和个股选择。其过往基金产品的投资组合,很少靠重压一两个行业或板块胜出,大多时候均衡地兼顾了成长与价值。他表示,从投资之“道”来说,还是希望能找到一些伟大的公司为来构建投资者长期组合,这些公司不断创新、建立更深的护城河,它们在创造巨大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为投资者贡献稳健和持续的回报。
“我做研究员时主要看成长性行业,到后面自己拓展到消费、地产、汽车等行业的研究,这些行业过去十多年里表现出很强的成长性,所以,我对成长股比较偏爱。”不过,晏青也表示,在私募涉足绝对收益产品投资之后,逐渐发现纯粹成长股的投资方式没法从容应对极端的市场环境。成长股收益率惊人,但波动较大,对组合的波动性管理挑战巨大。
“如果组合内择机布局一些显著被低估的价值股,在市场向下时能帮助控制回撤,而市场向上时这些仓位让组合具有一定的弹性。只是投资低估类价值股要有耐心,也要控制好持股周期。从对这些公司的预期上说,我们可以容忍成长慢一点,但一家企业的价值最大部分是其五年后创造长期自由现金流的折现总和,本身得具有一定的成长性。”他说。
基于股票基本面的投资决策,晏青告诉记者主要基于两个核心角度:第一是估值,通过各种维度去评估一个企业的价值,以此为尺度评估这个标的风险收益比,构建个高性价比的组合;第二是确定性,股票投资的主要收益来源于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可能来自对公司未来高成长的准确判断,也可能来自对公司深入研究后的价值评估,也可能是洞悉了公司业务的核心要素,正是有了对这些确定性的把握,才能在市场波动中坚定持有股票,并最终因价值被市场所认同而取得回报。
高股息策略有望获超额收益
今年以来,全球市场宽幅震荡,资金开始寻求避险资产,低估值高股息的资产受到关注。
晏青告诉记者,高股息可投资标的主要集中在跟经济周期具有高度相关性的板块中,而当前金融、地产、高端制造业等板块的核心资产依旧被低估。在全球负利率和资产荒的环境下,高股息率资产具有显著的稀缺价值。
“以指数表现来看,截至去年底,自2005年以来中证红利指数和上证红利指数的年均收益率分别为23.49%和12.03%,均跑赢上证综指9.07%的年均收益率。”他说,除了A股,港股市场也一直具备高股息率的特征。从过去40年来看,恒生指数的股息率中枢3.6%左右,如果市场指数处于低位,则股息收益率更高。从中长期资金配置角度来说,目前港股的估值依然在底部区域。
晏青指出,相较于对流动性和政策面更为敏感的A股,机构主导的港股市场走势主要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这也是港股近年来持续表现低迷的主要原因。不过,随着疫情慢慢消退,生产逐渐恢复,一旦企业盈利拐点出现,港股大概率会迎来基本面复苏推动的反弹行情。
据悉,即将发行的永赢股息优选也将高股息策略作为主要策略之一,在满足要求的股息率排名前50%的股票中,通过考量企业的盈利、估值、股息率三大维度,结合公司所处行业前景、市场地位、经营状况等定性指标优选个股。
值得一提的是,该基金采用双基金经理制,兼具国内和海外股票市场投资经验。其中,权益投资总监李永兴把握大类资产配置,深挖A股权益市场;深耕海外的老将晏青,则自下而上挖掘有能力持续较高分红的高价值和有分红潜力的高成长的港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