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前A股市场震荡较为强烈,沪指从3723.85点调整到3613.97点附近,单周跌幅2.41%;创业板指报收3193.26点,单周下跌1.20%,投资者对后市走势比较困惑。
基金君最近采访了六大知名绩优私募,包括聚鸣投资总经理刘晓龙、相聚资本总经理梁辉、中欧瑞博董事长吴伟志、趣时资产总经理兼投资总监章秀奇、清和泉资本投资总监吴俊峰、悟空投资董事长鲍际刚,谈谈四季度A股和港股走向、如何调仓换股、看好哪些投资方向,还有对周期股、新能源车、消费医药和北交所、专精特新等热点的看法。
我们先来看看各大知名私募的核心观点:
聚鸣投资总经理刘晓龙:核心仓位依然集中在基本面强势的电新和军工等成本性板块,小仓位参与周期行业。同时随着一些板块的下跌,我们也开始看下跌幅度较大的一批制造业或者消费类的公司,当然估值保护要足够,因为有一些公司今年受原材料涨价影响,明年可能整体上会有一个改善,我觉得绝对收益问题不大,就是收益率高低问题。
相聚资本总经理梁辉:专精特新是科技创新的代名词,专精特新“小巨人”是在细分领域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行业龙头,投资机会不言而喻。一些“小巨人”的ROE每年稳步增长,远期业绩持续改善可期,当下估值也不贵,成长价值突出。随着专精特新投资机会的出现,将更加考验自下而上的选股能力。
中欧瑞博董事长吴伟志:当前影响市场的关键因素在于,一方面,由于地产在调控政策持续加码的情况下,相关产业链景气下行。在疫情与经济景气度下行的影响下,消费数据也明显放缓,经济下行的压力明显。另一方面,由于牛市持续超过两年半,近期市场热点轮动加快,市场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存量博弈特征。我们认为,四季度系统性风险与机会都不大,依然会保持指数整体稳定,存量资金博弈的特征。
趣时资产总经理兼投资总监章秀奇:今年以来,“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板块和传统周期行业都表现较好,前者是因为需求旺盛,销量不断超出预期,后者主要是因为供给受限,价格不断超出预期。我们预计接下来可能会陷入分化,供需格局更好的板块可能机会更好。
清和泉资本投资总监吴俊峰:近期消费类稳定成长个股表现不佳,主因短中期疫情影响下基本面预期不够明朗,其次一些板块担忧政策的调控。从策略的角度,这些长期优质的消费类龙头公司,后续可能存在一定的错杀机会。
悟空投资董事长鲍际刚:周期板块的核心是未来供需格局,短期市场演绎得比较充分。我们认为今年主要来自供需阶段性错配产生的涨价,未来随着供给端的约束逐渐解除,需求端走弱的影响会逐渐显现,需要仔细审视各个品种的供需格局。我们主要关注双碳目标约束供给侧受限的同时需求端受益先进制造业发展带来的结构性需求增量的细分行业机会。
基金君以问答形式整理了六大私募基金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1、近期A股仍然维持震荡走势,8月部分经济指标有所回落,您如何分析当前影响市场的核心因素?对四季度A股走势怎么看?
中欧瑞博董事长吴伟志:当前影响市场的关键因素在于,一方面,由于地产在调控政策持续加码的情况下,销售数据、新开工、土地拍卖数据都出现明显的降温,带动相关产业链的景气下行。在疫情与经济景气度下行的影响下,消费数据也明显放缓,经济下行的压力明显。最近由于个别头部地产企业爆发流动性危机,地产调控政策及头部公司暴雷后如何演绎,会是影响未来一段时期政策与市场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回到市场本身,由于牛市持续超过两年半,近期市场热点轮动加快,但持续的赚钱效应不很明显,市场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存量博弈特征。我们认为,四季度系统性风险与机会都不大,依然会保持指数整体稳定,存量资金博弈的特征,尤其是量化交易资金规模扩大后,这种博弈导致是行业波动可能会更加剧烈。
趣时资产总经理兼投资总监章秀奇:影响当前市场的核心要素是在宏观经济面临回落的背景下,市场流动性比较宽裕,集中体现在股市成交额居高不下,市场热点此起彼伏,行业之间表现差异很大。对于四季度,我们认为还会维持这种震荡的格局,影响市场的核心因素可能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相聚资本总经理梁辉:上半年,社融同比增速快速压缩,8月部分经济指标有所回落,数据背后意味着股市增量资金的减缓,对应着市场走势从此前的趋势上行转向为存量行情。具体体现在,某类行情的表现持续性不强,轮动性明显,博弈特征明显。未来指数大概率保持震荡态势,存量行情特征继续。
清和泉资本投资总监吴俊峰:第一,经济往下走这是确定的。第二,流动性比较宽松。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偏震荡的市场,风险扰动可能会存在于一些事件,比如恒大、美联储等等,这些会不会引起震动还需要观察。如果不考虑事件冲击,中国从基本面和流动性这两个维度来看,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风险,还是会延续比较分化的风格走势。未来的风格均衡或者变化,宏观需要关注货币和信用的组合,中观需要关注成长和价值的相对业绩比较,微观需要关注估值和成长的匹配度。
聚鸣投资总经理刘晓龙:当前市场延续了这几年的特征,行业非常极致。20年是大股票和小股票,21年是行业的差异以及中小股票表现更优。市场的大方向看我们认为还是受流动性和未来政策预期影响;但结构性行情下,我们依然还是更多优选行业大于对于方向性判断,21年极大的收益方差也体现出优选方向和行业才是A股当前更为重要的策略。Q4看,市场没有大的问题,还是优选当前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成长板块和限产下部分周期行业,同样我们也需要将视角看得更长些,布局2022年品种。
悟空投资董事长鲍际刚:经济承压主要来自政策面结构性紧信用和供给侧双碳约束,这是政策在短痛与长痛之间的取舍,这个阶段经济下行压力使得宏观政策可能存在变化,这是短期市场焦点,政策面的线索不清使得市场整体处于震荡格局中。从股市增量资金角度来看,居民财富通过公私募等多种机构渠道进入权益市场的趋势在延续,外资增配中国资产的趋势也在延续,整体市场增量资金温和流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总体认为四季度可能还是缺乏趋势性大涨或者大跌的基础,大概率还是结构性机会为主。
2、贵公司目前仓位如何,如何做调仓换股?主要看好哪些行业板块的细分领域的机会,为什么?
梁辉:我们一直是均衡的配置思路。当下我们的配置,大概分散在5-10个细分产业方向上,每个细分方向上的配置比例也都比较接近,并且这些细分方向之间的关联度并不高。比如我们配置了新能源、半导体、化工、军工,同时也有医药、消费等。并且进一步来看,我们把配置的理念做到了极致,以消费为例,我们在消费板块的是也是分散在消费领域中的多个方向的。
吴俊峰:我们认为在“经济下行”叠加“流动性宽松”的宏观背景下,成长风格仍将延续。聚焦中长期景气度能够维持,且受政策鼓励的行业。一是从宏观来看,后续经济压力会更大,流动性预期会更松,资产荒有望重现。那么,未来基本面扎实、成长性确定的品种,稀缺会更加突出。二是从中观来看,相关行业均处于需求高增、政策扶持、技术进步、景气上行的阶段,因非基本面因素导致的下跌,更多的是布局机会。
刘晓龙:我们核心仓位依然集中在基本面强势的电新和军工等成本性板块,小仓位参与周期行业。同时随着一些板块的下跌,我们也开始看下跌幅度较大的一批制造业或者消费类的公司,当然估值保护要足够,因为有一些公司今年受原材料涨价影响,明年可能整体上会有一个改善,我觉得绝对收益问题不大,就是收益率高低问题。
章秀奇:我们仓位偏高,今年以来,“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板块和传统周期行业都表现较好,前者是因为需求旺盛,销量不断超出预期,后者主要是因为供给受限,价格不断超出预期。我们预计接下来可能会陷入分化,供需格局更好的板块可能机会更好。
吴伟志:目前仓位维持中性60-75%区间,对于持仓中估值已经进入高估区间的个股会逐步减仓,同时提高已经进入合理估值区间的优质公司的关注度,择机调仓。现阶段主要看好的板块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光伏、风能、后周期行业和深度价值型公司。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与光伏长期角度看行业还会有5-10倍的空间,但由于关注度与参与度不低,为降低产品的波动性,我们也会阶段性进行适当的减仓,但不影响我们长期的战略看好;其他看好的领域还有物联网和网络安全。
鲍际刚:我们目前仓位中偏中性,围绕景气度变化调仓换股。目前比较看好先进制造业和财富管理行业机会,先进制造业是本轮经济转型升级最核心的抓手,政策面、本身产业发展阶段和产业广度深度都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会有很多结构性机会,财富管理行业受益权益资产走向大类资产配置舞台中心的时代背景。
3、具体而言,煤炭、钢铁等周期板块最近演绎疯狂,贵司有参与吗?您如何看待其蕴含的投资机会?
吴俊峰:周期股行情只有两点,一个是需求持续地好、一个是供给端出问题,这一轮是供给端出问题。这种问题有可能是节能降耗政策环境下,各个地方政府有些非市场化的行为,所以我们认为这大概率是由政策导致的,那么我们也担心他将会因政策结束。我们没参与的原因在于中国作为制造业的国家,原材料价格大涨之后,会侵害中国的制造业优势,这种价格的上涨跟中国的竞争力是相违背的,未来将会面临政策的纠偏。我们参与周期股希望是中长周期逻辑,比如价格涨是因为需求不断地超预期,这种可预测可持续的机会是可以的。
鲍际刚:周期板块的核心是未来供需格局,短期市场演绎得比较充分。我们认为今年主要来自供需阶段性错配产生的涨价,未来随着供给端的约束逐渐解除,需求端走弱的影响会逐渐显现,需要仔细审视各个品种未来的供需格局,我们主要关注双碳目标约束供给侧受限的同时需求端受益先进制造业发展带来的结构性需求增量的细分行业机会。
刘晓龙:短期而言,煤炭钢铁等周期板块,供给端压力确实较为明显,双控等可能是较为长期的压力。但是国内同样也不允许原材料持续上涨,政策面打压和供给端灵活调整出现概率同样存在。我们判断可能很多周期涨价品的最好的时间将要过去了,博弈难度加大。
章秀奇:本轮周期板块演绎的超出预期,我们参与较少,这轮周期行业的主要原因是需求稳健的情况下供给受到诸多制约所致,叠加了供给侧改革和“双碳”两大政策的结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吴伟志:我们之前是有阶段性少量参与煤炭,周期板块我们长时间都有持续跟踪。今年是大宗商品与周期股的大年,但是周期股投资与消费医药行业的投资有着很大的区别,一定要有春播秋收的思想,不适合以长期投资是方式参与。总体来看,我们认为周期股目前来看应该还没有结束。
梁辉:我们参与了周期的投资,但没有参与钢铁与煤炭。周期的投资中,我们参与了一些需求端相对平稳,供给是由于过去产能投放偏少,供给增加阶段性偏紧,商品价格可预见性更高的化工领域。
4、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经过上半年的大涨,近期也开始震荡。您如何分析这块的估值和表现?
吴俊峰:在“能源双控”的背景下,市场对于新能源产业链,限产和涨价的短期担忧明显提升,但我们判断双控针对新能源领域的限产可能性不高,国家具备较为灵活的调节能力,可以保障绿色能源的供给,我们对于新能源车产业链长期看好。短期的波动很正常,市场始终会在长逻辑和短期的业绩兑现之间平衡,所以关键的问题在于性价比,不能仅仅是很长的逻辑,但短期业绩又不能兑现。新能源车渗透率刚过10%,可以参考智能手机未来还有很长的渗透率提升的过程,长逻辑没问题。业绩短期也是在不断兑现,有些代表性的公司业绩非常亮眼,这意味着短期的波动不必过于担心,我们要做好的是跟踪好各项数据。
梁辉:对于目前新能源板块高估值的情况,我们不排除一些个股的估值的确不便宜,但这不代表这些领域就没有办法投资,需要在细分领域、相对比较便宜的标的就是我们寻找的重点,其中有充足的挖掘空间。操作层面,我们会忽略过分高估的品种,集中布局到一些估值合理、基本面变化与趋势赛道同步向上、边际向好的标的,但我们会“淡化赛道投资”。
吴伟志:近期新能源板块整体以震荡为主,但拉长时间来看的话,新能源的景气度在未来几年仍会维持高位,但短期看估值已经处在高位了需要一定的调整。我们会在保留底仓的前提下灵活调整仓位。
章秀奇:这个板块经过大涨后也会陷入分化,供需基本面更可持续的板块有望延续较好的表现,我们继续看好,而主要靠产品价格催化的板块可能会面临震荡的压力,股价经常走在基本面之前。
鲍际刚:过去一年多时间,各国疫后财政刺激都把新能源车作为核心抓手,使得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在主要消费国快速提升到10%以上,渗透率的快速提升以及未来提升预期导致板块估值大幅提升。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新能源车渗透率会继续快速提升,行情将进入到业绩驱动的阶段,对于估值过分透支的标的我们会谨慎,同时也需要关注锂电池中游竞争格局的动态变化。
刘晓龙:电动车,目前看龙头处于2022年40-50倍区间,考虑到其超50%的增速,以及后续行业高增长的基本面,貌似估值只是略高或轻微泡沫化,并没有明显泡沫,总体大风险好像比较低。当然,这依赖于基本面高增长假设的兑现,如果miss,那一样风险很大。中长期看,电动车渗透率10%的起点阶段,可展望空间依然巨大。
5、消费、医药行业这几个月跌幅较大,如何看待其调整的程度?是否到了布局时候?贵公司如何选择一些细分赛道的机会?
刘晓龙:消费依然21年跌幅大核心原因有两个,今年业绩降速(甚至很多20年收益行业今年反而是下滑)+20年估值出现大幅提升。目前估值看,剔除20年消费品系统性估值抬升一年外,当前估值属于历史估值中枢略高位置。消费品核心逻辑在于品牌和产品等,长期国内的消费升级依然持续。因此,我们将逐步增加对于消费品和医药等行业的关注和研究。
吴俊峰:近期消费类稳定成长个股表现不佳,主因短中期疫情影响下基本面预期不够明朗,其次一些板块担忧政策的调控。从策略的角度,这些长期优质的消费类龙头公司,后续可能存在一定的错杀机会。我们会更多的关注一些潜在催化:一是消费税方面的预期是否落地,二是社融企稳是否会带来消费行业基本面预期改善,三是美联储taper落地后,外资是否会大举回流,四是此类资产PEG在加速回归,靠近年底估值是否存在切换。
梁辉:站在当下时点,一些细分领域来到了布局时机,主要在一些细分板块,今年估值合理偏低、明年机会不错的公司。例如消费领域,我们看到休闲食品品牌势能处于快速扩张状态;纺织服装领域看到国产品牌的快速崛起。医药领域,面向创新的医疗器械、CXO等领域,集采的悲观预期也处于阶段性触底阶段。
鲍际刚:我们认为消费医药的调整是比较正常的,核心原因是疫情后消费医药板块的估值提升过度透支了未来的成长空间,在消费整体疲软以及医药政策利空的冲击下,估值的回归力度也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市场普遍预期。目前阶段,我们认为消费医药的调整比较充分,估值回归最快的阶段已经过去,到了深耕细作寻找结构性机会的时候。我们会围绕中期护城河和短期景气度变化来选择细分赛道机会。
章秀奇:我们认为消费和医药行业的调整幅度可能到位,部分优秀的公司可能逐步进入左侧布局的时点,我们一直在这些供需基本面和竞争格局更好的领域进行布局。
吴伟志:消费、医药行业经过这轮调整,我们认为整体处于估值相对合理的区间,但这两个板块的投资更多的还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精选定性好同时估值合理的个股以获取绝对收益。在消费板块已布局啤酒、快递等细分领域;在医药板块我们主要布局医药流通、中药等细分领域。
6、今年2月底以来恒生指数跌跌不休,您如何看待港股何时会迎来投资时机?贵公司在港股方面有没有布局,主要看好哪些行业板块?
梁辉:今年的港股收益较低,有几方面原因。一时是外资积极性减弱,使得香港市场资金没有像去年那么宽裕。第二,香港市场上有一些体量较大、又很独特的行业比如互联网和教育,但政策影响表现不佳。不仅有很多巨头公司也比较稀缺,资金南下买港股不少也是在这个方向进行配置。投资角度来看,资金更愿意寻找确定性机会。短期是个筑底的过程,长期的投资价值将慢慢显现。
鲍际刚:港股由于极强的“离岸”属性,走势不稳定的特征屡屡显现,我们认为港股会同时受到A股和美股的影响,目前阶段更多的还是结构性机会。我们会把港股的公司和A股公司放在一起,统一按照景气度的标准进行选择,从景气趋势角度出发,我们中期看好港股中先进制造业和财富管理行业的机会。
章秀奇:港股的大机会可能需要海外投资者信心恢复、美国流动性担忧缓解以及中国政策面更为积极的信号,目前应该进入了底部区域,尤其是受到政策冲击的某些行业。我们在港股看好政策免疫的互联网和消费服务板块。
吴俊峰:港股的资金是全球性的,它跟美元包括跟欧洲、日本的流动性非常相关,它的基本面是跟中国内地又很相关,很容易出现“两头不讨好”的情况。面对着美联储可能会缩减QE,对新兴市场的冲击会比较大。香港处在一个新兴市场的交汇位置,我们的观点比较谨慎。
吴伟志:自今年2月的中高点以来,港股市场出现深度回调,我们认为港股目前正处于底部震荡区域,在港股方面的布局,现持仓一定的仓位,持有的板块包括互联网公司、消费品公司和优质医药企业,以及一些低估值高股息的个股。看好的行业板块包括科技、消费和医药等领域。我们更强调港股市场要聚焦基本面,通过深入研究之后自下而上精选出来的个股长期投资。
刘晓龙:今年港股调整幅度较大,当前估值处于历史看有性价比阶段,我们也在逐步重视港股投资机会。我们在港股一直布局一些具备很强成长属性的消费品种。
7、北交所、“专精特新”受到市场关注,如何看待其蕴含的投资机会?如何去挖掘?有没有投新三板精选层,未来是否会做相关研究布局?
吴俊峰:北交所设立重点关注三个方向。一是随着北京交易所的制度不断落地,融资、交易和服务方面将直接利好相关金融结构的发展,投行能力强、中小企业储备和服务能力强的券商将得以发展。二是精选层挂牌的企业平移至北京交易所,66家公司将受到市场一定的追捧,优质的公司有望部分重估。三是随着北京交易所的改革深入,未来有望培育出一批“专精特新”的企业,这是未来长期的投资方向之一。
专精特新并不是今年提出来的,第一批是2019年提出来的,第二批应该是在2020年,今年的话相当于是第三批。目前专精特新对应的上市公司在300家左右。如果把这300个公司进行汇总与拟合可以发现这些公司的基本面还是非常优异的。今年尤其8月份以来,专精特新指数的表现会相对更加突出,这里边的公司很多具有核心卡位的公司独特性还是比较强的,我们会密切跟踪这些有望发展壮大的好公司。
梁辉:专精特新是科技创新的代名词,专精特新“小巨人”是在细分领域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行业龙头,投资机会不言而喻。我们也发现,一些专精特新“小巨人”的ROE每年稳步增长,远期业绩持续改善可期,当下估值也不贵,成长价值突出。过去大家可能更多偏重于核心赛道的龙头公司,随着专精特新“小巨人”投资机会的出现,将更加考验自下而上的选股能力。
章秀奇:在政策鼓励的背景下,我们相信北交所和“专精特新”领域会走出一批优秀的公司,需要更多自下而上的研究和跟踪,我们目前尚未开展新三板投资,未来会积极考虑相关研究布局。
鲍际刚:我们认为机会还是结构性的,从景气度比较出发,找到能交叉验证景气度的细分行业,选择其中管理优秀、技术实力强、产品前景大的标的进行投资。
吴伟志:我们从来不追逐市场风格的变化或者主题的炒作。还是按照我们自己的研究流程和投资框架精选个股。北交所投入运营后,我们也会开始对北交所上市和精选层的公司加以覆盖研究,我们相信,在这一批中小企业中,一定会诞生不少未来的优秀行业龙头。
刘晓龙:我们暂时没有头新三板精选层,但是对于龙头公司我们对做些前期的布局研究。“专精特新”等本来就是国内制造业红利一种体系,我们自身持仓中一直以制造业为核心品种之一。
2021-09-20 08: 12
2021-09-19 20: 34
2021-09-19 20: 26
2021-09-16 22: 09
2021-09-13 09: 11
2021-09-14 15: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