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加银基金朱永明:完善机制、塑造文化 多管齐下革新投研体系

李树超 李迪 2022-07-18 08:24

“近年来公募行业头部效应明显,但依然有部分基金公司异军突起,成长为市场中的‘黑马’,我们深入研究学习他们的经验,这些公司在实现跨越式大发展前,大多都经过三五年以上的积淀期,他们在投研改革、机制完善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下了苦工,打造了有助于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和企业文化,这也是民生加银基金投研改革致力的重要方向。”谈及民生加银基金投研改革的思路时,民生加银基金投研主管领导朱永明作出了上述表示。

深化行业研究、搭建前瞻性团队

打造高效的权益投研平台

随着公募基金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参与者的竞争也愈发激烈。面对新的竞争环境,不少基金公司正在通过深耕投研来谋求高质量发展,民生加银基金就是其中之一。其权益和固收条线的投研革新领头人是公司高管朱永明,他曾就职于中国银行及中国民生银行多年,并于2018年1月加入民生加银基金,自2021年11月起陆续分管公司权益和固收投研条线。

谈及自己的整体管理思路和改革思路时,他表示,在日常管理上,他充分尊重基金经理个性,而在整体投研层面则侧重“完善机制、塑造文化”。落实到执行层面,他以六大机制来保障并推进革新,即投研合作机制、宏观指导机制、产品匹配机制、人才培养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奖优罚劣机制。

经过多年的发展,民生加银在权益投资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投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投研基础。而在朱永明看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和居民理财需求的变化,民生加银权益投资业务的体系机制不能默守陈规,需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适时革新。

首先,朱永明对民生加银权益投研团队进行了赛道化改革,成立了医药、消费、科技、周期、高端制造及新能源、金融地产六个行业小组以及一个宏观策略小组。朱永明指出,“成立行业研究小组后,小组内研究员将通力合作,从产业链的角度挖掘投资机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将被有效提升。而宏观策略小组的指导也将完善投研过程中的宏观指导机制,更好地规范基金经理的投资行为。”

“最近两年,由产业链发展而爆发的投资机会不断显现,部分黑马型企业都是由于产业链发展而赢得爆发式增长的机会。为抓住这类投资机会,在做投研工作时一定要具有前瞻性,以产业链视角出发来提前进行研究覆盖。我们非常鼓励研究员借助行业小组的形式进行深度的、长期的价值研究,从而不断精进提升研究水平,为投资决策提供更坚实的支持。”朱永明如是说。

推进赛道化改革的同时,朱永明还对投研团队的交流机制进行了革新,通过打造“一体化机制”来加强投研团队交流,提升沟通效率。据朱永明介绍,在每日晨会,每周例会的基础上,民生加银基金还增加了行业小组汇报会和投资分享会,以此鼓励研究团队同事积极分享,踊跃参与会议讨论,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

在革新投研体系的基础上,对于权益条线的产品结构,民生加银基金也将进行优化。朱永明指出,“随着基民需求的变化和基金行业发展的深化,现在市场投资者对基金产品风格清晰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此外,基民需求的多样化也要求基金公司需要对自身的产品品类进行扩张。”

为适应市场变化,维护投资者利益,朱永明认为基金产品的整体种类应尽量丰富多样,且单只产品应与基金经理的风格和能力圈相匹配。“民生加银基金也在优化产品布局,致力于实现"单一产品定位清晰,总体产品多元化’的目标。目前,民生加银基金在医药、消费、科技等行业领域的产品布局相对充分,未来我们还将布局半导体主题基金和新能源主题基金,以丰富产品结构,满足市场需求。”朱永明如是说。

除优化投研体系以及丰富产品结构外,朱永明还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打造“前瞻性”团队上。总体来看,民生加银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体系遵循“内部培养为主,外部招聘为辅”的原则。去年至今,民生加银基金权益团队研究员的数量得到大幅扩充,人才梯队建设初显成效。“此外,研究员升任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助理升任基金经理的体系也得到进一步完善。去年,我们也培养了四位新基金经理,以打造更高质量的人才梯队。”朱永明补充说。

为了充分发挥人才红利,提升权益投研团队的工作效率,朱永明还在推进公募业务和专户业务的协同式发展。在人才培养、投研互动、产品匹配等方面,民生加银基金的公募业务和专户业务都在协同发展、合作共赢。朱永明表示,“如果公募业务和专户业务完全隔离,公司投研人才的实力难以得到充分施展,公司的投研成本也将提升。在有效隔离和风险防控的前提下,我们对两块业务进行了统筹协调,人才红利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我们也有更雄厚的实力来为投资者创造更多价值。”

对内部体制进行一系列革新和优化的同时,朱永明也没有忽视对外部互动方式的改善和升级。他认为,民生加银权益投资团队不仅要埋头做好投研,还需要加强与渠道和市场的互动,与外界进行全链条联动。即使权益市场面临大幅波动,投资者对市场观点的关注度也大大下降,但朱永明依然不忘初心,对投研观点输出的重视程度丝毫不减。他直言,“市场总是有波动,有牛市有熊市,越是在市场不好的时候,投资人越要敢于发声,敢于面对客户,只有把这些日常工作做好,才能真正地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完善投研体系、丰富产品策略

锻造固收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权益类业务的优化和完善,民生加银基金在固收业务上也大力改革,锻造固收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朱永明坦言,在过去两年多,民生加银基金在固收业务上虽然出现一定的下滑,但公司一直坚守“投资者利益第一”的原则,以壮士断腕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正在大力改革。目标是重塑民生加银的固收投资,锻造固收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具体来说,一是在关键核心岗位方面,民生加银基金固收部门新引入了历练丰富、能力突出、长期业绩优秀的三位部门总监,并加大人力投入,优化培养体系,打造高素质的人才梯队。

“在信用风险方面付出一些代价后,首先是我们有勇气面对这个现实,并针对公司的固收业务开展了较大力度的改革。目前公司对固收条线的公募、专户、研究部三个关键部门总监进行了更换,吸引了头部公募的核心投研人才加盟,为固收业务改革打造了较好的人才基础。”

在完善核心人才配置后,民生加银基金推动了投研一体化改革,加强固收类业务的策略、管理、监控、分析等系统化流程,持续提升团队的专业能力和产品的业绩表现。

落实到日常运作中,民生加银基金持续加强策略研究,目前形成了宏观利率、转债、信用、策略等4大类研究方向,与产品的投资布局进行了匹配,强化资产研究和策略研究的融合,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投资业绩。

在深化策略研究的同时,公司还通过投委会决策机制及时调整投研层面的偏差和重点,并通过风险管理部门的后台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这种方式持续提升公司投研的专业能力。

“一体化改革的两大重点,一是加强内部信息的沟通和互动,二是强化精细化管理,来实现一体化的目标。”他说。

在完善投研体系的同时,在公司固收类产品方面,民生加银基金整体降低了固收条线产品的风险偏好,丰富产品策略,进一步完善多元化产品布局。

朱永明表示,近年来,固收产品业务条线不断迭代,从原来的货币型基金拓展到“货币+”,从纯债产品到“固收+”,各类产品创新不断涌现。我们也系统梳理了目前公司的固收产品类型和结构,未来将按照三大产品条线布局和完善,一是货币和“货币+”相关产品,比如同业存单和中短债基金;二是利率债和信用债;三是“固收+”相关产品。按照上述三大产品线进行布局,整体降低产品线的风险偏好。

为了有效规避固收类投资风险,民生加银基金还将完善了考核机制,杜绝以信用下沉、扩大风险暴露等方式提升收益,而是鼓励基金经理通过优化产品策略来提升业绩。

此外,民生加银基金同样打造了固收投研中的“赛马机制”,该机制统筹了市场需求、产品定位、投资能力等因素,动态优化基金经理的在管产品。在客户服务方面,也继续强化了市场互动,重视市场声音,持续优化和提升客户体验等。

“随着信用债违约现象将日趋常态化,各家公募对固收类产品的投资策略都要进行调整,加强信用研究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同时,随着客户对固收类基金收益要求的提升,‘货币+’、‘固收+’基金的市场需求也在增长,近年来新诞生的中短债基金、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公募REITs等创新品种不断出现,基金公司的经营策略也要随之改变,加强人才、策略、产品布局的节奏,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才能有一席之地。”朱永明称。

基金行业正积淀蓄力

中型公募应优化机制的“突围”

近年来,我国基金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期,而今年资本市场的震荡却使行业发展面临一定挑战。多只基金产品遭遇大幅回撤,基金投资者的信心也大不如前,行业规模增长也面临瓶颈。虽然难关在前,但朱永明却认为,暂时的“休息”反而为基金行业提供了“积淀蓄力、补上短板”的重要窗口期。

朱永明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永不停歇的高速增长是难以实现的。高速发展期之前,基金行业也经历过相对沉寂的阶段。行业近两年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此前多年积累的基础上的。”他强调,在未来,如果基金行业还想迎来新一个高速发展期,就需要对自身发展模式进行调整、转型和升级。

“如果行业能持续贯彻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持续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持续完善投研体系,持续优化文化机制,那么未来基金行业的发展将会更优质且更稳健。”

而在如今的积淀蓄力时期,行业“头部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在这一趋势下,其他基金公司却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朱永明也观察到了这一趋势。但面对这一趋势,他并不焦虑,并坚信,只要坚持做好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出符合高质量发展理念的企业文化体系,一定有望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突围。

据朱永明观察,即使近两年公募行业的头部效应如此明显,但依然有几家基金公司异军突起,成为市场中的“黑马”。朱永明也深入研究过这些“黑马”的发展路径。他发现,这些公司在实现跨越式发展前,大多都经过三五年以上的积淀期。“在积累期,这些公司在投研改革、机制完善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下了苦工,打造了有助于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和企业文化。“我认为,基金行业市场格局目前远未定型,只要持续深耕,谁都有机会。”朱永明如是说。

除了深化内功度过基金行业积淀期外,朱永明还建议行业参与者展望未来更长远的大趋势,关注基金投顾业务的发展,并据此对自身业务做出适时革新。

谈及基金投顾业务的发展潜力时,朱永明指出,“近年来,随着基金行业的认可度逐步提升,个人投资者越来越多地通过购买基金来参与权益市场投资,散户直接炒股的大时代已经过去。参考海外成熟市场的经验,我预计,在未来,随着基金投顾业务的不断成熟发展,个人投资者直接买基金的大时代也终将过去。以美国为例,美国个人投资者的养老金投资就是在投顾机构设计的不同产品体系中进行挑选。”

目前,我国的基金投顾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认可度和接受度仍有待提升,投资者为投顾服务付费的意愿也相对较低。但朱永明认为,目前基金投顾业务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是新事物发展的必经之路,这不会改变基金投顾业务的长期市场潜力。他表示,“随着基金投顾为客户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多,我国投资者的接受度也会越来越高,基金投顾将成为市场主流,个人直接购买基金这种方式在居民资产配置形式中的占比会越来越小。”

为适应基金投顾业务发展的大趋势,朱永明建议基金公司注重投顾能力的建设,同时打造风格更清晰的产品。“在未来,若机构配置基金成为主导,基金公司在开发产品时也需要考虑能否适应投顾机构的资产配置模型。通常,投顾机构的资产配置模型会更偏好配置的风格清晰的产品,这也就要求基金公司打造定位更清晰的产品,避免风格漂移。”朱永明如是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