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参与短期博弈、不追求极端配置,博时基金陈伟投研10年间练就一套理性自洽的投资之道。
相比于自上而下看宏观虚无缥缈,相比于自下而上看个股难窥全局,陈伟选择的投资框架是基于中观维度来选择行业,看准中长期成长空间大、竞争格局好,或者短期景气度高的领域。在此基础上,追求可复制、可持续的超额收益来自于以好价格持有当下好公司。
陈伟强调,投研一定要将时间和精力放在更确定的事物上去思考,而不应该浪费在不确定的事物上去博弈。短期没有竞争格局显著变化的便宜类资产,不去研究;靠博弈的短期机会,也不花精力去做选择。
谈及后市,陈伟表示,中国经济复苏的方向是明确的,市场存在结构性机遇。从国内外情况看,不宜对复苏强度有过高预期,不适合去交易刺激性强复苏,而要定位内生性弱复苏,需要选择在增长基础上有供给侧逻辑、竞争格局逻辑的公司。他相对看好数字经济、新能源等领域。
10年投资之路
2023年,是陈伟加盟博时基金的第10年,也是他投研生涯的第10年。
陈伟履历显示,他自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就加盟博时基金,历任研究员、高级研究员、资深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投资经理。一个小插曲是,他曾在2018年开始管理一只追求绝对收益的“固收+”净值型养老金产品。虽任职回报不俗,但他志向是成为服务大众投资者的公募基金经理,因此一年后毅然实现投资经理到基金经理的职业转型。
在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两类品种上,陈伟均显露出不俗的投研实力。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22日,他所管理的博时睿远事件驱动,任职期间回报为69.81%,年化回报为13.9%。
优秀的业绩背后,是陈伟的方法论和投资框架的价值体现。他也坦言,在10年投资生涯之中不断锤炼、精进自己的投资框架,选择一条适合自己价值观的投资之路。
“在做投资前,必须想清楚自己基金的定位和能力边界。”陈伟理性表示,他将管理基金定位为全市场选股的公募权益产品,追求无论市场牛熊均能获得“前50分位”的业绩排位,不博短期弹性而追求长期稳健、可复制的收益。
围绕这一定位,陈伟明确了科学的投资框架:从中观维度来选择行业,选择的标准有二,一是中长期成长空间大、竞争格局好,二是短期景气度高。在此基础上,追求可复制、可持续的超额收益来自于以好价格持有当下好公司。
谈及具体指标上,陈伟表示,所谓短期景气度高,是未来2-3季度行业盈利上行。中长期成长空间大的行业,估值不会发生系统性崩塌,而短期景气度高又能即时分享到企业盈利高增长;也就是说,从相对收益的角度,这种中观行业的估值和盈利,都不会跑输大盘,而这就是超额收益的重要来源。同时,他会根据不同行业景气度强度和盈利增速来分配不同行业的仓位。
“组合管理需要综合考虑胜率和赔率、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匹配,需要认真权衡不同行业和股票之间的相关性和互补性。”陈伟表示,好比大海行舟,需要的是航空母舰,而不是散落的小渔船,这样才能经受住惊涛骇浪的考验;组合构建也一样,他希望组合里股票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中短期拥有不同驱动力,但长期保持共同进化、正向增长,进可攻退可守,保持战斗力和生命力。
筑牢能力圈 投资上的加减法
谈及投资中最核心问题之一——究竟什么是好公司?陈伟有自己见解,他认为,回归本源,好公司就是未来盈利能持续高增长的公司。
“怎样才能实现盈利持续增长?盈利增长的来源是什么?”这是陈伟要去挖掘的核心,而他根据盈利增长数学恒等式角度来做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分析。
从“静态角度”去分析存量资产价值,考察目前资产负债表情况,评估未来是否存在静态资产负债表估值修复的空间。陈伟主要观察在资本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产出效率提升空间,究竟提升空间的大小,则需从经营周期和竞争格局两个维度思考,不同经济环境和竞争格局,同样的资产能产生现金流能力是不一样的。不过,他也强调,这种修复提升是存在“天花板”。
从“动态角度”核心是看资产负债表扩张过程,重点是看在固定资本投入带来的产出效率达到天花板后的再投资回报空间。陈伟表示,核心是看产业的渗透率,有些行业已经处于饱和或者行业增速放缓,扩大再投资的产能没有足够需求匹配,也是无效扩张。他强调,从再投资来看,一年维度可能看不出效果,但是十年累积下来,公司效益的差异是非常显著。
陈伟心中的“好公司”——正是处于经营周期向上、好的竞争格局下拥有定价权的,同时或处渗透率较低的产业周期具备再投资能力,或突破原产业瓶颈后寻找到第二成长曲线,在“静态”“动态”维度均能向上的公司。此外,他还希望在市场关注度不高时布局,获得最佳性价比。
实际上,陈伟的投资思路也他10年投研经验密切相关。“我最开始担任通讯行业研究员,正值2013至2015年互联网+的行情,真正感受到牛市的疯狂。”陈伟表示,但很快2015、2016年的市场大跌也给予了教训和思考。
“当时公司的盈利增长基本是‘讲故事’,再投资外延并购的故事让泡沫吹得特别大,市场并没有真正去考察每一笔投资下去后ROE能否覆盖其成本,能否带来盈利持续增长,回过头看但是的市场炒作逻辑存在极大漏洞。”陈伟因此就明确:避免投资没有核心竞争力、只是短期波动博弈的机会,一定要寻找背后的业绩成长逻辑。
此外,陈伟进一步表示,对于一些竞争格局没有显著改善的便宜类资产,若未来没有竞争格局大的改善,这种机会也绝不会布局。
经历10年震荡市、牛市、熊市的风雨洗礼,陈伟不断打磨自己的投资理念和框架的同时,也筑牢自己的能力圈。陈伟坦言,通讯、新能源等行业的投研经历,让他能力圈更多筑牢在TMT、高端制造相关的行业,未来会努力进一步补足短板,扩大能力圈。
不追求极端 均衡配置
不追求极端配置、更不会“躺平”组合,陈伟整体持仓更偏均衡打法。
均衡配置,既体现在陈伟的中观行业选择上,会选择未来两三季度景气度高或者行业趋势变好的领域,做不同驱动力的对冲;也体现选择个股上,会寻找当前估值较为合理,未来两三季度经营周期向上或处于较好行业赛道或拥有第二成长曲线的公司。他还强调,每家公司通常配置在3%的左右,其超额收益不依赖于某一个股票或某个风口。
此外,他会从“事前管理”和“事后控制”两个维度进行回撤控制。“事前管理”是通过均衡配置、不同驱动力之间对冲。“事后控制”是要严格做好投资纪律,比如根据定的回撤目标来控制仓位,一旦抵达最大回撤之际就清仓,适合绝对收益组合。相对收益组合则更应该做好“事前管理”。
陈伟强调,不确定的市场充斥着各种噪音和情绪干扰,经常出现非理性的超预期下跌,做投资不能为了控制回撤而控制回撤。“一旦做好了事前管理,就应该对持仓有信心,而不要被市场带节奏,反而应该在此过程中不断审视自身买卖逻辑,让组合更健康一些、更有机会去做优化。”
不过,虽然陈伟整体持仓较为均衡,但不会死板,在看准机会时也敢于重拳布局,捕捉到产业发展机遇。如在2020年2021年间,看准新能源产业趋势较大力度布局获得好收益。在2022年度,更是看准了新能源面临渗透率达到短期瓶颈的担忧,因此大幅减仓新能源而加仓计算机、电子等TMT领域,把握住机会。
此次,由陈伟管理的博时惠泽混合型基金正在发行中,是行业首批管理费优惠基金,该基金和其投资风格相当益彰。“响应监管倡议,鼓励投资者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因此基金进行了‘持有期越长管理费越低、持有期越短管理费越高’设置,去鼓励基民买入并长期持有,最终实现双赢。”
据一位第三方人士表示,陈伟的投资策略、投资框架和管理费优惠基金的内涵一致,均衡配置思路能让基金净值波动更小一些,更有利于提升基民的持有体验。
复苏之路 看好科技领域
展望后市,陈伟直言,中国经济复苏的方向是明确的,市场存在结构性机遇。
“目前经济缓慢复苏,虽然复苏是确定的,但对刺激性带来的复苏不要太乐观,仍然面临约束条件”陈伟表示。
陈伟表示,一方面,国内政府不鼓励大干快上,而是回归潜在增速,坚持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目前海外经济处在共振去库存的阶段压制了出口表现。因此不宜对复苏强度有过高预期,不适合去交易刺激性强复苏,而要定位内生性弱复苏,需要选择在增长基础上有供给侧逻辑、竞争格局逻辑的公司。
从这个逻辑出发,陈伟看好数字经济、硬件创新、绿色能源等领域。
“数字经济市场已经演绎了,这背后存有大逻辑。”陈伟表示,数字经济正处在政策红利和技术创新共振上行的周期,这将持续引领未来五到十年的科技浪潮。过去商品经济的主要生产要素是原材料、能源、设备和运输,未来数字经济对应的生产要素将是数据、算力、大模型和网络。数据成为关键原材料,AI大模型成为关键生产设备,而算力和网络则是支撑整个数字生产系统高效运转的基础设施,这些相关环节将持续涌现产品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也是未来研究的重心和超额回报主要来源。
而硬件创新上,陈伟表示,新的载体肯定不是手机、音箱等而更大概率是全新的事物,或是下半年MR、新AI+IOT等,“应该用更开放心态去拥抱这些新的变化,虽然目前尚不知道,但未来某个时点它会诞生。”
新能源领域上,陈伟表示,目前市场纷纷表示,目前新能源正处于类似2018年电子产业的状况,当时智能手机渗透率达30%左右,叠加中美贸易摩擦导致限制电子出口,这两大因素导致整个电子行业估值杀到历史最低,但2019年后就出现大幅反弹。
“目前新能源情况类似,达到跌无可跌的状态,或许也能迎来类似电子行业的2019年。”陈伟提醒,2019年后电子行业虽然表现较好但分化非常大,其反弹核心是因为电子行业诞生出新的创新,耳机、VR等带来新变化,一些拥有第二成长曲线的公司成为大牛股。新能源或许也一样,往后看要从“X+新能源”演化“新能源+X”,从新能源公司中寻找能突破拥有第二成长曲线的公司。
谈及AI领域,陈伟表示,经历过2015年的杠杆牛市,看现在AI的投资,核心是看AI能带来哪些变化、哪些商业模式的创新……能够产生一个比你资本回报更高的ROE,才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相对来说,他看好网络、算力等基础设置建设,以及部分应用端的投资机遇。
谈及市场潜在风险点,陈伟表示,地缘政治格局、海外经济衰退情况、中国经济复苏力度等都值得关注。“目前国内最大还是市场信心不足问题,因此对市场国内经济总量相关的一些行业是相对偏谨慎的,因此反而是利好高科技的行业。”
2023-11-27 09: 39
2023-11-27 08: 37
2023-11-27 07: 31
2023-11-20 07: 31
2023-11-20 07: 31
2023-11-20 07: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