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0000字!五大首席策略分析师最新发声

曹雯璟 莫琳 闫晶滢 2023-02-26 19:26
自1月中旬站上年线以来,A股市场呈现震荡行情,热点快速轮动。叠加两会行情、地缘政治风险等多重因素,2023年应该关注哪些重要的政策走向?应该注意哪些风险事件?春季躁动行情是否已经结束?对此,中国基金报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         

         Image

中信建投证券政策研究组首席分析师 胡玉玮


Image

光大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 张宇生

         

Image

西部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易斌

         

Image

开源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 张弛


Image

德邦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 吴开达

         
共五位首席策略分析师,以下五大“首席”的核心观点:
         
胡玉玮:预计全国两会上对GDP增速目标将设定在5%左右或5%以上;CPI目标值维持3%不变,考虑到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预计将设定为3%水平;货币政策将更加关注结构性政策实施,整体基调上有所边际放缓。
         
吴开达:经历前期数月的反弹以后,A股市场整体累计涨幅不低,结合估值和交易层面的边际变化来看,短期市场或受到影响。并且时点临近两会,市场更加关注政策以及经济修复的高度,两会期间市场表现或相对平稳。
         
张宇生:虽然前期市场积累了一定的涨幅,但是后续政策的确认可能将有助于投资者坚定未来经济与盈利向好的预期,也将有利于市场的逐步震荡上行。
         
易斌:在外部流动性环境依然偏紧,而国内经济仍需货币发力的环境下,今年国内货币政策整体操作将倾向于“宽信用,稳货币”。
         
张弛:展望未来,1-2月份经济数据出炉,结构性分化会比较大,真正有基本面逻辑支撑,且受益于流动性与风险偏好的成长制造业方向,包括机械自动化、电力设备及新能源汽车等将有望持续受益。无论信创、ChatGPT或都是中长线逻辑,调整之后仍然有投资价值。
         
重点关注政策目标、支持方向
         
中国基金报记者: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即将召开的“两会”成为市场关注热点。从资本市场出发,您对今年的两会有何期待?
         
胡玉玮: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核心概念为指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开局之年;是疫情冲击高峰结束、前期“疤痕效应”逐步修复、逆周期政策发力加码与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之年;是微观主体预期回稳、经营扩张、资产负债与现金流量迎来快速边际改善的重要之年。

总体来看,今年是推动经济回稳向好、实现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的以及挖掘投资热点的重要契机。
         
张宇生:我们认为,今年的两会非常值得期待。对于资本市场而言,今年投资者关注的核心因素是疫情之后的经济与盈利复苏。这一方面取决于疫情之后居民与企业行为的自发变化,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政策对于经济与市场的支持。而两会作为确定全年政策基调的重要会议,对于市场会产生非常显著的影响。
         
预计今年两会政策仍然将以“稳增长”为核心基调,“扩内需”为重要抓手,在外需可能面临压力的情况下,内需将是国内经济的压舱石。我们比较关注的政策包括以下方面:一、今年具体的政策目标,二、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关政策,三、扩大内需相关政策等。
         
易斌:我们认为今年深化国企改革仍将是今年政策层面最值得关注的方向。
         
从政策层面看,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目标的完成,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已经箭在弦上,决策层如何规划和制定未来改革的路径和目标将是市场关注的核心焦点。
         
而从经济层面来看,国有企业在过去几年经营状况持续改善,整体盈利能力明显强于其他经济主体,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增强,也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国企经营活力也有助于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而从市场层面看,随着全面注册制改革落地,在建设社会主义估值体系的方针下,国企改革有望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提升投资者对于A股市场的长期信心。
         
张弛:稳经济是核心,目标是促成“投资-需求”正向循环。具体来看:
         
1、供给端结构性改革继续推进,以促成更多的新消费需求,包括:高端制造与自主可控“两手都要硬”,尤其是机械自动化或加快推进及半导体研发支撑性政策有望推出。

2、促就业、提薪资大概率会继续强调,营造环境鼓励企业发挥自主能动性,推动消费能力回升。

3、数字经济辅助,提升社会效率及维护经济活动的安全性。

4、出口利好政策有望推出,基建资金落地及施工有望加快。

5、房地产政策有望从需求端发力,甚至或推出系列促民生的利好政策,有望化解地产风险的同时,改善年轻人购房难、生育意愿低等问题。
         
吴开达:两会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首次亮相,新总理将代表新一届中央政府回答记者关于施政方略与民生期待相关事宜。
         
经历2022年内外部环境冲击中国经济以后,目前我国生产生活全面恢复正常,经济活力得到释放。后续如何发力提振经济,GDP增速目标、财政赤字等关键指标和政策信号是我们在此次两会上关注的重点。
         
我们主要关注以下看点:1)政策基调:稳增长、扩内需。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明确“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2)高质量发展:重点关注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字经济和国企改革等议题。3)中国式现代化相关领域建设。二十大报告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如科技创新、安全、绿色发展等问题或将是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方向。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明确部署,提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等要求。今年全国两会上,中国如何把开放作为落脚点也备受关注。
         
两会后股市上涨概率超五成
         
中国基金报记者:两会的召开,会如何影响资本市场走势?
         
胡玉玮:从股市整体来看,历年两会前后(两会前一个月至两会后一个月),上证综指大概率获得正收益。从2005-2022历年数据来看,在两会前一个月、两会期间、两会后一个月,获得正收益的比例分别为88.89%、44.4%和61.1%。总体来看,两会对股市行情有提振作用,特别是在两会召开前一个月,获得正收益的概率接近九成。在两会前的一个月内均取得上涨,这一方面源于两会带来的政策预期升温,另一方面也源于历年两会召开前夕市场往往正处于流动性相对宽松和风险偏好较高的春季攻势阶段。
         
张宇生:我们认为两会的召开将会对国内经济与资本市场均产生积极影响。对于国内经济而言,两会将制定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时明确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在此之后,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地将对于经济的恢复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对于资本市场而言,预计两会前后的走势将稳中向好,从历史情况来看,资本市场在两会前后通常都有不错的表现,对于今年来看可能也将同样如此。虽然前期市场积累了一定的涨幅,但是后续政策的确认可能将有助于投资者坚定未来经济与盈利向好的预期,也将有利于市场的逐步震荡上行。
         
易斌:两会是全年最重要的政策窗口,对于全年经济预期和资本市场走势都有重要影响。从历史两会行情经验来看,A股涨多跌少,整体呈现出会前上涨→会中震荡下跌→会后上涨的格局。
         
历史数据显示,2010-2022年上证指数在会前10/5个交易日平均累计上涨0.53%/0.57%,上涨概率均为62%;创业板指在会前10/5个交易日平均累计上涨1.35%/0.81%,上涨概率为68%/42%,表现好于主板。2010-2022年两会期间平均历时8个交易日,上证指数在会中平均累计下跌0.79%,创业板指平均上涨0.37%,上涨概率分别为31%和50%。2010-2022年上证指数在会后5/10个交易日平均累计上涨1.19%/0.48%,上涨概率为62%/54%;创业板指在会后5/10个交易日平均累计上涨2.01%/1.62%表现好于主板,上涨概率均为54%。
         
张弛:两会属于“外生性”变量,有利于提振投资者对于国内经济及市场的信心,但今年资本市场走势的导向仍需更多依靠“内生性”驱动。我们判断2023H1国内经济或维持弱复苏,结构性差异可能较大。
         
一方面,疫后消费场景放开、有效供给释放、出口环比或边际明显改善及成本端持续回落均利好制造业加快复苏;另一方面,消费或尚处于弱复苏态势,有待消费能力改善,方可释放更多超额储蓄需求。此外,地产风险仍有待化解、基建增长有限。
         
因此,“两会”之后静待1~2月消费数据出炉,市场有望迎来投资主线,即受益于制造业基本面支撑,且对于流动性、风险偏好敏感的成长制造业风格将可能“一枝独秀”。
         
吴开达:经济方面,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逆周期政策发力加码与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
         
因此,市场高度关注2023年两会的主要经济指标,这将极大决定着财政、货币、产业、民生、外资外贸等政策的调控力度与方式。
         
资本市场方面,从2005年至今的两会前后及期间表现来看,A股和港股在两会前后往往表现不错。目前,我们认为经历前期数月的反弹以后,A股市场整体累计涨幅不低,结合估值和交易层面的边际变化来看,短期市场或受到影响。并且时点临近两会,市场更加关注政策以及经济修复的高度,两会期间市场表现或相对平稳。
         
对于全年经济增长保持乐观
         
中国基金报:今年各地政府争抢时间拼经济,您对今年的经济增长怎么看?
         
张宇生:对于今年的经济增长,我们认为将会出现显著的复苏。从目前的各地方两会来看,各省市的GDP目标多数都在5%以上,整体加权的GDP目标在5.6%左右。预计中央两会经济目标也同样会保持积极,并且出台一系列具体的经济支持政策,这对于经济未来的修复将是显著的支撑。同时,在疫情影响消退的背景之下,经济的自然修复也同样会逐步显现。除了居民消费的好转之外,制造业再投资、房地产、基建等方向也将会有逐步的好转。因此,对于全年的经济增长我们保持乐观,这也是支撑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动力。
         
易斌:整体来看,我们对于今年的经济修复仍然保持较为乐观的态度,消费修复仍然是今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叠加地产行业超预期修复,外需仍然具有韧性,整体经济仍然有望保持较高增速。一方面,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各地促消费政策不断落地,开年以来线下经济活动恢复节奏持续超市场预期,内需恢复仍然是推动经济的主要动力。另外一方面,随着去年下半年各项地产纾困政策快速推进,叠加年初以来各地地产政策的微调,二手房销售数据回暖,今年地产链的修复有望超市场预期。此外,年初以来中美关系出现新变化,虽然短期仍有反复,但是阶段性改善趋势正在逐步确立,叠加美国经济数据仍然较为强劲,外需虽然较去年有所回落,但是仍具有韧性,也有助于国内生产行业景气延续。
         
货币政策或将保持中性偏宽松
         
中国基金报:美国通胀依然高企,美国国债收益率仍在高位,您对今年中国的货币政策怎么看?
         
张宇生:对于国内的货币政策,我们认为将保持中性偏宽松。今年国内经济的修复仍然需要货币政策予以持续的支持,在弱复苏的经济背景之下,稳健的货币政策仍然将是支撑经济的重要政策抓手。不过目前市场中面临的部分问题并不完全依赖于总体的货币政策调整,例如信贷结构、提前还贷等,而更需要通过结构的工具予以疏导,因此货币政策也不会过度的宽松。对于海外流动性而言,在大方向上,今年海内外的流动性政策将会逐步趋同。2022年海内外货币政策的大幅分化是源于基本面的显著差异,不过今年之后,随着经济周期的逐步趋于一致,海内外的货币政策周期也将会逐渐趋于一致,海外流动性对于国内货币政策压力将逐步减小。
         
张弛:2023H1美国经济韧性,美通胀高企势必会导致美国货币紧缩持续期被延长,但只要维持“常规性”加息(25bp),对于人民币汇率及中国流动性的冲击或较为有限,因此,我国货币政策大概率“以我为主”,维持总体偏宽松。主要基于美债收益率驱动力“三因子”框架,即:
         
(1)美国经济衰退预期明显上升,实质性经济衰退或只是滞后半年,发生概率依然较大,故美国经济衰退预期或对美债收益率上行形成掣肘;(2)我们观察近端的远期利差已经降至负值,意味着美债定价对于未来的货币政策的预期基本“兑现”,意味着2023H1美国常规性加息对于美债收益率的持续性驱动较为有限;
         
(3)美国紧缩货币政策虽未有转向,但力度由此前的“超常规性”加息(50bp以上)转为“常规性”加息(25bp),故影响的力度亦明显下降。2023H2美国经济大概率进入实质性衰退,其货币政策或将转为“中性”,对我国汇率及流动性影响将进一步弱化,然而,倘若国内的经济复苏力度增强,CPI明显升温,国内货币政策也可能与美国背离,或开启收紧模式。综上,预计2023年全年我国货币政策独立自主,影响货币政策方向的核心还是“内因”包括国内经济及通胀的变化。
         
胡玉玮:货币政策历来是市场以及投资机构关注的热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央行工作会议强调,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重点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去年四季度开始,央行的政策导向发生较大改变。市场数次降准预期落空,MLF和LPR利率保持稳定,DR007中枢缓步抬升等信号均表明央行对今年经济回稳向好保持信心,政策重心开始由稳增长向防通胀和防风险方向偏移。
         
应当看到,总量型工具带来的溢出效应较强,增加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并不必然导致信贷规模的提升。此外,货币政策既无法直接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形成直接干预,央行也不能完全对货币乘数加以控制。我们认为,未来央行对总量型工具的运用将保持审慎,多通过定向操作而不是总量操作是今年货币政策的重要信号。而继续发挥好结构性工具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双碳等重点领域的“精准滴灌”作用将是主要政策导向。
         
在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方面,适度松弛商业银行流动性、资本和利率三大约束,推动其形成“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合理引导信贷成本下行。考虑到企业贷款多以中长期为主,短期利率下行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效果并不显著,而央行压低中长期利率的主要方式为定向降准和PSL,今年此类政策依旧可期。
         
易斌:我们认为在外部流动性环境依然偏紧,而国内经济仍需货币发力的环境下,今年国内货币政策整体操作将倾向于“宽信用,稳货币”。
         
从海外来看,美国非农数据仍然强劲,核心通胀居高不下,疫后劳动力市场供需偏紧的格局仍在延续,联储货币政策年内难以转向宽松,美债收益率高位盘整,中美十年期国债利率倒挂,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资本和金融项持续流出,进而对人民币汇率造成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国内货币政策难以全面宽松,尤其是对于市场利率影响更大的降息操作,推进难度会明显上升。
         
另外一方面,随着2022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各项稳增长促销费政策逐步发力,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和政府财政支出整体前置,仍然需要货币政策的积极配合,在这样的环境下,以MLF为代表的结构性工具在今年的宽信用政策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业绩的确定性将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中国基金报记者:自1月中旬站上年线以来,市场呈现震荡行情且行业板块快速轮动。目前影响市场的因素有哪些?您更看重哪些?
         
吴开达:经历三个月的反弹后,市场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调整,主要因素是市场缺乏新催化、外资流入暂缓、海外加息预期再起的影响。
         
2022年10月以来A股全面修复,春节前大盘领涨,节后中小盘明显占优。主题投资表现火热,在当前缺乏大规模流动性放松和增量资金的背景下,进一步上涨难以为继,因此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当前经济数据处于空窗期以及相对的政策真空期,当前市场并没有对政策以及经济发展形成明确预期。
         
国内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阶段性紧张,央行加量MLF和逆回购,但DR007仍然明显高于政策利率,市场也担心流动性层面宽松不足。由于美国非农和通胀数据接连超预期,市场对于3月加息50BP的概率重新燃起,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反弹、人民币阶段性走弱,也使得外资大幅流入的节奏放缓。除此之外,气球事件、美国半导体制裁措施的发酵等一系列事件,使得中美关系再生波澜,都压制了市场的情绪。
         
此外,近期中疾控发布的通知显示,中国已经出现了XBB1.5的新病例,相关报道冲上热搜也使得市场开始重新关注疫情,可能带来扰动影响。
         
张宇生:目前影响市场的因素主要来自与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数据的逐步验证,另外一个是部分风险事件的扰动。
         
从去年11月份到今年春节之前,国内资本市场经历了一轮由预期与风险偏好提升推动的快速修复行情。但是在春节之后,市场逐步开始关注经济数据的验证。由于今年春节提前的原因,并非所有的经济数据都在同步验证,例如消费的改善就要显著的先于投资的改善,因此市场在预期验证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分歧,并且导致了市场缺乏稳定的主线,进而出现了迅速的轮动。
         
另外一方面,在风险偏好前期显著回升的背景之下,近期部分的风险事件也使得市场面临一定的震荡压力。目前来看,我更加看重经济预期的验证,这是全年市场表现的基础,对于这一问题,我们持有偏乐观的看法,未来随着经济数据与企业盈利的逐步好转,预计市场中期仍然将稳中有升。
         
易斌:我们认为今年对于A股市场投资而言,业绩的确定性将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过去三年受到疫情的反复扰动,叠加产业升级政策的快速推进,以及全球资源品价格的大幅上涨,A股市场的业绩呈现明显分化,成长和周期行业的业绩无论是从绝对增速还是从相对占比来看都有明显的上升。
         
而从今年来看,随着疫情影响的消退,国内政策重回增长主线,叠加海外资源品价格的回落,我们认为不同板块的上市公司业绩增速将从收敛走向弥合。在这样的背景下,景气将不再是决定市场表现的唯一因素,相对而言业绩稳定增长且能够持续兑现,不会出现暴雷风险的公司才是真正的“好公司”。
         
张弛:对于板块快速轮动的原因,一方面是风险偏好快速回升,市场做多情绪较高,凡是与经济复苏相关的行业均得到市场青睐;另一方面,投资者对于经济复苏的力度持观望态度,对行业缺乏足够的信仰。
展望未来,1-2月份经济数据出炉,结构性分化会比较大,真正有基本面逻辑支撑且受益于流动性与风险偏好的成长制造业方向,包括机械自动化、电力设备及新能源汽车等将有望持续受益。计算器无论信创、ChatGPT或都是中长线逻辑,调整之后仍然有投资价值。
         
看好消费复苏主线
寻找“超跌+政策受益+景气向上”超额收益
         
中国基金报记者:年初以来市场充分演绎了消费搭台、成长唱戏的行情,在您看来,今年2023年投资主线是什么?哪些板块是您看好的?
         
张宇生:对于2023年,复苏将是全年经济与市场的主题,相应的,复苏的主线也将是2023年最为重要的投资主线。复苏的主线中,我们认为两个板块最值得看好:
         
首先是消费板块,消费作为今年修复最为确定的方向,预计景气将会有比较明显的边际提升,虽然消费前期已经有所表现,但是2023年以来整体涨幅并不突出,未来伴随着经济的修复或许仍然将有持续的上涨空间。
         
其次是制造业投资相关领域,伴随着企业信心的修复,预计制造业投资也将有所恢复,叠加政策对于现代化产业与高质量发展的支持,相关领域同样有值得关注的投资机会,相关行业包括电子、计算机等。
         
胡玉玮:根据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新的阶段性投资策略主线主要包括:老龄化—养老服务、消费复苏以及数字经济等。
         
养老服务方面,人口首度负增长,凸显养老产业投资价值。随着养老政策全面进入落地新周期,未来五年是产业培育的窗口期。其中,智慧养老、适老化改造、老年用品、老年文化等细分领域产业规模可观,前景广阔。
         
释放内需潜力重点关注消费复苏,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进入2023年,人员流动将不再受到限制,商务、旅游、物流等需求复苏自然也会推动上述行业回暖。此外,餐饮、酒水饮料、食品调味品等需要线下消费场景带动销售的行业在2023年也都有望迎来回暖和复苏。

从长远发展前景看,得益于电商普及和消费升级的浪潮,在疫情防控优化、消费场景和居民消费意愿逐步复苏之后,医美、高端白酒、免税、境外电商等可选消费领域,增长动力可能会更为强劲。伴随外资的回流,这些优质赛道的优质公司,仍然会成为资本追捧的对象。我们认为,本轮经济周期的消费行业供给面好于过往年,在供需双重作用下,2023年消费行业业绩弹性将显著加强。
         
高度关注数字经济与现代产业融合的投资机遇。在国际竞争的视角下,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经济转型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机遇和时间窗口。我们认为,今年应继续重点关注从投资角度看,在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基础硬件四大公认主力赛道并注重数字经济与其他产业横向融合带来的机会,例如汽车智能化、工业软件、政务IT、金融IT、医疗IT等产业。
         
易斌:全年来看,我们认为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放开和地产政策效力逐步显现,消费复苏和升级将是今年A股市场的重要投资主线。其中我们更看好医药,家电和消费电子这三个方向,其分别对应的是老中青三代人的消费需求。
         
医疗保健需求仍具有确定性。一方面,中国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截止2021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18.9%,中国即将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提升,对医疗保健需求也将稳步上升。另外一方面,中国人均医疗卫生资源相对偏低,对比主要国家人均医疗卫生支出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未来政府对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此外,随着防控政策放开后,“公民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观念深入人心,医疗保健支出在家庭消费中的占比也有望进一步提升。
         
地产销售改善推动家电,轻工,建材等地产后周期行业景气抬升。去年下半年以来,政策在地产竣工端持续发力,开年以来二手房成交持续回升,有望带动地产后周期相关的家电、家居等行业需求回暖,叠加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传统白电供需格局有望迎来改善。另外一方面,随着疫情后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将推动家居智能化升级的进程。

Z世代崛起激发新消费活力。随着年轻一代开始逐渐成长为消费主力,以消费电子,游戏,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消费长期趋势依然确定。而从产业周期的角度来看,当前消费电子也处于库存周期低位,今年有望迎来底部反转,相关细分板块也值得持续关注。
         
吴开达:过去复盘来看,寻底反攻,“超跌+政策受益+景气向上”的行业具备超额收益。本轮寻底反攻,大科技超跌、估值低位,同时是政策受益核心方向。
         
估值维度上来看,7大科技行业2023年预期PE估值分位处于历史低位,安全边际仍旧充足;盈利维度上看,以预期的行业盈利增速情况作为辅助参考,目前市场对于7大科技行业23年的盈利预期较22年底均有所提升;交易维度,目前大科技板块整体的基金持仓比例处于较低位置。
         
二级行业层面,结合盈利、估值、基金持仓,同时考虑行业景气度,重点关注:1、电子:半导体、消费电子、光学光电子,2、电力设备:电机、风电设备、电池,3、机械设备:通用设备、自动化设备,4、计算机:软件开发、IT服务、计算机设备,5、国防军工:航空装备、航海装备;6、传媒:游戏、数字媒体。
         
张弛:2023年是经济复苏、流动性改善及风险偏好回升的一年,总体思路是,基本面要围绕国内经济,根据经济结构改善的先后、程度,配合流动性与风险偏好的敏感度做投资,同时,做好估值超涨之后,通胀升温预期的风险控制。
         
我们判断,2023H1风格主线是成长,2023H2倘若经济复苏力度增强,消费、周期+金融均有望先后迎来机会。行业配置来看,我们重点关注能率先贡献业绩、持续贡献业绩的板块。比如:机械自动化、电力设备、新能源汽车、医美及券商等。
         
关注海外政治风险演变
警惕信贷市场“流动性分层”
         
中国基金报记者:2022年诸多风险事件是否已经逐渐淡去?今年您觉得市场有哪些风险或机会比较值得关注?
         
易斌:今年我们最为担心的是在“宽信用,稳货币”的政策导向下,可能出现的信贷市场“流动性分层”的问题。
         
在2016-2017年期间,海外流动性整体收紧,而国内通过各种结构性工具投放了大量高成本的资金,导致的结果是信用较好,且有足质抵押品的大企业能够更好的受益于各项宽信用政策,而信用资质一般且规模较小的民企融资环境则是持续恶化,这一结构性问题的困扰最终延续到2018年,促成了2018年下半年的一系列针对民企的定向纾困政策推出。
         
从今年来看,在外部流动性偏紧,国内政策稳增长诉求较强的背景下,年初信贷加速投放,MLF增量续作,但是资金价格没有明显下降,这样的政策环境与2016-2017年有一定相似之处。如果未来政策维持“宽信用,稳货币”的导向,出现2016-2017年类似的信用环境分化的风险也会持续上升。
         
胡玉玮:需要关注的风险主要有5个方向:一是既有政策落地效果及后续增量政策出台进展不及预期,地方政府对于中央政策的理解不透彻、落实不到位。二是经济增速放缓,宏观经济基本面下行,经济运行不确定性加剧。三是近期房地产市场较为低迷,市场情绪存在进一步转劣可能,国际资本市场风险传染也有可能诱发国内资本市场动荡。四是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急剧扩大,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上升。五是地缘政治对抗升级风险,俄乌冲突不断,国际局势仍处于紧张状态。
         
吴开达:海外方面,尽管加息周期在2023年接近尾声,但今年年初美国的零售、非农就业等数据的超预期也表明通胀的韧性可能超出市场预期,海外流动性紧缩环境或维持更长时间,这是潜在的风险因素。另外,俄乌冲突不断持续下全球地缘政治风波再起,风险并未完全平息。
         
机会层面,我们认为可以重点关注高质量发展、扩内需等主线下的结构性机会。我们认为两会期间可以重点关注扩大内需、产业链安全热点议题,关注相关政策边际变化可能带来的产业提振预期,成长风格和中小市值在新产业趋势和积极政策的环境下,可能仍有较好表现。
         
张宇生:展望2023年,大多数2022年的风险事件都已经逐步淡去,例如疫情扰动、海外通胀大幅超预期等。但市场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值得投资者持续关注。
         
首先值得关注的是海外政治风险的演变,目前俄乌冲突仍在进行之中,美国对华政策也不时有所反复,这可能会影响到市场短期的风险偏好。另外,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导致的海外市场波动也可能会对于国内市场以及北上资金造成一定的影响。
         
张弛:风险方面主要有三点:一是通胀升温,对高估值公司及行业形成掣肘;二是经济复苏的程度不及预期,远低于2019年水平,将小心估值“回吐”;三是海外货币力度加码,再次启动“超常规性”加息。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