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个关于“存钱”的话题最近火了,“为什么我们的父母一辈能存到钱,而我们不能?”
网友总结原因:
父辈:什么矿泉水要2块钱?
吾辈:什么矿泉水要200块,买瓶尝尝。
父辈:好好攒钱,给儿女买房买车。
吾辈: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儿孙我享福。
父辈:日常娱乐,看电视。
吾辈:视频会员、网购、游戏氪金…
都说能挣钱不算本事,能攒住钱才算本事。最近DT财经发布的一则调研显示,存款不多是大多数年轻人的现状:大概五分之一的人存款在1万元以内,最多比例的人存款区间是1-10万。而工作10年以上的人中,就有15.2%的人“暂无存款”。为什么现在存钱这么难?
你听说过「拿铁因素」吗?
美国金融作家大卫·巴赫曾提出过一个理财概念——拿铁效应,指的是那些生活中非必要,但却能产生积少成多的影响的支出。
他举了个例子:一对夫妻有每天早起,外出一人喝一杯拿铁的习惯。他们觉得这是生活中一件很惬意的事情,从来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后来,一位金融顾问为他们算了这样一笔账:
每天喝两杯拿铁的花费一共70元,
一年就是25550元,
30年就是76.65万元!
也就是说,如果他们每天把喝咖啡的钱存下来,存个30年,就够他们买一辆好车了......
这就是“拿铁因素”效应。现实生活中,奶茶、咖啡、肥宅快乐水…这些拿铁因素处处存在,无形中也在消耗着我们钱包。虽然不会造成财务压力,但经年累月下来,数额也是不可小觑的。更可怕的是,如果不加注意,这些“拿铁因素”,足以掏空你的钱包。
所以,很多人攒不下钱并不全是因为挣得少不够花,往往是不能理性消费。见到喜欢的就买,而且不在乎几十或者几百块钱的支出,长此以往,恐怕会成为财务质变的重要因素。
存钱这事,先要转变思路
有时候不是你没有能力攒钱,而是你根本就没有攒钱的决心。
很多人对于攒钱,心里默认的公式是“收入-支出=储蓄”,抱着“先花着,到月底看剩下多少攒多少,没有就算了。所以这类人,攒不下钱再正常不过了。
往往在遇到用钱的时候,就会造成两个后果:一是真抓瞎了,束手无策;二是不顾一切的缩减支出,然后一夜回到解放前,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如果把公式换成“收入-储蓄=支出”,工资到手,先把下决心要攒的钱存起来,剩下的当作支出,不信你攒不下钱。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拥有财富管理思维呢?也许你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生活需要“预算” 首先要做好生活预算,基本的开销不可避免,但不可“大手大脚”,为了防止自己一不小心超预算,需要“先算后花”,其实生活的衣食住行基本是个固定的数,做好了预算就不会超支啦。 记账是个好习惯 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有自己喜欢事物,特别是在这个便捷的时代,花钱真的是太方便了,逛逛逛吃吃吃,累了鞋肥了衣,就算足不出户也能将手剁得惨不忍睹,但这样只会在“穷”的路上越走越远。而记账却会让人一次次思考,记账有助于遏制消费欲望。 培养存钱纪律才是硬道理 其实收入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月能存多少,滴水成冰,聚木成林,不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强制性攒钱,比如选择基金定投每月强制转入,就不用担心这笔钱“一不小心”就被自己花掉,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啦~ 不过,要存钱也不代表要戒掉所有消费欲望,而是从财富管理的角度去审视每一笔支出的必要性以及合理性,该省省,该花花,毕竟“手里有粮,心中不慌”,更充足的现金流也能更好的增强我们面对风险的抵御能力~
温馨提示: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定投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定期定额投资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2023-08-05 22: 56
2023-08-05 22: 56
2023-08-05 22: 56
2023-08-05 22: 56
2023-08-05 22: 56
2023-08-05 22: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