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反弹呢?别急,还有这些积极的理由

2023-08-07 17:27
经历了沉闷磨底的六月,七月下旬政治局会议召开之后,重磅政策利好的接连落地为市场注入崭新的活力,深证成指年内收益率回正,创业板指跌幅明显收窄,沪指也从3100多点爬起,多次向3300点发起进攻。

但上周五的冲高回落、今日的迷茫下跌,又使得部分投资者的信心出现了动摇:说好的反弹的呢?为期几天的牛市这是结束了吗?


挖掘基认为,当前时点并不需要过于悲观。没有一轮行情在伊始的时候能够被投资者充分认知,市场总是在犹豫中上涨,“上涨-分歧-消化-再上涨”是一种良性的循环。面对3200多点的指数,以及不少已经来到历史低估区域的行业,此时需要保持信心、稳住情绪。


别急,还有这些积极的理由。


1

政治局会议对于资本市场定调积极,

历史少见。


7月政治局会议对于资本市场的表述尤为积极,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并重提“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上一次政治局会议提到“资本市场”还是在2022年4月的“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而本次“活跃资本市场”的表述是2013年以来在政治局会议中首次出现;而“投资者信心”的表述更要追溯至2008年12月的中央经济会议。


图片


以史为鉴,历次高层会议提及资本市场基本都出现在市场较为低迷的阶段,而市场对此给出了积极的回应,A股后续均以上涨为主。

(来源:招商证券、安信证券)


2

经济企稳回暖的信号已经出现,

有望与“政策底”共振。


市场普遍认为,当前我们已经迎来了继22年4月和22 年11月以来的第三轮政策底。尽管前两次由于缺少经济(业绩)底的配合,未能推动市场反转趋势最终形成,但本轮政策底将与前两次有明显不同,因为7月以来经济企稳回暖的信号已经出现。


其一,暑期出游或带动消费回升。7月的关键变化在于暑期出游,旅游需求和假期观影等休闲娱乐需求旺盛,票房达到近年同期最高,有效提振消费和服务业。


其二,工业生产有所回暖。7月制造业PMI小幅上升0.3个百分点至49.3%,虽然整体仍在荣枯线以下,但明显好于季节性,因为历来高温天气下工业和建筑业开工情况都略弱。同时,国内PMI已经连续2个月向上改善,叠加政策引导下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信心有所恢复,5月是全年经济底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从历史经验来看,较大级别的政策底之后,市场反弹或反转的过程中,一旦出现以PMI为代表的“部分”宏观数据的反弹,则上涨的时间大多能持续季度以上,例如2008年底、2012年底、2014年中,A股都走出了趋势性的行情。

(来源:Wind、信达证券)


图片


3

PPI已经处于底部区间,

有望带动库存周期触底回升。


通俗地说,PPI衡量的是制造业所需要的原材料(比如煤炭、钢材等)的价格变动,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成本变化。


7月以来,政策预期升温带动工业品价格环比企稳,南华综合指数环比+3.2%(同比+16.6%)。随着基数效应减弱,PPI有望触底,而PPI正是库存周期拐点的领先指标之一(通常领先1-2个季度)。新一轮库存周期启动也将助力经济内生动能好转。


过往表现告诉我们:库存周期见底后一般无熊市,股市整体上行概率较高,根据卖方统计,库存见底后一年,上证指数涨幅均值 26%。(来源:华创证券)


图片


事实上,上半年符合预期的经济增速与居民和企业的体感存在温差,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企业盈利与居民收入均与价格因素有关,而上半年价格的持续低迷以及PPI同比的回落形成明显拖累。伴随着PPI的企稳回升,下半年宏观经济的温差也有望迎来改善(来源:华福证券)


4

美联储进入鹰派信息“空窗期”,

外围环境有望稳定。


尽管在美联储第11次加息动作完成后,从美国当前经济表现来看,非制造业PMI反弹、非农薪资强劲,结合最近联储官员的发言,现在去定价降息周期何时开启可能为之尚早。


但由于8月联储不开会,在9月下旬下一次联储议息会议前,市场将阶段性进入鹰派信息的“空窗期”,来自外部的压力有望相对缓和。


一方面,外围环境的稳定本就有利于A股走出更好的行情,另一方面,美元指数继续上升空间有限,人民币被动贬值压力得到缓解,带来资本流入修复。


更重要的是,美联储加息进入尾声已经成为市场共识,而经济周期回暖带来的企业盈利上行是今年A股、港股权益市场运行的主旋律。这样的市场中即便扰动、波动多,但机会往往也会同步孕育


如下图所示,90年代以来,美联储末次加息后,作为离岸金融市场的港股时常与美股出现联动,实现上涨趋势;受益于全球流动性和风险偏好的改善,A股也以上涨为主,当然对A股中期走势影响更大的是国内的基本面、货币政策以及A股自身的趋势状态。

 

图:90年代以来,美联储末次加息后大类资产走势

图片

(来源:Wind)








最后,挖掘基想说,回顾历史,在过去每一次盈利下行周期、在每一次底部区域,市场都会产生出这样那样的、在当时感觉完全无法解决的中长期悲观问题。


但历史一次次向我们证明,很多所谓的中长期悲观预期和逻辑,实际上是在短期盈利下行中受到“线性外推”的扭曲进而被严重放大,一旦短期盈利上行市场回暖,这些中长期悲观逻辑大概率就都不复存在。


“一涨解千愁”,熊市连带着所有人的悲观只会停留在记忆里被冲刷淡忘。


周期是万物运行亘古不变的规律,就好像无论大自然的冬天多么寒冷,但冬天过去,春天一定会来临。


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无论经济承压的阶段或长或短,挺过阵痛期,就必然是新一轮的复苏与繁荣。


图片


股市也是如此,市场总是反复无常,但是有触底就有反弹,有谷底就有山峰。真正决定是否应该买入/卖出的,是资产目前的价格是否合理,即便周期有长有短,但市场不可能对明显的定价错误长期视而不见。


资本市场内生的复杂性使得每一轮市场底部的形成总有差异,也难以精准预判,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


  •  底部来时总是悄无声息,但反弹真正来临时又波澜壮阔,而“磨底”也需要一定的过程;


  •  “便宜就是硬道理”,超跌就是反弹的最大动力;只要投资逻辑没有被颠覆,“价值回归”只会迟到不会缺席。


成功的投资多少都带着点反人性,市场底部区域,优秀的投资者早已为新一轮财富再分配的机会做好了准备。否则,或许只能等到后知后觉者都能意识到“牛真的来了”的时候,再来追高了。


风险提示

本资料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以上内容不构成个股推荐。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